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生物學進展:瘦素受體通過調控成人骨髓中的間充質細基質細胞促進脂肪形成、減少骨形成

2021-02-23 骨生物學




Leptin Receptor Promotes Adipogenesis and Reduces Osteogenesis by Regulating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 Adult Bone Marrow

 

作者:Yue R, Zhou BO, Shimada IS, Zhao Z, Morrison SJ(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nd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Dallas, TX 75390, USA)

發表情況:Cell Stem Cell. 2016 Jun 2;18(6):782-96. pii: S1934-5909(16)00105-3. doi: 10.1016/j.stem.2016.02.015. 

 

1、瘦素/瘦素受體對成骨和成脂分化有著怎樣的調控作用?

2、瘦素/瘦素受體對成骨和成脂分化的調控作用,究竟是通過下丘腦神經元的中樞作用、還是通過骨髓基質細胞的外周作用?

 


1、在肢芽幹細胞中條件性敲除瘦素受體後,四肢骨骨形成增強、脂肪形成減弱,同時骨折癒合加速;

2、瘦素/瘦素受體信號通路通過骨髓中的間充質間質細胞響應飲食和肥胖,調控脂肪形成和骨形成;

3、瘦素/瘦素受體通過激活Jak2/Stat3通路,調控骨髓中間充質間質細胞的分化。


骨骼幹細胞(SSC)是成人骨髓中成骨細胞和脂肪細胞的主要來源,它表達瘦素受體(LepR)。為了研究LepR是否調控SSC的功能,我們使用四肢骨骨髓基質細胞中的Prx1 - Cre 條件性地敲除Lepr ,但沒有從中軸骨或下丘腦神經元中敲除。Prx1 - Cre ; Leprfl / fl小鼠表現出正常的體重和造血功能。然而,來自Prx1 - Cre ; Leprfl / fl小鼠的四肢骨表現出增強的骨形成、減弱的脂肪形成和加速的骨折癒合。瘦素通過激活骨髓基質細胞中的Jak2 / Stat3信號傳導來增加脂肪形成同時減少骨形成。在野生型小鼠中,高脂飲食(HFD)會增加四肢骨的脂肪形成和減少骨形成,在Prx1 - Cre ; Leprfl / fl小鼠中則未觀察到這一現象。這反映了LepR對骨髓基質細胞成骨和成脂的局部作用以及對骨吸收的全身作用。瘦素/ LepR信號通路通過骨髓間充質基質細胞響應飲食和肥胖,調控成脂和成骨分化。

 

Skeletal stem cells (SSCs) that are the major source of osteoblasts and adipocytes in adult bone marrow express leptin receptor (LepR). To test whether LepR regulates SSC function, we conditionally deleted Lepr from limb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ut not from the axial skeleton or hypothalamic neurons, using Prx1-Cre. Prx1-Cre;Leprfl/fl mice exhibited normal body mass and normal hematopoiesis. However, limb bones from Prx1-Cre;Leprfl/fl mice exhibited increased osteogenesis, decreased adipogenesis, and accelerated fracture healing. Leptin increased adipogenesis and reduced osteogenesis by activating Jak2/Stat3 signaling i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 high-fat diet increased adipogenesis and reduced osteogenesis in limb bones from wild-type mice, but not from Prx1-Cre;Leprfl/fl mice. This reflected local effects of LepR on osteogenesis and adipogenesis by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nd systemic effects on bone resorption. Leptin/LepR signaling regulates adipogenesis and osteogenesis by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in response to diet and adiposity.


