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我們可以看到,水在河裡流,要想水不溢出河道,需要疏通河道、加固河堤等工程。
在人體之中,血液和水一樣,都是液體,既然是液體,就有流動性,體內的血脈就相當於河流。
大自然的水,可以一直向東邊低處的大海流去,採取雲雨方式循環。
可是我們身體裡的血液不是如此,沒有蒸發,不能完全朝下流,那樣就溢出體外了。這也就是說,我們身體裡的血液需要一個固攝的力,將其統歸在血脈裡正常運行。這股力來源於哪裡?
來自於脾。
早在《難經》中就有記載「脾主裹血」,《薛氏醫案》也明確提出「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統攝於血」的說法。
那麼,脾是如何對血液發揮統攝作用的呢?中醫裡邊講,「氣為血之帥」,其中就包含了氣對血的統攝作用。
所以,脾主統血,實際上是脾氣固攝作用的體現,即脾氣能裹攝、約束血液循環於經脈之中,使其不致溢於脈外。
中醫認為,氣血的運行,保持著一種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係。衛氣為陽,是動力;營血為陰,是物質基礎。
衛陽對營血的運行具有約束、調節作用,營血之所以能在經脈中年不停地運行,周流全身,要歸功於氣的統攝和約束作用。
氣血之中,尤以「營氣」最為重要。因為營氣有營養和營運的作用,營氣在脈中,血液才可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至於逸出脈外或瘀滯。
而這種脾氣統攝血液的機制,與脾能生化氣血的功能密切相關。正如明代著名醫家武之望所說:「大抵血生於脾土,故云脾統血。」
但是,生血和統血原本是兩種不同的作用,它們是如何聯結起來的呢?
中醫理論認為,營衛與氣血是相互相通的,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同時也是營衛生化之源。營氣,正是來源於脾胃腐熟運化的水谷。
另外,血在脈中正常運行,是靠氣機升降的正常運轉的。氣機升降運轉正常,則血能和利,而不瘀滯,達到統血之目的。
歸結起來講:如果脾氣健運化,氣血生化有源,氣足而固攝作用健全,血液就能循脈運行而不溢出脈外;如若脾氣虛弱,運化無力,統血無權,血不循脈道而逸出脈外,就會導致各種出血症,叫做「脾不統血」。
脾氣虛不能統血,大多是由於飲食不節、久病、勞倦等原因引起。會出現面色白、黃或者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症狀。
那怎麼辦呢?
明代名醫張景嶽的提出了一些治療方法,他說:「速宜溫補脾胃,以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張景嶽提出的這些方劑,都是補氣攝血的,需要的時候,可以根據醫囑服用。
另外,功喜源是一個不錯的產品,調養脾胃的食療配方,養脾胃的效果比較好。
當然,要從根本上避免脾虛固攝失職的問題,還得從一些日常的生活習慣改變做起,具體的內容在微信公眾號「脾胃調養寶庫」中都有,你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