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心臟的「黑洞圖」--心肌灌注顯像圖

2021-02-07 中國核醫學醫師

【編者按:黑洞照片也太像心肌顯像的圖片了。黑洞照片發表後程木華、朱小華等教授都發來了各自寫的醫學科普文章,這是科普文章藉助社會熱點事件來發表的好例子。但是,這及時性、即時性卻常常是早有準備的。】


黑洞是坍縮恆星的超高密度殘留物,其引力非常強大,甚至連光都無法逃逸。由於果黑洞本身是完全黑的,常規視覺無法看見,但是圍繞黑洞旋轉的氣體和塵埃所發出的無線電波,由於離地球太遠,需要超高解析度望遠鏡才能分辨出黑洞,因此全球超過200名科學家達成了EHT這一重大國際合作計劃。EHT觀測所利用毫米波VLBI技術電子望遠鏡探測黑洞發出的無線電波,通過計算機計算還原成大家能看到的黑洞圖。

北京時間4月10日晚,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項目,在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發布這一重大科研成果即用全球8個相互關聯的射電天文臺(形成了一個地球大小的望遠鏡)拍攝一個黑洞(見圖1新聞圖)。該成果在全球六地以四種語言通過協調召開全球新聞發布,大家都在熱議這張圖。

但是,然而,核醫學屆同仁們一看到這張圖,那是更討論得砸開鍋,這是為什麼….

 

因為核醫學醫師對這張圖太熟悉不過,只要入門核醫學就會看到這樣類似的圖片(見下圖),難道核醫學同仁都選修了天文?

這是什麼圖?….這就是核醫學醫師熟悉的人體心臟的「黑洞圖」。

 

大家知道心臟由四個室組織,左心室是心臟輸送人體血液到全身各個器官的主要動力,左心室心肌收縮需要大量能量,這些能量通過心肌的冠狀動脈供血運輸氧氣及營養,當冠脈由於各種原因出現堵塞或狹窄時,心肌就無法獲取運行需要的能量,這是就會產生心前區疼痛,醫學稱之為心絞痛。與黑洞一樣,這種冠脈供血下降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我們通過常規解剖結構影像是無法檢測心肌功能的改變,尤其是在早期輕微心肌缺血缺氧狀態,常規方法無法探測出來,需要特殊顯像方法。

於是,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反應心肌灌注與代謝情況的顯像劑,可發射伽馬射線,把顯像劑注入體內後,應用伽瑪射線探測儀器,探測這些顯像劑在心肌的分布情況,即可顯示心肌冠脈血流供氧及營養是否正常。正常情況左心室心肌灌注圖的短軸切面圖為圓圈圖,當心肌前壁區域出現缺血缺氧時,心肌灌注顯像圖就呈現類似大家看到的EHT發布的黑洞圖。

 

那什麼是心肌灌注顯像(MPI)?

MPI就是利用SPECT設備,應用甲基異腈類化合物(99mTc-MIBI)和201T1-氯化鉈靜脈注射後,能被心肌細胞攝取而通過SPECT設備進行心肌顯影。心肌每個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與該部位冠狀動脈灌注血流量呈正相關。因而根據局部放射性的多少可以分析冠脈血流灌注情況,診斷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分別表現為病灶處放射性缺損和放射性減低。心肌灌注顯像結果還可判斷冠心病預後,當MPI結果正常,提示疾病預後良好,即使有冠脈輕度狹窄,年心臟事件發生率也小於1%。但當MPI提示輕-中度心肌缺血則心梗發生危險概率增加;MPI結果為中-重度心肌缺血則心臟事件死亡率較高。

 

對於平時出現胸痛、氣促、乏力、軟弱、持續性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症狀,懷疑冠心病時,尤其是工作繁忙並壓力較大的中年骨幹,血脂異常者應該重視心臟健康的評估。只有心肌灌注顯像陰性時您才暫時是安全的,否則可能在疲勞或飲酒或應激情況下,有可能發生心源性事件,一旦發生大面積心肌梗塞或室性心動過速,搶救不及時則危及生命,因為心臟驟停發生後,大部分患者將在4~6分鐘內開始發生不可逆腦損害,隨後經數分鐘過渡到生物學死亡。

