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補氣,其實主要就是補脾氣。脾主氣,跟氣的關係密切。現在我們說「脾氣」的時候,主要是指「發脾氣」,這個是怎麼演化來的,值得研究一下。仔細想想,一個人要發火,確實需要脾氣足,才有力氣發火。
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氣血都是從脾胃吸收食物的營養物質轉化來的,所以,要想養血,一定要調理好脾胃,這就是歸脾丸高明的地方。
但是,更高的還在後面。方子叫「歸脾丸」,意思很明確,是對著脾去的,可是裡面還加入了龍眼肉、酸棗仁、當歸等養血的藥,尤其還有寧心安神的遠志,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就是心脾同治的方法,高手出招就是如此。方子裡面養血的藥物,其實都是奔著心經去的,為什麼呢?因為血液耗傷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慮過度,耗傷心血。估計大家都有體會,比如最近工作壓力大了,要連夜整理文件,每天焦慮地思考,最後一定會感覺心血不足,出現健忘、失眠、心悸等問題,這就是明顯的耗傷心血的例子。
所以,要想養血,就要把這個漏洞給補上,否則總是心神不寧,這個血就容易耗傷,因此方子裡面就加入了遠志、酸棗仁和龍眼肉。這樣,心血補足了,我們的血液就會更好地生發和保存了。
我給前面那個小孩子調理身體時,用的歸脾丸的量非常小,小小的水丸,我只讓他每次吃四丸。結果效果出奇的好,這說明中藥貴在對症,未必需要那麼大的量。
那麼這個方子為什麼叫「歸脾」呢?這是說,要把脾所管理的水、血等物質,都重新歸脾管理。
在中醫裡面,脾的功能很多,除了吸收食物精微物質外,還有運化水液和統血的作用。比如,血液在經脈中運行,要靠氣的推動,如果脾虛、氣不足,那麼血液就會跑出經脈,這叫「脾不統血」。很多婦女的血證,比如崩漏等都和「脾不統血」有關。而歸脾丸就是治療脾不統血的一個主要的方劑。
脾還負責運化水液,水在體內的運行和脾有很大的關係。脾屬土,我們常說「水來土掩」,所以,管理水的部門一定有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