圖源:focus
據德媒《焦點》今日報導,2020年1月16日(即明日),德國聯邦議院將決定是否修改德國有關器官捐贈的法律。此前,每個德國公民需要在生前主動提出捐獻器官,才會成為器官捐獻者。若新規通過,只要生前沒有反對,每一位公民將自默認成為器官捐獻者。
德國捐獻器官數量減少,新規出臺將幫助更多患者
平均而言,每位捐贈者可以為三名以上重病患者提供新的生活機會。2010年德國共有1296位器官捐獻者,而到了2019年器官捐獻者的數量減少到了932人,捐獻的器官數量減少到2995。
雖然從統計學上來看,這個波動是屬於正常的,但目前,德國超過9000人正需要器官捐獻,每年約有1000人身體會惡化到即便有了器官捐獻,也無法再進行植入,只能等死。
圖源:Focus
器官捐獻的數量較少的問題很早就引起了社會的注意。近些年來,一些法規政策已經開始出現了變化,例如醫院會給器官移植醫生更高的待遇,對醫護人員如何與病人親屬更好溝通,如何更好的照顧到病人親屬情緒的都進行了更多的培訓等。
圖源:t-online
新規帶來的好處:每個人都將參與這個話題
如今,很多死者器官是否捐獻都由家屬決定,然而大部分家屬都是直接拒絕,不管死者是否想要捐獻器官。德國醫學會中央倫理委員會委員迪特·比恩巴赫爾(Dieter Birnbacher)認為:死者家屬拒絕器官捐獻很大程度與該國家社會背景有關,在德國,大部分人對高科技醫療技術的信任度不高,因此都持沉默或拒絕的態度。若每個人都在生前都參與到這個話題當中,自行決定自己生後器官的去留將會更好。
圖源:tagesspiegel
默許捐獻器官新規將面臨道德挑戰
在西班牙的情況是,心血管驟停後即可進行器官捐獻移植,但這個在德國是不被允許的。在德國的情況是,必須要大腦,小腦和腦幹的整體功能徹底地,不可逆轉地停止了才能確認死亡。死亡確認必須由兩個醫生獨立檢查,才能最終確定。
腎臟器官可以等到20個小時後再移植也可以,但某些器官只能保存很短的時間,例如心臟,心臟在死者確認死亡之後只能保存4個小時,及時進行移植手術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默許器官移植手術這個問題著實存在著一定的道德挑戰。
圖源:RTL
歐洲各國逐步開始實施器官捐贈「默認同意」制
歐盟的數據表明,在世界範圍內,移植器官處於嚴重短缺狀態。從2017年1月1日起,法國的此項器官捐獻新法已正式生效。荷蘭也將於今年七月開始正式實施器官捐獻「默認同意」制。西班牙和比利時表示也將在器官移植上採取「預設默許」的制度,從而提高器官移植率。
圖源:der Hausarzt
Focus街頭採訪民眾意見,德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積極
明天將要投票決定是否同意該項新規出臺,為此德媒《焦點》專門做了一項街頭採訪,隨機調查德國民眾的看法。街頭採訪結果一目了然,德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積極。
視頻來源:Focus
記者:對於德國法律上將默認所有公民都自動成為器官捐獻者,您有什麼看法。
被採訪者們:我覺得很好.../ 我覺得這個新規很有意義, 更加讓我覺得有意義的是,每個人對自己的器官去留都有決定權.../ 如果我的生命已經終止了,但器官還可以用,那麼用他們來幫助別人是很好的.../ 給別人繼續生活的機會時很有意義的...
記者:您願意捐獻器官嗎?
被採訪者們:願意/ 願意/ 願意/ 願意...
器官捐獻確實能夠給很多人新的希望,有的問題討論起來沒有那麼簡單。對於器官捐獻「默認同意」制你有什麼看法呢?若是你,你願意主動捐獻器官嗎?若你有什麼看法、建議,請在下方留言、評論。
文章來源:
„Soll jeder Deutscheautomatisch Organspender sein? Straßenumfrage mit klarem Ergebnis「, Focus, am 15.01.2020„Organspende:Zahl der gespendeten Organe 2019 leicht rückläufig「, Focus, am 15.01.2020„法國器官捐獻新法:生前沒有提出反對 死後默認同意捐贈「,新華網,am 15.0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