 




相關焦點

  • 成人漏鬥胸手術解除心臟壓迫:有圖有真相!
    其中心臟壓迫的改善是至關重要的。改良的手術方式的安全性、手術體驗和滿意度都大大提高。    漏鬥胸患者的前胸壁凹陷造成內臟壓迫產生相應症狀和異常外觀造成的心理障礙是該疾病主要的危害。由於人體存在很強的代償機制,一般的漏鬥胸患者在進入成人期之前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者症狀很輕微。
  • 回顧篇:心電學一詞一圖講解 13【心臟位置性Q波】
    心電學一詞一圖講解 13【心臟位置性Q波】
  • 徐亞偉:上海十院體外心臟震波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經驗
    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是治療冠心病的一種有效且無創的全新療法,它作用於缺血損傷的心肌組織,加速心臟側支血管新生,改善心肌供血,挽救受損心肌細胞,從而緩解心力衰竭症狀 體外震波用於臨床已有30 多年歷史,2003 年瑞士STORZMEDICAL 公司開發研製出全球第一臺無創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體外心臟震波治療儀(CSWT)。 之後該系統在日本、瑞士、義大利、中國等9 個國家開始臨床應用研究,並取得很好的療效和研究成果。
  • 醫學科普:心臟常見的物理檢查都是查什麼的?
    心臟彩超用於觀察心臟的結構與運動,心電圖用於觀察心臟的節律,冠脈造影用於觀察負責心臟冠狀動脈的情況。心臟放射性檢查包括心臟的CT、冠脈CT、大血管CT以及心肌核素檢查,本文暫不介紹。(1)    心臟彩超。
  • 心電圖專欄1️⃣:心臟傳導系統的解剖
    CHAPTER1 心臟傳導系統的解剖與生理正常情況下,位於竇房結起搏器的細胞產生的電衝動沿特化的心肌細胞束向心房、房室結和心室傳導
  • 一圖讀懂:胸悶的可能原因!胸悶怎麼辦?
    胸悶的發生機理可能跟心肺的通氣功能有關,心肺是體現人體供血與氣體交換的功能器官,胸悶也可能是身體發生疾患的早期症狀之一。患者的病情輕重不一,輕者片刻即可緩解,重者自覺胸口被大石頭壓得喘不過氣,甚至有窒息感、瀕死感。
  • 在線學習:心臟的結構與功能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從胚胎開始它就從不停息地一直在搏動,砰、砰、砰,這是象徵著生命的心跳聲。
  • 自我檢查:心臟不好的九個表現
    心臟負荷加重或肌肉損傷時,其泵血功能降低,輸出血量不能滿足器官及組織需要,同時它們中的血液也不能順利回流到心臟
  • 重口味,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體內臟解剖圖
    (19世紀)的人們是如何認識人體,如何看待人體畸形,如何治療性病等知識。有的模型更加恐怖,呈現了人體遭受性病、肺結核、酗酒和吸毒等「社會病」摧殘之後的慘狀。  由於可以引發男人衝動並具有教育功能,解剖模型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藏品,不僅在解剖室展示,還在一些表演場合以及維多利亞時代富有紳士的奇珍異物收藏室中出現。此次展覽探索了解剖模型的被人遺忘的歷史,將嚴肅的科學和大眾的恐懼好奇心理以獨特的視角結合起來,讓我們對19世紀的歐洲對人體的看法有了新的了解。
  • 瀧口幸廣心衰去世,年僅34歲,心臟受不了4件事,別再做了
    尤其是我們的心臟,這些年心臟衰竭、猝死、心梗等突發心臟疾病特別多,很多都是年輕人。醫生:心臟受不了4件事,別再做了1、心臟怕累過度勞累是心臟的頭號天敵。人如果經常工作時間過長,休息不好,處於緊張、壓力較大的狀態下,就會使機體長期處於應激反應中,從而引發人體心臟等疾病的發生。
  • 柔性的貼片:既可監測也可治療心臟疾病
