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說明脾與溼病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治溼必調脾。
1.兩款健脾祛溼的營養粥
山藥薏米蓮子粥:山藥、薏米、蓮子肉、大棗、小米,洗淨一同煮粥,熟後加白糖調勻食用。山藥:甘,平。具有補脾養胃、生津潤肺、補腎澀精等功效,在小滿季節多食山藥,可預防與細菌和病毒感染無關的功能性腹瀉。此外,山藥能生津潤燥,經常食用可滋養皮膚和毛髮。薏米:甘淡,微寒。被譽為「生命健康之禾」,在祛除內熱、健脾利溼上有顯著功效。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在煮粥前用小火炒薏米至微黃。蓮子肉:甘,平。補脾、益肺、養心、益腎。
茯苓粥:粳米洗淨,加入茯苓粉20克,一同煮熟,放入適量鹽、生薑粒若干,攪勻食用。
2.艾灸
艾灸對於除溼的效果非常好。中醫養生素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夏天多艾灸,可溫陽祛溼,不僅能預防暑溼感冒,還能除去一年下來堆積在身體裡的溼氣。這裡推薦幾個家居艾灸的穴位:脾俞、胃俞、大橫、三陰交。
脾俞:位於後背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橫指處。胃俞: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橫指處。
大橫:肚臍旁開4寸,左右各一個穴位。三陰交: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後側緣位置。
註:針灸用來定位的尺寸是自己的手除拇指以外的其餘四指並一起為「3寸」,兩橫指為1.5寸。
艾灸方法:點燃艾條一端,距離穴位2~4cm處燻灸,使局部有溫熱感,以不感燒灼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注意:中途艾絨燒灰較多時,應將絨灰磕在事先準備好的託盤中,避免脫落在人身上。
3.預防溼邪的小方
生薏米30克,綠豆30克,茯苓20克,生黃芪20克,生薑15克,水煎煮,取汁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