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讀到一則故事,說是美國某位醫生在其27年行醫生涯中常常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一些患者來到他的診所後便說道,「我一進這裡就感覺身體輕鬆多了!」也許你會覺得,這不就是簡單的心理作用嗎?但放到學術界,我們稱之為健康醫療期望(healthcare expectation),也叫作安慰劑效應
健康醫療期望(healthcare expectations )被定義為一種主觀上的信念(belief),我們僅僅是主觀上「相信它有效」,就可能改變自我認知並改善健康。
研究表明[1],健康醫療期望在減輕疼痛和加速康複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這種期望與實際的幹預措施同等重要。這就需要治療師除了提供實際幹預措施,還需要適當給予患者一些「安慰劑」。
第一種:傳統安慰劑對照研究:
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告知受試者:「你將會被分到安慰劑組或幹預組。」這意味著所有的受試者都知道自己有50%的機會得到安慰劑。
第二種:新型安慰劑對照研究:
這種研究設計主要目的為探究安慰劑機制,所以研究人員告訴受試者:「剛剛給你的藥物已經被證實有減輕疼痛的效果」。然而事實卻是有些受試者正在接受安慰劑,並沒有得到能減輕疼痛的藥物。
為了證明我們人體的信念有多麼強大,讓我們來看一看一個真實的實驗。
上述第二種研究設計被應用在了美國Bausell[2]等人的一項研究中。調查人員對術後牙疼患者分別進行了針灸與未進行針灸治療。結果表明,那些認為自己沒有進行針灸治療,但實際進行了治療的受試者,沒有比那些認為自己接受了針灸治療,但是實際上沒有接受治療的受試者恢復的更好。
安慰劑效應的概念對於治療師來說是很好的提醒,如果我們都沒有試圖去理解患者的信念和態度,那即使治療工具再好花費時間再多,幹預措施都可能收效甚微。我們應該首先將患者視作獨立完整富有情感的社會人,才能夠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作為治療師需要踐行的原則。而對於患者來說,切忌過度憂慮,無事亂尋醫。
參考文獻:
1、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open-label placebo induction with and without exten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bo effect in allergic rhinitis. PLOS ONE, 13(3), e019275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92758
2、Bausell, R. B. (2007). Snake oil science: The truth about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以上就是本期三分鐘學堂分享。
更多內容搜索Physionetwork中文版進行查閱
由Physionetwork中文版發出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債或引用,必須獲得授權且在醒目位置註明出處。
歡迎投稿,質量及閱讀量高的文章可翻譯成外文放至國際版網站中。歡迎醫療體能康復科研私教健身等相關平臺及媒體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