圖1  從四肢骨的骨髓SSC中條件性敲除Lepr不會導致肥胖

(A和B)來自Prx1-Cre;tdTomato小鼠的股骨骨髓細胞,顯示了LepR+ CD45- Ter119- CD31- SSCs 中loxp - tdTomato報告基因的重組(n = 3隻小鼠,來自三次獨立實驗)。(C)在Prx1-Cre;tdTomato小鼠的股骨中,LepR和tdTomato抗體染色的共定位;顯示了tdTomato小鼠(n = 3隻小鼠,來自三次獨立實驗)。(D)Prx1 - Cre ; Leprfl/fl及與其性別匹配的同窩對照小鼠中,從股骨骨髓分選出的PDGFRα+ CD45- Ter119- CD31- SSC中Lepr轉錄水平的qPCR分析(n =3次獨立實驗)。(E)野生型和Prx1-Cre;Leprfl/fl小鼠的股骨骨髓細胞的抗LepR抗體染色(n = 每種基因型4隻小鼠,來自四次獨立實驗)。(F)野生型和Prx1-Cre;Leprfl/fl小鼠股骨切片的抗LepR抗體染色(n = 每種基因型3隻小鼠,來自三次獨立實驗)。(G)10周齡和6月齡小鼠的體重(n = 每種基因型7~11隻小鼠,來自七次獨立實驗)。(H)禁食24小時後,10周齡和6月齡小鼠的每日食物攝入量(n = 每種基因型10~12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I-K)自由進食條件下,10周齡和6月齡小鼠的血糖、血漿瘦素和胰島素水平(n = 每種基因型8~10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L-O)禁食4小時後,10周齡和6月齡小鼠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島素耐量(n = 每種基因型6~10隻小鼠,來自四次獨立實驗)。

 

 

圖2  條件性敲除骨髓SSC中的Lepr, 成骨分化增強、成脂分化減弱

(A-P)所有數據(均值±SD)均反映了6月齡Prx1-Cre;Leprfl/fl及與其性別匹配的同窩對照小鼠的股骨骨髓的情況。在不同的實驗中檢測了不同性別的情況,以使大多數數據能夠同時反映出雄性和雌性小鼠的情況。進行配對統計分析以評估性別匹配同窩仔之間差異的顯著性。(A)成纖維細胞集落(CFU-F)的數量(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B)PDGFRα + CD45- Ter119- CD31- 的SSCs,摻入BrdU 14天後的情況(n = 每種基因型3隻小鼠,來自三次獨立實驗)。(C)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小鼠股骨幹骺端骨小梁的代表性microCT圖像。(D-J)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小鼠股骨幹骺端骨小梁體積/總體積(D)、骨小梁數量(E)、厚度(F)、間距(G)、連接密度(H)、結構模型指數(I)以及骨密度(J)的microCT分析。(K-M)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小鼠股骨幹骺端鈣黃綠素雙標圖像(K)的代表性結果,顯示了骨小梁礦物質沉積(L)和骨小梁形成率(M)的量化結果(n = 每種基因型9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N)基於尿液中脫氧吡啶並啉/肌酐比值的骨吸收率分析(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O and P)代表性的股骨切片脂蛋白和骨橋蛋白染色(O)圖,以及每平方毫米脂肪細胞數的定量分析(P)(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

  

 

圖3  敲除成骨細胞中的Lepr不影響成骨和成脂分化

(A-T)所有數據(均值±SD)均反映了6月齡Col2.3-Cre;Leprfl/fl及與其性別匹配的同窩對照小鼠的股骨骨髓的情況。在不同的實驗中檢測了不同性別的情況,並進行了配對統計分析。

(A)CFU-F的數量(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B)PDGFRα + CD45- Ter119- CD31- 的SSCs,摻入BrdU 14天後的情況(n = 每種基因型3隻小鼠,來自三次獨立實驗)。(C)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小鼠股骨幹骺端骨小梁的代表性microCT圖像。(D-J)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小鼠股骨幹骺端骨小梁體積/總體積(D)、骨小梁數量(E)、厚度(F)、間距(G)、連接密度(H)、結構模型指數(I)以及骨密度(J)的microCT分析(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K-M)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小鼠股骨幹骺端鈣黃綠素雙標圖像(K)的代表性結果,顯示了骨小梁礦物質沉積(L)和骨小梁形成率(M)的量化結果(n = 每種基因型9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N)基於尿液中脫氧吡啶並啉/肌酐比值的骨吸收率分析(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O and P)代表性的股骨切片脂蛋白和骨橋蛋白(OPN)染色(O)圖,以及每平方毫米脂肪細胞數的定量分析(P)(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Q-T)以克隆密度分選出PDGFRα +CD105+ CD45- Ter119- CD31- SSCs以形成CFU-F、持續8天,接著分別進行成脂或成骨分化4或7天。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一半的細胞中補充有1μg/ ml重組的瘦素蛋白。通過油紅O染色定量含脂肪細胞的克隆數(Q)及每個克隆所含脂肪細胞的平均數(R)。通過鹼性磷酸酶染色定量含成骨細胞的克隆數(S)及每個克隆所含成骨細胞的平均數(T)(n = 3次獨立實驗)。

