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中醫認為秋季應順四時更迭而養陰氣,促使陽氣收斂沉降,以為來年生命的循環再旺,萬物來復,陽氣的生發而儲備能量。秋季養生宜順應自然界陰昇陽降的變化,其原則是補充陰精,促進陽氣的收斂下降。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滋陰潤燥,以養肺為宜。早餐建議多食用溫熱的粥品,對秋季養生大有益處。可適量多飲用溫開水、淡茶、豆漿、牛奶等流質,多食用梨、甘庶、荸薺、蓮子、柿子、蜂蜜、山藥、百合、銀耳、蘿蔔、西葫蘆、茭白、南瓜、紅棗、核桃、百合、沙參、桑葚、枇杷、芝麻、糯米、粳米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中醫認為「培土(脾)可以生金(肺)」,調理脾胃可以達到補肺的目的,所以,入秋後的脾胃調理非常重要。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或有噯氣、口氣、大便稀粘等症狀,飲食宜規律,少吃多餐,不吃西瓜、冰飲等寒涼之物,戒菸戒酒,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食用如黨參、白朮、茯苓、芡實、山藥等健脾化溼的藥材,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中醫認為「肺屬金,肝屬木」,肺氣盛於秋季,容易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以抑制甚至損傷肝的功能,所以飲食上宜「少辛增酸」,少食用姜、花椒、辣椒等辛味食物,多進食酸、甘味食物,以增強肝臟的代謝功能,抵禦過盛肺氣的抑制。酸味收澀滋潤,亦有助於肺氣的肅降。
秋季養生,生活起居也應相應調整,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建議比平時多睡一個小時,注意早睡早起,以適應「秋乏」。「秋凍」也應因人而異,此時暑熱尚未退盡,不宜洗冷水澡,不宜過早過多地添加衣服,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老人和兒童的抵抗力弱,對氣溫的變化比較敏感,應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
秋季的景象給人一種蕭瑟的氣氛,易使人多愁善感,而情緒的悲愁又易引起氣機不暢,鬱結不舒,進而引起各種生理疾病。所以秋季應注意豁達樂觀,多參加社交活動,保持心情舒暢愉悅,避免負面情緒的困擾。
秋風漸起,一場秋雨一場涼,「春來茶館」溫馨提示:請大家重視秋季飲食與生活起居的調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