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聽說了近期臺大陸生自殺身亡的事情。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1月11日報導,當晚8點50分接獲學生通報,一名男學生將宿舍門反鎖,校方趕緊通報消防局,警消破門而入,發現學生已不幸上吊身亡。
臺灣「教育部」已確認該生為在臺攻讀學位的陸籍學生,該生父母均在大陸,在臺親屬已協助處理後續事宜,教育部也會與陸委會、海基會保持聯繫,提供該生家長或親屬在入境及檢疫相關事宜的必要協助。
據臺灣《ETtoday新聞雲》報導,警消以及校方事後在吳姓陸生的桌上發現一張紙,上面主要寫到,最近常常睡眠不足,所以才會想不開輕生,希望「大家不要多做臆測」。
而這也是臺大短短五日內發生的3起學生事故案件之一,此前一名女生在校內綜合大樓墜樓送醫不治,後又傳出一名學生從社科樓頂樓墜落。逝者安息,有臺大學生在社交平臺上po文表示悼念「希望我們能通過這樣的方式,珍視我們所擁有的,直面我們失去的,並傳遞這份溫柔給每一個人。」
今天我們想跟大家聊聊,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若身邊的人出現自殺傾向,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時常被教育,要多一些「正能量」,心態要積極,要勇敢地面對困境。
所以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通常第一反應是控制、壓抑、消除。
可是,總有很多不快樂是不期而至的。
就連柚子鋪的後臺也常常收到很多人的留言,因為計劃了好久的交換計劃因為疫情而被迫取消;兩岸情侶天各一方,見面遙遙無期……各種不順心的事情接踵而至。
而我想說的是,實際上,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內心都有過很深的痛苦,不為人道,埋在心裡,在求學讀書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惑、挫折、失敗和磨礪。
每個人都在打一場不為人知的戰爭,那些你以為很光鮮亮麗的、活在陽光下的人,也許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正在背水一戰。
所以你看,有負面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太正常了。
與其想方設法去克服這種負面情緒,不如學會與之相處。
事實上大多數負面情緒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
比如悲傷實質上是一種求援信號,「我現在很難過,所以希望得到你的陪伴和支持」,正所謂患難見真情,能和我們分擔悲傷情緒的人,是真正值得珍惜的朋友。
焦慮也是一種難以克服的負面情緒,如果我們反覆為同一件事情焦慮,如果反覆為同一件事物焦慮,或是不明不白的焦慮,那麼,焦慮是在提示你還有未完成的願望或是沒解決的問題,真正克服焦慮的第一步,就是去弄明白焦慮背後的東西。
但如果長期處於這種負面情緒中,尤其是出現對未來失去興趣、沒玩沒了地進行自我批評等情況,長期受到無望感和無價值感的困擾,就需要提高警惕。
不要放棄向他人尋求幫助,可以是學校的心理諮詢室,也可以求助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只要你肯說出來,事情也許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糕。
如果出現自殺這類極端想法,在臺灣你可以撥打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在大陸各地也有自殺求助熱線,請記住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放棄向外界求援。
如果你身邊朋友、親人對你說起,「我對生活厭倦了」「沒有活下去的意義」這種話,我們該怎麼辦呢?
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予以否定,甚至告訴他們其他更悲慘的例子。但是這些反應並不會對想自殺的人有所幫助。
此時你可以選擇一個相對私密的場所和他進行溝通交流,給他們時間吐露自己的心聲,目的是要跨過不信任、絕望和無助的鴻溝,給他們希望,讓他們相信事情會好轉。
在交談過程中保持真誠和冷靜,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感受,嚴肅看待這個情境並且評估危險性。進一步可以詢問他之前是否有嘗試自殺的經驗和自殺計劃,可能的話,移除可以用來自殺的工具;或者採取行動、告訴別人、取得幫助;如果危險性高,請留下來陪伴這個人。
在此過程中,不要忽視對方發出的求救信號,也不要表露出過多的震驚和尷尬,更不要挑釁讓其自殺,不要給出錯誤的保證,如果可以,儘量不要讓他獨處。(資料參考:臺灣自殺防治協會網站)。
我們常常祝福對方,「願你被生活溫柔以待。」
然而生活分明會給每個人相同的磨難。如果你的生活一直陽光明媚,也許那是因為有人正在默默地為你扛起生活的重擔。
所以當面臨困境時,請你一定要堅強,要永遠懷著希望。唯有理性,唯有冷靜的思考,唯有意志力,是能幫助你度過難關的法寶。
人生苦短,一定不要把生活過得一團糟。要學會愛自己,把自己的身體、工作、感情、生活都經營好,先愛自己,再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