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購石屏豆腐,首先學會看外型。好的石屏豆腐呈長條形,厚度勻稱,約2釐米, 外殼略微發黃。
其次,則是看豆腐上的拓印。石屏豆腐作坊眾多, 家家均是祖傳手藝。若在百姓中打出口碑, 便會將自家的家紋開模,用作壓制豆腐的專用模具,「品牌LOGO」跟隨著自家的當家產品,流入集市,供君選擇。拓印代表了豆腐人對自家手藝的自信,也是雲南石屏這個小型社區中,經年積累的口碑。
最後, 資深的食客在掏錢之前, 一定會「甩」豆腐。傳統酸水點漿的石屏豆腐,質地細膩,韌性高,即使將長條形的石屏豆腐提起輕輕甩上一甩,也不會斷裂。
石屏豆腐做法繁雜,其中以烤,炸最為手百姓青睞。其口感細膩滑潤,嚼之有勁,香味異常。經炙烤,油炸後,豆腐的顏色由白轉至金黃,用手掰開,細密的氣孔遍布,帶有雲南濃厚鄉土的清香撲鼻而來,令人食指大動。
石屏人將吃豆腐作為一種休閒和社交,三兩夥伴圍爐而坐,咬一口豆腐,品一銘梭羅茶,待到日落西山,再悠閒的往家走。
離石屏縣城不過50公裡,古稱臨安城的建水古鎮就到了。這裡的豆腐,和石屏豆腐在氣質上截然不同。
石屏豆腐塊大, 韌而不易酸敗。
而建水豆腐,精華正是「酸敗」的風味轉化。
建水地處河谷,陽光,風和溼度在此處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專業的豆腐人對者三種氣候因素的感知比精密的儀器更為精準。若預感天氣轉涼,需為豆腐蓋上新鮮稻草,天熱則需蓋上紗網降溫。
豆腐「酸敗」的過程需要2-4天, 若時間溼度有一項不得當,一籮筐的豆腐都將成為失敗品,生了酸且硬,過了軟且散。
一切都要恰到好處。
經過轉化的豆腐需要小心挑揀,用炭小火慢慢烤制。不需要油,炭火散發的炙熱會將豆腐慢慢烘熟,形成外表幹硬,內裡柔軟的圓鼓鼓的小豆腐塊。
攤主會為食客準備好用炭灰焙制的幹辣椒,花椒,茴香籽,花生(碾碎),芝麻,鹽和味精粉調成的佐料,食客每投一粒玉米, 就可從炭火上夾走一塊烤好的豆腐,在幹碟裡滾上一滾,趁熱放到嘴裡,柔軟的豆汁在口中爆炸,味蕾裡充滿了豆腐的香氣,即便燙到舌頭,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