 

圖4  LepR在局部介導高脂飲食(HFD)對股骨骨丟失和脂肪形成的影響

(A-N)所有數據(均值±SD)均反映了5-6月齡Prx1-Cre;Leprfl/fl及與其性別匹配的同窩對照小鼠的股骨骨髓的情況。這些小鼠從2-3月齡開始給予高脂或低脂飲食(LFD),持續3個月。

(A-C)經過3個月的HFD或LFD後,實驗鼠及其對照的體重(A)、血漿瘦素水平(B)和CFU-F形成率(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八次獨立實驗)。(D-I)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股骨幹骺端骨小梁體積/總體積(D)、骨小梁數量(F)、厚度(G)、間距(H)、骨表面積/骨體積(I)的microCT分析,以及代表性的microCT圖像(E)(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八次獨立實驗)。(J and K)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股骨幹骺端骨小梁礦物質沉積(L)和骨小梁形成率(M)的量化結果(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八次獨立實驗)。(L)基於尿液中脫氧吡啶並啉/肌酐比值的骨吸收率分析(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八次獨立實驗)。(M and N)脂肪細胞的定量(M),以及代表性的股骨切片脂蛋白和OPN染色(N)圖(n = 每種基因型8隻小鼠,來自八次獨立實驗)。

 

圖5  LepR負調控骨折癒合

(A-J)該組數據反映了3月齡Prx1-Cre;Leprfl/fl雄鼠及其雄性同窩對照的情況,所有數據均為均值±SD。(A and B)骨折1周後,骨折部位附近骨髓腔的HE(A)和番紅O染色(B)圖。

(C and D)骨折2周後,骨折骨痂的HE(C)和番紅O染色(D)圖。(E and F)骨折2周後,骨痂(E)及骨折部位附近剖面圖(F)的代表性microCT圖像。(G-J)骨折2周後,實驗鼠及其同窩對照的骨小梁體積/總體積(G)、骨小梁數量(H)、厚度(I)和間距(J)的microCT分析(n = 每種基因型3-6隻小鼠,來自三次獨立實驗)。

  

圖6  LepR負調控輻射後的成骨分化

(A-K)該組數據(均值±SD)反映了3月齡Prx1-Cre;Leprfl/fl雄鼠及其雄性同窩對照經過亞致死照射2月後的情況。(A and B)股骨切片脂蛋白和OPN的染色圖(A)以及脂肪細胞數的定量(B)(n = 每種基因型4隻小鼠,來自四次獨立實驗)。(C)亞致死照射2月後,實驗鼠及其對照股骨幹骺端骨小梁結構的代表性microCT圖像。(D-K)實驗鼠及其對照股骨幹骺端的骨小梁體積/總體積(D)、骨小梁數量(E)、厚度(F)、間距(G)、骨小梁表面積/骨體積(H)、連接密度(I)、結構模型指數(J)和骨密度(K)的microCT分析(n = 每種基因型3-6隻小鼠,來自三次獨立實驗)。

 

 

