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乾隆忙、民國人懶、80年代看春晚

2021-02-22 得藝artplus

除夕正式放假咯,但清朝皇帝的假可比我們放得早多了。

皇帝的放假叫「封璽」

一般在臘月二十日擇日放假,到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璽」。

那時還沒有用公曆紀年,正月初一不叫春節,而是叫元旦

從臘月初一開始,民間開始寫福字,貼福字。皇帝也不例外。

自康熙皇帝開始,就把御筆福字變成了高端定製。寫好的第一張福字掛在乾清宮,再寫一些送給王公大臣。

再往後就是祭灶(過小年),從雍正開始就把臘月二十四變成了二十三這一天。

 

祭祀灶神,宮裡的祭品是一頭黃羊。

而民間的祭品是糖瓜,意思是讓灶神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臘月二十六就陸續開始掛春聯了,清宮的春聯是白色的娟,黑色的字。而民間用紅色的紙,以表喜慶。

幾經改良,開始張貼茶色或黃色底的對聯。

再後來,徹底同化為紅色。

 

除夕當天,清宮要接神,皇帝寅時(早上4點)爬起來,要到宮中十多處拈香行禮,出入門時有爆竹聲相隨。

但凡行走之處,地上都會鋪滿芝麻秸稈,叫做"踩歲",既取"步步高"之吉祥,又含辭舊歲之寓意。

團圓年飯於申正(下午4時)舉行,宴請外藩和王公貴族。

皇帝一人坐在「金龍大宴桌」裡面。除「御桌」由內務府準備外,其他宴桌多由大臣們進貢。

太和殿國宴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為節省節慶開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鼠年規定:

減去19席,減去羊18隻、酒18瓶。嘉慶、道光以後又有所減少。

對於慶典中剩下的食物,皇帝會採取新年祝福的形式賞賜給臣子,避免浪費。

之後才是闔家團圓的家宴。

據記載,乾隆每年正月初一上午要去北海「福寺」祭祀,登上大佛樓進福,然後回到宮中開筆書吉語。

正月初二後擇日與皇太后辦新年宴。

元宵節前後五天,再在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山高水長樓,搞個煙花盛會。這個年就算是過完了。

