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讀書經常會面對這樣一種情況:
一個學期的Vorlesung上完了,教授的臉長什麼樣可能都沒看清楚過幾次;
三個學期過後,教授仍然不知道你是何許人也。
BUT也不是並沒有例外的,就比如那每個學期還是會有幾節Seminar的時候,還是要和教授來個親密友好的會晤與交談的,然而在這個時候最尷尬的就是聽外國人念中國名字。每當這時候都不免會陷入人生的拷問三連「我是誰?我在哪兒?剛剛是在叫我嗎?」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簡直要懷疑是不是我們的耳朵出了問題。
比如說:
小夥伴名字為「Yingrui」,老師會念成「英乎一???」呼呼呼……
再比如:
小夥伴姓「Qiu」德國人的發音簡直更加恐怖,發音類似於「QQ糖」的「Q」搭配上歌劇拖長音的結合體。
而如果你的名字是ch,zh,sh搭配ang,eng,ong,那德國人簡直要撞牆了,簡直是要把舌頭熨直,燙平再燙卷再拉直。「Zheng」他們會念成「??嗯鞥??」
估計此時外國人們也需要這樣一個表情包
以上內容為小編親身經歷,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名字部分已做調整)
於是聰明的外國友人們發明了專屬於他們的「塑料音」。
來讓我一起感受一下外國人的絕望。
雖然小編很想大喊一句「大仇得報」。但是每次聽到那饞了土的各式拼音讀法還是忍不住洗洗耳朵。那麼這倒是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外國人念不對中國名字(此處特指拼音)呢?
敲黑板!劃重點了!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母語的發音系統和中國的拼音系統有很大的差別的。舉個例子來說,在中國其實也是有兩套拼音系統的,即為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漢語拼音以及在港澳臺等地區使用的威妥瑪拼音(韋氏拼音)。而這其中威妥瑪拼音就是比較適合外國人按照英語習慣來讀出接近的發音。比如我們常見到的「李」這個姓氏的拼音就存在「Lee」和「Li」的拼法。但這種簡單音節的組合對於外國友人來說還都算是比較友好的;而「崔」這個姓氏的漢語拼音「cui」其實就像韋氏拼音「Tsui」對於外國人來說更好讀了。
但由於我們的漢語拼音是為中國大陸官方提供的一套嚴謹的規則的漢語拉丁轉寫方案,其實就和日語中的羅馬拼音的功能是一樣的,這是用於輔助漢語教學的。其考慮的是拼寫是否剪短,字母設計是否整齊,音節界限是否清晰,手寫是否容易識別……等諸多考量之後才形成的拼音方案。
而拉丁字母在各個不用語言正字法重點差別就很大,對比一下德語和西語的字母表就能看出來。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外來的拼音方案都是根植於特定語言並為特定語言服務的,諸如威妥瑪拼音,耶魯拼音,法國遠東學院拼音(EFEO),德國式拼音(Lessing-Othmer)……但其實這些對外國人來說也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他們該不會念中國拼音還是不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