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對上海菜稱本幫菜,流行在上海其他各地方菜餚,則稱之為外幫菜。流行在上海各地菜餚稱幫,和黑社會所謂的幫派不同。菜幫和城市經濟發展後形成的商幫相似,是一種職業行會的結合,其來由已久,在宋代的城市中已經出現。不過,菜幫除了是行業的結合外,更突顯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這些在上海流行的各地菜幫,雖然是上海開埠以來社會經濟流變的產物,最初各自表現其不同的地方風味。但經過長期相互的仿效,並為了適應在地口味,而形成上海的海派菜。這種海派菜和其原來所代表的地方風味,已貌合神離了。
不過,這些在上海的外幫菜,最初皆冠以原來的地名,表明其屬於原有菜系的一支。所謂菜是幫助下飯的食品。但因地理環境的不同,有氣候物產之異,因而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所謂「天下四海九州,山川所隔,有聲音之異;土地所生,有飲食之異」。於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不同菜系就產生了。
中國飲食的區別,首先由南北的不同,以地理環境分別,自秦嶺至淮河流域劃成南北兩大自然區,形成南稻北粟的布局,大約一萬年前農業出現時已經形成。以後的發展而有南米北面的不同,迄今仍未變更。因此配合主食的副食品,由於地理環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飲食風味。這些不同的飲食差異,分散在中國境內,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圈,簡稱之則為菜系。
以長城之內的黃河、長江、珠江三條水係為區分,黃河流域的包括甘肅、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的飲食習慣與口味相近,形成一個飲食文化圈,是為華北菜系。長江流域上遊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可為一個飲食文化圈,是為西南菜系。長江下遊的長江三角洲,包括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市則是華東飲食文化圈,其為華東菜系。珠江流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與臺灣則為華南飲食文化,是為華南菜系。不過,這只是同中存異,異中有同的概略區分。
因為在同一個飲食文化圈,由於地理環境與物產風俗的不同,出現地區飲食習慣的差異,而有京、滬、川、粵、蘇、揚、閩、魯等菜系之稱。不過即使以同一地區為名的菜系,往往是由幾個不同的地方風味結合而成的。所謂粵菜即以廣府菜為主體,結合東江的客家菜和潮汕地區的風味而成,現在又增加了香港的新潮粵菜。閩菜是閩北的福州、閩西與閩南漳泉二州與廈門組合而成,漳泉二州又對臺灣的飲食發生直接的影響。至於魯菜,由膠東的威海、中部的濟南與魯南的濟寧的風味組合而成。而魯南又與江蘇北部的徐州、安徽北部滁州飲食習慣相近,形成黃河之南淮河以北的淮海飲食文化區,過去的《金瓶梅》飲饌,與現在流行的孔府佳餚都在其中。魯東的膠東風味又是京菜形成的基礎。所以,一個菜系往往由幾個不同的地方風味結合而成,同時一個菜系與另一個菜系飲食習慣相近,又發生飲食文化圈重疊的現象。
如果在一個菜系的區域之中有著名都會存在,構成這個菜系不同的地方風味,向都會區集中,漸漸融合成這個菜系的特殊風味,然後向外發展。當一個菜系向另一個都會發展與流行,為了強調其所代表的特殊風味,而形成不同地方的菜幫。所以,上海開埠以後,有徽幫菜、甬幫菜、粵幫菜、京幫菜、川幫菜、蘇幫菜、揚幫菜相繼在上海流行。最初為了適應旅居上海的各地客商的口味,往往以各地不同的「正宗」口味為號召,於是各個不同菜系的菜幫,漸漸在上海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