相關焦點

  • 春晚魅力有幾分
    過年看春晚可以說是一種習俗了。可如今春晚魅力有幾分?早些年,過年不看春晚將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 錢塘文韻|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從前過年,吃是重點。平時油水不足,營養不良,逢年過節,再不飽餐一頓,也太對不起自己了。但那是計劃經濟年代,不管有錢沒錢,人多人少,也不管雞鴨魚肉柴米油鹽,香菸老酒農副產品,一律憑票供應,全部限量供應,而且就算你有票證在手,也不是你說想買就能買的。
  • 坐在家裡看春晚,動物世界過大年!正月初五,水蜜桃姐姐帶你來濟野給動物穿新衣!
    正月初一晚6點,濟南市第九屆少兒春晚!還可以免費看大馬戲!活動費用:成人160元/位,兒童80元/位(1.2m-1.4m),1.2m以下兒童免費。兒童需要至少一名家長陪同參與,自駕出行。活動報名:發送「動物穿新衣+孩子名字+聯繫方式」到「濟南少兒」官方微信!
  • 現在的5000元工資,相當於80年代的多少錢?答案很意外!
    ▣ 來源網易:娛樂小文青不知道大家前幾天買年貨的時候發現沒有,到快過年的時候,物價上漲的速度真的是飛快,恨不得一天好幾個價格。但是大家心裡也都有準備,畢竟這已經是常態了,見怪不怪,畢竟要過年了,貴也得買不是。但是縱觀今天的物價,和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比,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了。那個時候,人們都不是很有錢,一個月工資也就四五十塊錢。
  • 為什麼臺灣人不看春晚?
    其實,臺灣曾經是有所謂的春晚的。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還只有三臺無線電視「中視」、「華視」、「臺視」,每到除夕,就會由其中一臺來製作當年的「除夕特別節目」。到了除夕當晚八點,其他兩臺就跟著聯播這檔節目。這種除夕特別節目也是採用「現場live秀」模式,地點大多選在孫中山紀念館或者其他大型室內公眾場所。
  • 馮提莫拍攝公益視頻,感謝就地過年的人們,上山東衛視春晚拜早年
    新年_荊_將近,不少_桓_人估計都已_阮_經準備過年_鄭_的一系列事_居_情了,貼對_班_聯,貼窗花_昌_,打掃屋子_冉_。
  • 悅讀 | 村頭又聞賣懶歌
    春前歲晚,忙了一年的鄉親都熱熱鬧鬧地準備過年。打米餅,炸糖環,大掃除,添新衣,家家戶戶忙得團團轉。尤其是「團年」之日,宰雞鵝,貼對聯,酬神拜祖,更是喜氣洋洋。我們邊走邊唱,一直走到社公廳,把手上的香火插到社公牌位前的香爐上,然後就默默地唱:  賣懶仔,  賣懶兒,  賣到村口榕樹下,  統統賣俾大懶池。  香插好了,歌唱完了,我們都覺得把自己的懶賣掉了,便高高興興地吃著紅雞蛋往回家的路上走去。  漸漸長大以後,我也漸漸明白賣懶的意義了。
  • 中國過年習俗大全,看過來!
    這個習俗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如今,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壓歲錢年夜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其寄予了長輩對少兒們成長的美好祝福。
  • 論過年發紅包習俗.
    不知道大家是因為什麼喜歡過年的呢?小編小時候是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很多好吃的,可以領壓歲錢。
  • 就地過年?留學生都是老「原年人」了
    今年的春節和往年有點不一樣——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人都選擇了「就地過年」,和家人「雲團聚」 。但這就難倒了一部分人,原地過年能幹點啥呢?這時候留學生們要發話了:原地過年我們是專業的!畢竟對留學生來說,春節不僅不放假、不能回家,還得面臨開學和各種ddl的挑戰,可以說是擠出時間也要過年。
  • 春晚90秒《父親的旅程》看哭了,這個完整版看完後我.......
    ▲ 點擊藍字「曼哈兄弟文化傳播」,關注更多精彩內容本期分享來自2016央視春晚公益宣傳片《父親的旅程》背後的故事
  • 山東春晚「就醬過年」公益視頻溫暖上線 用行動傳遞滿滿正能量
    咱可約好了,就醬過年!」1月27日,山東春晚聯合馮提莫打造的「就醬過年」公益短視頻溫暖上線,鼓勵在外拼搏的人們就地過年,以實際行動,為抗擊疫情助力。內容溫暖治癒 獲網友好評力挺為「大愛」呼籲,並肩抗「疫」,「就醬過年」公益短視頻中馮提莫的聲音溫暖治癒,獲得網友力挺,好評不斷。
  • 過年換新鈔,銀行兌換忙,您家發紅包有怎樣的習俗?【話題】
    除了紙質紅包,如今,過年在工作群、家人群、朋友群裡發紅包搶紅包也是娛樂新方式,大夥表示這兩者並不衝突。      發紅包是春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不管是孝敬長輩還是關愛晚輩,一個紅包,儀式感滿滿。說到發紅包,各個地方習俗區別還挺大,誰來發,發給誰,發多少都有講究。今晚我們就請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您家發紅包有怎樣的習俗?
  • 過年不洗澡、不洗腳?各地過春節的奇葩習俗
    關於春節有很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這些習俗中有一些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有一些卻讓人覺得奇葩。
  • 電能故事(93)丨「80後」:簡單而幸福的年味兒
    是家家戶戶掛起的大紅燈籠,是大人們提前幾天就開始張羅的一桌子年夜飯,是全家人守著電視看春晚,是媽媽給買的一身新衣服,試了又試,可就得等到過年那一天才能穿……細想想,其實不是年味兒變淡了,而是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歡樂時光被留在了那個年代。小時候過年是很有儀式感的。這種儀式感從進入臘月之後就一點點地體現出來了。在年前的半個月,媽媽們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
  • 幸運的姜黎黎:80年代最美女神,患癌後丈夫一夜白頭,晚年幸福
    上世紀80年代,港臺和內地出現了很多走紅的女明星。像林青霞、張曼玉、王祖賢、張敏、邱淑貞等,都是大眾心目中的女神。
  • 正月初三,宜:懶 | 穀子生日小年朝,萬事如意過年好!
    中國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中國民間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 過年習俗禁忌有哪些?
    過年習俗禁忌有哪些?
  • 80年代老照片:圖2讓人懷念,圖4很多人看不懂,圖7很難再現
    --80年代中國老照片:80年代北京大街上改裝後的三輪自行車,很多80後都坐在過這種車,有的還安上了轎子,可以遮風避雨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三)
    放鞭炮在古時候是為了驅趕一個叫「年」的猛獸,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了過年的一個民間習俗。放完了鞭炮當然要收紅包嘍!長輩們拿出紅包,小朋友們開心得合不攏嘴,說幾句吉祥話,那紅豔豔的紅包立馬到手了。握著無教個大紅包,一家人看起春晚,真是和諧美滿!伴著新年鐘聲的敲響,新的一年來臨了,這時,相互道一聲新年快樂,算是完成了童謠中說的「三十晚上熬一宿」,這便是守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