圖7  瘦素通過激活Jak2/Stat3通路,在體內外調控SSC的分化

(A)來自6月齡Prx1-Cre;Leprfl/fl雄鼠及其雄性同窩對照股骨未培養的PDGFRα + CD45- Ter119- CD31- 的SSCs信號通路的免疫印跡分析。(n=3次獨立實驗)。(B and C)在含或不含10μM Stat3抑制劑STA-21或1μg/ml重組瘦素蛋白的條件下,成脂分化4天或成骨分化7天的野生型SSCs的集落分化情況(n=3次獨立實驗)。(D-M)該組數據(均值±SD)反映了3-4月齡Prx1-Cre;Jak2V617F及其同性別同窩對照股骨的情況。(D)CFU-F的數量(n = 每種基因型6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E)股骨長度(n = 每種基因型6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F)實驗鼠及其對照股骨幹骺端骨小梁的代表性microCT圖像。(G-L)實驗鼠及其對照股骨幹骺端的骨小梁體積/總體積(G)、骨小梁數量(H)、厚度(I)、間距(J)、連接密度(K)和骨密度(L)的microCT分析(n = 每種基因型6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M and N)股骨切片中脂肪細胞數的定量(M)以及脂蛋白和OPN的代表性染色圖(N)(n = 每種基因型6隻小鼠,來自六次獨立實驗)。(O)來自6月齡Prx1-Cre;Leprfl/fl及其同性別同窩對照股骨未培養的PDGFRα + CD45- Ter119- CD31- 細胞成脂或成骨分化調控子轉錄水平的qPCR分析(n=三次獨立實驗)。


