餈粑,流行於中國南方各族的小吃,主要是糯米製成,圓餅形,上面會敲個紅印,寧波人又叫糯米塊。從前平時是吃不到的,只有過年才做,才會有鄉下客人當禮物送給我們。而寧波地區最有名的做糯米塊的地方是邱隘,外觀喜慶寓意團圓,已有200年的歷史,曾被作為「貢品」。
餈粑要選用上好的當年新糯米,浸泡一天一夜,再上蒸籠蒸熟,倒入傳統的石臼中搗,一直到看不到米粒的影子,最後就可以摘成一個個小團,然後整形成半圓形了。
從前去鄉下做客,待上賓的點心通常是餈粑,主人家還會客氣地問要吃甜的還是鹹的?甜的是與黑洋沙酥同蒸,鹹的是用油煎了淋上蛋液,最後灑上一小把蔥花。我母親通常會客氣說:沒關係,什麼口味都行。而我總是不客氣地指名要鹹的,2隻雞蛋!
少不經事的我現在回想起來,還很慚愧。但是中國烹飪大師林軍有次說寧波傳統的點心糯米塊因為粘性強,容易粘筷子,喜歡吃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是做成鹹口的,倒是更受現代人的歡迎。「把塊切成薄片,下油鍋煎,直到兩面變黃,把加了蔥花和少量鹽的雞蛋液澆上去,一起煎,最後形成類似雞蛋餅的狀態。這樣的糯米塊因為切成小片,又有雞蛋相佐,鹹香口味,香糯,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蛋煎餈粑有雞蛋餅的香,又能拉絲,好比中國式的批薩,成本只要2元錢不僅管飽,味道還真的不錯。我們的傳統小吃實在並不比西洋餐差啊。
主料:糯米塊2個(180克),雞蛋1隻,小蔥1根
輔料:油20克,鹽少許,料酒2毫升(可略)
做法:1、糯米塊切成5毫米薄片,小蔥切粒,雞蛋加少許料酒和鹽打散成蛋液備用。
2、不粘鍋裡刷一層油,排入塊片,中火煎成微黃,塊已軟並粘在一起了,整張反個面,可以再倒一點點油,煎成微黃,淋入蛋液,蓋一下鍋蓋燜一會兒,也可以等蛋液半凝固後直接翻個面,把另一面蛋液煎熟。
3、最後灑一小把蔥粒增香添色。
小貼士:中國傳統的小吃,操作簡單,價廉物美。
只要點擊「目錄」,即可得到可可美食的菜單目錄。此篇被編入「糯米塊」,只要回復「糯米」即可得到同類菜譜。
更多美食請關注我的公眾微信:可可的美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