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在潮汕地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七樣羹』(又稱七樣菜)。這一傳統習俗緣起於潮汕先民對春、對大自然的讚美和感恩,至今仍盛行不衰。
正月初七吃「七樣菜」不僅是一種習俗,也成為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吃青菜來調理腸胃,這些蔬菜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多種營養成分的互補,能夠有效調理腸胃功能,提高人的精氣神,所以說,七樣菜的保健作用不是吹的呀!
傳說,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女媧氏開天闢地,第一日作雞,二日作狗,三日作豬,四日作羊,五日作牛,六日作馬,七日作人,因而把初七稱為「人日」。 潮汕俗語:「七樣羹,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後生(年輕),奴仔(孩子)吃了變紅芽(指面色紅潤),姿娘仔(小女孩)吃了像朵花。」
所謂七樣菜,其實不是一道菜,而是一道用七種蔬菜混合做成的青菜。把白蘿蔔,厚合,蔥,蒜,韭菜,芹菜,春菜,各採集一小撮,洗淨,放於加油的熱鼎爆炒而成,食之有各種味道,甜、澀、苦、香、辣,好像生活的各種滋味,開春先嘗個遍,新的一年也就不會遭受磨難挫折,萬事暢通如意,心想而成。
食七樣菜,其實就是品嘗生活,也是取個好兆頭。按潮汕話的諧音來說,白蘿蔔為「菜頭」,取其「彩頭」之意,韭菜(久菜)取其「長長久久」,春菜取其「萬物回春」,蔥也就是「聰,聰明」的意思,芹菜的諧音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諸事合算」之意。
其實,現在許多年輕人並不知道初七食七樣菜的真正意義,只是知道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便買了七種菜回家炒了吃。吃七樣菜,也就是吃個好兆頭好意義好心情,意圖新一年吉祥如意、財丁興旺、一帆風順。
潮汕七樣羹的寓意分別是:合家平安(厚瓣(潮汕音:合)菜)、大發財(大芥菜)、春來發芽(春菜)、勤勞致富(芹菜)、飛龍在天(飛龍菜/菠菜)、聰敏精算(蔥蒜)、長長久久(韭菜)。
吃這每種蔬菜都有美好寓意:
如吃芹菜是希望越來越勤快,吃蒜表示會算數、有錢賺,春菜代表春回大地,韭菜象徵長長久久,白菜則代表要清清白白、僱傭的夥計也要清清白白。
七樣菜的煮法十分簡單,取各種蔬菜適量,旺火熱油,倒入蔬菜同炒至熟,便成了原汁原味的「七樣菜」。
每年春節剛過,潮汕各地鄉村,舉凡旅居異地的遊子,歸國探親觀光的海內外僑胞,都興致勃勃地與親人共同品嘗清醇可口的「七樣菜」,敘鄉情,談發展,以圖來年生意興隆,人丁興旺。
(來源:汕了個頭、時年八節 等)
投稿郵箱:tougao@jxxzyyy.com
動動手指,為自己的健康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