LepR通過SSC介導飲食誘導的骨髓中的脂肪堆積、同時抑制成骨分化。這一發現與我們已知的脂肪量與骨量負相關是一致的。另一方面,LepR負調控骨再生,這與我們觀察到的HFD誘導的肥胖症延遲骨折癒合、以及放射治療後異常的骨髓細胞增多和骨骼缺陷有關。LepR是一種營養/肥胖感應器,在骨髓中作用於間充質基質細胞以促進成脂分化同時抑制成骨分化。這提示我們,在外周拮抗LepR是治療骨質疏鬆的潛在策略。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普:間充質幹細胞與骨質疏鬆
    目前公認的骨質疏鬆症發病機制是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在骨重塑過程中失衡,成骨細胞數量和活性降低,破骨細胞數量增加、功能活躍,導致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加,使骨吸收速率超過骨形成速率,造成骨質疏鬆。成骨細胞起源於骨髓腔的一種多能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MSC)。間充質幹細胞的功能直接影響成骨細胞的數量和活性。
  • Dev Cell:唾液腺間質細胞在器官發生過程中通過外泌體miRNA調節上皮祖細胞的增殖
    上皮-間質相互作用參與器官發生期間組織之間的基本交流,並且主要由生長因子和細胞外基質調節。
  • 骨生物學進展:Masquelet技術新進展: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促進PMMA誘導膜的血管生成
    骨膜在骨形成和骨缺損重建中發揮重要作用。既往學者提出了運用骨膜組織工程技術解決骨缺損修復問題。在大段骨缺損修複方面,Masquelet技術運用PMMA骨水泥材料可誘導形成一種自體的組織工程化骨膜(誘導膜),目前大量研究證實了該技術有效促進骨缺損重建。PMMA誘導膜是Masquelet技術中促進骨缺損重建,尤其是血供形成的關鍵因素,但其分子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
  • 科技前沿:認識軟骨細胞
    關節軟骨是關節中最重要的結構,它起到緩衝應力、減少摩擦等一系列關節保護作用,當關節軟骨出現損害、皸裂、脫落時,便出現了我們常見的關節炎
  • 骨生物學時訊:二甲雙胍通過激活AMPK信號阻止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
    方法:選用10周齡野生型和AMPK 基因敲除小鼠並進行DMM骨關節炎造模,在DMM手術前2周及術後2周開始服用二甲雙胍(每天4毫克飲用水)。分別於DMM術後6周和12周處死小鼠。通過μ-CT、組織學和疼痛相關行為等試驗方法檢測OA的相關表型。免疫組化和免疫螢光檢測AMPKα1的表達,通過μ-CT和磁共振檢測靈長類動物中的OA相關表型。
  • Nature子刊:中科院生化所鄒衛國研究組發現骨發育與重建及鎖骨顱骨發育不全症候群的新機制
    此研究發現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C1通過調節成骨細胞中Runx2的表達影響骨骼系統的發育,是骨發育與相關疾病基礎研究新的重要發現。鎖骨顱骨發育不全症候群(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全身骨骼發育不全性疾病。
  • 美月時光:胚胎碎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
    那麼胚胎碎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碎片的生成是胚胎細胞凋亡的結果。當胚胎遇到自身遺傳學損傷或不良的體外環境時,會激活並啟動DNA修復的自我保護機制,當問題持續變得嚴重不能解決時,胚胎細胞可通過凋亡機制去除DNA損傷細胞,避免這些遺傳損傷傳遞給後代。
  • Cell Stem Cell: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或能促進幹細胞分化形成心血管系統和肌肉骨骼系統
    ,最終發現名為Tbx6的轉錄因子或能在人工培養的幹細胞中單獨刺激中胚胎的形成,同時其還能促進幹細胞轉變成為心血管細胞或肌肉骨骼細胞。,其對於再生醫學的框架形成至關重要,儘管近些年來科學家們在理解並指導幹細胞分化領域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誘導中胚層形成及隨後特異性分化為組織特異性的細胞類型其中涉及的總體分子機制,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因為這一過程是動態變化的,此前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規模較小,而且並沒有提供一些決定性的數據。
  • 疑問:骨髓檢查有必要嗎?
    通過骨髓塗片的細胞學檢查可了解骨髓內各種細胞的生成情況,各種細胞的形態、成分的改變及發現異常的細胞等,以明確診斷,觀察療效,估計預後。  骨髓穿剌是血液病診斷常用的檢查方法,在許多血液病尤其是許多惡性血液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方面是必需的。
  • 朱軍:B細胞淋巴瘤治療新進展
    2016年的淋巴瘤的研究進展不多,在2016年ASCO會議約5000項摘要中,關於淋巴瘤的摘要有在我國2016 BOA會議上,有關方介紹的最好的淋巴瘤研究是:①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B-R)一線治療套細胞淋巴瘤(MCL)後利妥昔單抗維持2年 vs 觀察等待:一項前瞻性、隨機多中心 II 期研究(摘要7503);②比較R-CHOP-14方案早期治療DLBCL後用利妥昔單抗強化或觀察等待的III期臨床試驗:一項來自HOVON-Nordic淋巴瘤研究組的研究(摘要7504);③PILLAR-2研究
  • 招飛體檢容易被忽視的異常:白細胞減少
    很多同學以為第一天的體檢通過了,第二天的檢查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通常而言第一天的物理檢查被淘汰,學生往往會知道自己的淘汰原因,而第二天的輔助檢查被淘汰,學生往往並不清楚具體的淘汰原因。白細胞減少是輔助檢查常見的淘汰原因之一。
  • 臍帶血:不只是幹細胞,還有抗癌免疫細胞
    臍帶血,不僅是造血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這些幹細胞,臍帶血還含有豐富的免疫細胞資源。
  • 科學小實驗:認識細胞結構?其實也可以很簡單
    1.將保鮮袋(細胞膜)套在杯子上,並將膠水(細胞質)倒入袋子中。為什麼要把保鮮袋套在杯子上呢?2.往細胞質中放入一顆紅棗(細胞核),眾多綠豆(線粒體)。實驗原理: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主要有細胞質、細胞膜、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細胞的結構複雜而精巧,各種結構組分配合協調,使生命活動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自我調控、高度有序地進行。細胞膜作用:細胞膜把細胞包裹起來,使細胞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此外,細胞所必需的養分的吸收和代謝產物的排出都要通過細胞膜。
  • 自帶遊泳圈的中年人:你的脂肪長在了最有害的地方
    嗜酸性白血球是幫助身體對抗寄生蟲的免疫,如果過多,可能產生藥物過敏、容易感染寄生蟲、過敏性皮膚病、促進惡性腫瘤形成或罹患白血病(血癌)。所以脂肪細胞其實負擔了一部分的身體免疫系統,如果脂肪細胞正常運作而沒有因為肥胖而變大、或是因為過瘦而變小,免疫細胞也會維持在正常的數量。
  • 新發現:《Science》報導大腦漣波如何促進記憶形成
    美國國家研究員資助的一個項目最新發表《Science》文章,證明睡眠過程中大腦關鍵區域之間溝通增加與記憶形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