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的朋友們,都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後腰部不舒服的時候,到底是躺著休息,還是堅持運動?1、躺著休息,可以放鬆腰部,避免腰椎間盤突出爆發;但是,躺久了,就會導致腰腹部肌肉退化,腰椎支撐無力,從而腰椎間盤突出爆發更頻繁;2、堅持運動,可以訓練腰腹部肌肉,分擔腰椎壓力,有相當的積極意義;但是,大家都知道,後腰不舒服的時候,有可能是腰突爆發的前奏,如果再運動,可能加速腰突爆發。
我們先看一下解放軍的一個有科幻色彩的裝備:單兵外骨骼。單兵外骨骼,由美軍首先提出設想,不過,最先裝備野戰部隊的卻是解放軍。
據介紹,此外骨骼可讓人體額外負重100斤,也就是說,一個嬌小的女護士,也能輕鬆背起一位傷員快速行走。確實是很神奇的裝備。其基本原理就是負重並不是通過腰椎傳遞至腿部,而是通過支部傳遞到地面,從而分擔了腰椎壓力。
民用也有外骨骼(減重行走裝置,或者叫減重機器人),在運動康復領域有應用。不過,民用外骨骼放在家裡總歸不方便,而且很貴,進口的專業外骨骼可能超過100萬元。世界上很多複雜的裝置,原理都很簡單。專業的外骨骼因為要考慮很多因素,所以設計比較困難。但是,如果只針對腰椎間盤突出,腋下雙拐這一個外骨骼足矣。
例如:挑山工們常用的T杖,可以在休息時完全支撐貨物重量,T杖雖然極端簡陋,但卻能有效減輕挑山工的腰椎壓力。
腋下雙拐的外骨骼原理:雙拐撐在腋下,與腰椎平行,上半身的重量通過腋下傳遞至拐杖,再傳遞至地面,直接分擔了腰椎壓力。
1、合理調整腋下拐杖的長度,調到多長呢?調節拐的長度,當把雙拐豎直夾在腋下,正好讓腿後跟無法著地,同時腳尖可以著地,這個長度正好。2、調節拐杖扶手的長度,最好讓手臂可以伸直抓住扶手。3、把雙拐夾在腋下,雙手緊握拐的扶手,同時挺直身體,腳尖輕輕地點在地上,僅為維持平衡。 1、拐杖的長度正好讓腿後跟無法著地,人體重量會自然分配至拐杖,才能充分發揮拐的外骨骼作用,同時,人體實際上是懸掛在拐杖上,可以在腰椎間盤產生負壓,拉伸腰椎附近的組織,緩解腰椎間盤壓力;如果拐杖過短,則人體要彎腰才能用拐杖支撐,外骨骼作用打折扣,同時無法懸掛拉伸腰部。2、手臂可以伸直抓住扶手,可以分擔腋窩的壓力,不至於讓腋窩感覺太不舒服,或者可讓手臂和腋下輪流發力,專心減重行走。3、腳尖著地行走,其目的不是為了「走」,而是在保證腰椎安全的前提下,也能刺激腰椎間相關肌肉,所以,如果不願意走,就拄著拐看電視,之類的,也行。
減重行走訓練,解決了「腰突後,到底是躺著休息,還是堅持運動」的難題。提醒:利用拐杖減重行走,僅適用於下腰部不舒服時的訓練,如果下腰部無異樣感覺,還是應該進行常規運動。另一方面,腰椎間盤突出後,家裡確實應準備一副腋下雙拐,不只為了減重行動訓練,在腰突發作時,也能幫上大忙。
溫馨提示:在公眾號首頁點擊「歷史文章」,可瀏覽往期精彩內容。
長按上方二維碼並識別,可關注綠色健身聯盟
本文由綠色健身聯盟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