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正式放假咯,但清朝皇帝的假可比我們放得早多了。
皇帝的放假叫「封璽」。
一般在臘月二十日擇日放假,到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璽」。
那時還沒有用公曆紀年,正月初一不叫春節,而是叫元旦。
從臘月初一開始,民間開始寫福字,貼福字。皇帝也不例外。
自康熙皇帝開始,就把御筆福字變成了高端定製。寫好的第一張福字掛在乾清宮,再寫一些送給王公大臣。
再往後就是祭灶(過小年),從雍正開始就把臘月二十四變成了二十三這一天。
祭祀灶神,宮裡的祭品是一頭黃羊。
而民間的祭品是糖瓜,意思是讓灶神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臘月二十六就陸續開始掛春聯了,清宮的春聯是白色的娟,黑色的字。而民間用紅色的紙,以表喜慶。
幾經改良,開始張貼茶色或黃色底的對聯。
再後來,徹底同化為紅色。
除夕當天,清宮要接神,皇帝寅時(早上4點)爬起來,要到宮中十多處拈香行禮,出入門時有爆竹聲相隨。
但凡行走之處,地上都會鋪滿芝麻秸稈,叫做"踩歲",既取"步步高"之吉祥,又含辭舊歲之寓意。
團圓年飯於申正(下午4時)舉行,宴請外藩和王公貴族。
皇帝一人坐在「金龍大宴桌」裡面。除「御桌」由內務府準備外,其他宴桌多由大臣們進貢。
太和殿國宴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為節省節慶開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鼠年規定:
減去19席,減去羊18隻、酒18瓶。嘉慶、道光以後又有所減少。
對於慶典中剩下的食物,皇帝會採取新年祝福的形式賞賜給臣子,避免浪費。
之後才是闔家團圓的家宴。
據記載,乾隆每年正月初一上午要去北海「福寺」祭祀,登上大佛樓進福,然後回到宮中開筆書吉語。
正月初二後擇日與皇太后辦新年宴。
元宵節前後五天,再在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山高水長樓,搞個煙花盛會。這個年就算是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