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 謝淑霞 副主任醫師
足癬,俗稱香港腳、腳氣,是由一些淺部致病真菌感染足部所引起的。長期穿較密閉鞋襪的足部,是真菌宜居之地。不能堅持用藥,或用藥不當,導致症狀反反覆覆。心累!
用熱水泡腳,使過硬的皮膚角質軟化,就可以增強外塗藥物的滲透力,大大提高療效(在角化增厚的皮膚上塗些凡士林或10%~40%的尿素軟膏也有相似作用)。專家指出,冬季,淺部真菌生長緩慢甚至休眠不長,足癬症狀慢慢消停,此時如果配合各種藥液泡腳,治腳氣便輕鬆許多!
臨床上針對足癬的泡腳方法很多,並非隨便泡泡就有效,要根據足癬的臨床表現來選擇。
腳趾縫(尤其好發於3~4、4~5趾縫)表皮浸軟,脫屑並有裂隙,發出難聞的臭味;剝去腐皮,可見紅色溼潤面。這類病人常伴有足部多汗。夏季溼熱,病情就會明顯加重,癢感劇烈,也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出現局部紅腫、化膿。
發臭來源於局部腐爛表皮及繼發的細菌感染,泡腳目的在於消炎殺菌。
宜採用高錳酸鉀或黃連、黃柏、黃芩、大黃等中藥泡腳。用米醋或鹽水泡腳,對治療此類腳氣也有幫助。
高錳酸鉀的濃度要掌握好,以浸泡後皮膚不著色為準,過濃可能造成灼傷。
足蹠、足跟甚至踝部皮膚角化增厚,邊緣輕度發炎呈暗紅色,表面覆蓋一層細碎的白色粉狀鱗屑,常為雙側。冬天有裂隙,伴疼痛,春夏天輕度瘙癢。
足蹠部、趾間甚至足背出現一些小水皰,或多個小水皰融合成黃豆到花生米大小的皰,皰壁緊張,內容液清亮透明,破潰乾燥後留有領口狀脫屑。
此兩類足癬都可採用中藥黃精、苦參、蛇床子、地膚子和土槿皮煎煮藥水泡腳,或用米醋泡腳。
1、急性發作期的足癬,如瘙癢加劇,足底紅斑明顯,出現較多的水皰,則不適宜泡腳。因為此時泡腳,易引發真菌引起的皮膚變態反應,即癬菌疹,使瘙癢加重,治療更複雜。
2、足部有傷口時不能泡腳,否則容易導致細菌性感染。
3、泡腳後,最好找一把修腳刀,刮除腳丫或腳底泡軟的腐皮,晾乾腳,再塗上一層薄薄的癬藥膏。泡腳藥物並不能達到殺滅真菌的濃度,只能作為足癬治療的輔助手段。
本文源自《中國家庭醫生雜誌》
經中山三院編輯整理,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已獲原作者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