    心臟自律性異常或傳導障礙引起的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心律不齊如果加以控制,很容易引起嚴重後果。心律不齊危害:心律不齊可使血液循環失常:當發生心律失常時,心房和心室收縮程序改變,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虛、胸悶、無力等症狀。
  • 動圖欣賞:遊在實驗室裡的人造「海洋生物」
    這是由有序排列的大鼠心肌細胞和其他材料組合起來形成的人造品,活著的心肌細胞收縮,為這些人造物提供「遊泳」的動力,讓它們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中遊動。這些作品都來自哈佛大學的凱文·基特·帕克(Kevin Kit Parker)和他的同事們。
  • 不想植入心臟金屬支架?我們有新的辦法! 怒江州人民醫院邁入了告別心臟支架"金屬心"的新時代
    我院心血管內科團隊成功應用生物可吸收支架,先後為2名年輕的冠心病患者解決了因心臟血管重度狹窄導致心肌缺血所帶來的痛苦,這種支架在有效治療好冠心病的同時,逐漸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最終被人體完全吸收。         據悉,患者歐某,50歲,4天前因急性心肌梗死送到我院胸痛中心接診入院,第一次手術過程中明確了病因就是心臟的一條血管鈍緣支次全閉塞,雖然當時血管已部分開通,但當時患者明確表達了不同意植入金屬支架而因此擱淺,病房內反覆宣教後,歐某除了逐漸明確了自己病情嚴重性,還了解到我院已經擁有生物可吸收的心臟支架,並毅然決定就用這種技術來幫助自己治療疾患。
  • 現代醫學證明:辣木含有人體所需的重要成分.
    印度科學家1994證實了辣木中的凝聚素能調節人體防禦系統。 辣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維生素A、B、B1、B2、B3、C、E、高蛋白質、高纖維。且亦含有六種礦物元素(鈣、鎂、磷、鉀、鈉、硫),五種微量元素(鋅、銅、鐵、錳、硒),及十一種胺基酸。對預防和治療中風有良好的效果。
  • 生病不再亂投醫:內臟器官對應疼痛圖走紅,被封「自診寶典」
    這幅「內臟器官疾病時的牽涉性痛區」圖,以一張正面人體圖形式,用不同的顏色和文字,清楚地指出不同部位疼痛可能代表的病變區域,涉及的內臟器官包括了心臟、腎、膽囊、闌尾等10餘個。例如,右上肩、右上腹疼痛代表肝臟;右肩、右上腹疼痛代表膽囊;左頸部、左胸前部疼痛代表心臟等等。
  • 轉告家人:心臟突然「刺痛」一下?多半是「3疾病」來了,多了解沒壞處
    1.膽囊疾病                                                                              很少有人會把膽囊疾病和心臟病聯繫起來,但你不知道,當人體膽囊有問題時,膽囊也會引起心絞痛。
  • 比目魚肌:人體的另一個泵血中轉站,堪稱第二心臟
    在我們步行的時候,腳後跟著地時,血液積聚在靜脈中,當前腳掌著地之後,血液向上排出,進入比目魚肌的靜脈。為了實現「第二心臟」的功能,比目魚肌需要有足夠的彈性,過緊、無力都是不好的。比目魚肌的功能減弱,甚至可能導致低血壓和昏厥。有多種因素會導致比目魚肌的功能受到影響,如果這塊肌肉上產生扳機點,就會影響肌肉的正常收縮。我們體內僅有5升左右的血液,還填不滿四個1.5升的飲料瓶。心臟使全身血液每分鐘循環一次;每次跳動,心臟泵出70毫升左右的血液,還不到半盒牛奶。
  • 警惕:心臟最脆弱的6個時段
    日前,美國《預防》雜誌專欄作家、邁阿密大學心臟學專家亞瑟·蓋斯頓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和多項國際研究,總結出心臟最脆弱的6個時段。在此基礎上,《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教授戚文航,教您如何強心護心。1、暴飲暴食後為了消化食物,大量血液向胃腸轉移,供應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加重了心肌缺血,增加了心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