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常在公曆12月22日,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不論是現在或從前,冬至對人們來說都是個大日子,民間的冬至活動一點都不遜於過年!至今,在全國很多地區仍保持著一些冬至的習俗:
冬至吃金銀丸:金丸(安宮牛黃丸)、銀丸(湯圓)
老一輩人說:冬至期間,不吃兩丸,不長一歲。兩丸即金丸(安宮牛黃丸)、銀丸(湯圓)。這一說法其實包含兩層意思:吃湯圓表示今年過去了,吃安宮牛黃丸能夠讓人平安的度過春節,多長一歲。這說法的來歷還挺有意思:
據說以前一對走散的父女,走散時曾以糯圓為約定。於是每年冬至,女兒就搓糯圓粘在門環上,讓父親看到門環上的糯圓,不會找錯門。一年又一年,左鄰右舍看到了,取其團圓吉利的含義照樣去做,於是便有了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冬至吃「安宮牛黃丸」的習俗則來得很偶然!冬至被認為是牛的生日,這一天通常做湯圓慶祝,因此冬至湯圓有「牛王丸」的說法。有一年冬至,父親讓小孩給躺在床上的奶奶(小中風)吃牛王丸,孩子理解錯了,把家裡的安宮牛黃丸給奶奶吃了,奇蹟出現了,第二天奶奶自己下床走路。這消息傳開了以後,很多人都給家裡的老人吃上一粒安宮牛黃丸,那些年,很少老人在春節前後死去,於是部分地區便有了冬至吃一粒安宮牛黃丸的習俗。
當然,這其中的機理還有待考究,隨著社會的發展,相信會給該習俗一個科學的解釋。
冬至吃餃子,耳朵不凍傷。
河南南陽名醫張仲景,醫術十分高明。不管是什麼樣的疑難雜症,只要經過張仲景的治療,都可以迅速痊癒。人們都尊稱他是「醫聖」。
張仲景原本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返鄉的時候正是酷寒的嚴冬。來來往往為生計奔忙的人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面黃肌瘦,連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了,心中著實感到不忍。等他一回到家,登門求醫的人接踵而至,但全是鄉裡官宦富豪人家。張仲景從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記掛著那些凍傷耳朵的窮人們。
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給弟子們,自己到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給窮人舍藥治療凍傷。藥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嬌耳湯」。大家吃了後,只覺得渾身溫暖,兩耳發熱。張仲景一直舍藥到年三十,終於把鄉親們的耳朵全治好了。
張仲景舍「祛寒嬌耳湯」的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為了紀念他的恩德,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嬌耳」又稱「餃兒」,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吃的餃子。傳說吃了冬至餃子,包管耳朵不會凍傷。
===============================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精彩內容共分享,請繼續關注廣藥集團官方微信「廣藥白雲山」。微信號:gybys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