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核事故到底死了多少人?

2021-02-23 中國核網

這些數據來源不一,有些甚至互相矛盾。由於官方媒體和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等的大量報導,使得本來十分清楚的問題逐漸模糊起來。再後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通過調查出了一個報告,造成更加的混亂。

而一般人的大腦,在無法確定信源可靠性的情況下,是會傾向於相信對自己更為安全保守的數據的。例如大部分公眾可能會覺得那麼大一個事故,至少應該死掉幾萬人才是可信的吧。

這個問題,複雜就複雜在核輻射對健康的影響既有確定性效應,也有隨機性效應。

對於輻射的確定性效應,UNSCEAR的報告認為是28人,IAEA的報告認為是31人,其中包括了現場死亡的3人,1人死於爆炸,1人死於動脈血栓(這個人是否應該統計進去一直也是有爭議的),1人死於燒傷。

對於隨機性效應,各有各的說法。

烏克蘭的衛生部門和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計算方法(確實有刻意誇大的嫌疑),主要是根據線性無閾理論推算出來的。根據該理論,1Sv的急性照射,會使得致命癌症的概率增加10%。於是估計了被遷移的人群的平均有效劑量(這是十分難以估計的,因此各方計算的結果差異巨大),然後根據總人數進行計算出可能的患癌症致死人數。對於後來參加事故搶險的幾十萬人員,也如法炮製,計算出一個可能的死亡人數。9萬3千人的數據大體上就是這麼來的。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2006年發表的車諾比核事故的評價報告中,基於劑量估計得到: 「在受到較明顯照射的60萬人群(在1986~1987年的清除人員、撤離人員和嚴重汙染區居民)中,由於輻射照射癌症死亡率最高可能增加百分之幾。這可能意味著在這些居民中由於其他原因預期致死癌症人數約10萬人的基礎上最高增加約4000人。」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這個報告一發表,受到了來自UNSCEAR的猛烈攻擊,甚至在國際上引發了到底誰才是輻射健康效應真正的「權威」之爭。

由於隨機性效應的發生是隨機的,具體到某一個真實的個體,是無法確定患了癌症以後是直接歸因於輻射還是其他因素。因此UNSCEAR的結論是:「沒有觀察到歸因於輻射照射的可察覺的健康效應」。小劑量照射本來就很難觀察到腫瘤發病率的增加的。只有急性大劑量照射,才有1Sv的急性照射,會使得致命癌症的概率增加10%的結論。UNSCEAR決定不採取劑量估算方法去評估那些受到低劑量照射的居民的輻射效應的數量,因為認為這種預測存在不可接受的不確定性。

因此根據UNSCEAR,目前的結論就是:車諾比事故因輻射死亡的只有28個人(連現場死亡的三個人也不算,因為他們是由於爆炸、燒傷和血栓而死的)。也就是只承認核輻射的確定性效應,不承認核輻射的隨機性效應。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IAEA的結論,即車諾比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為: 確證死亡的31人(有名有姓的),隨機性效應可能致死的4000人(這是統計學意義上的人數,這些人是無法指名道姓的)。

讀者可以根據以上信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相關焦點

  • 美劇:​《車諾比》全五集
    ,講述了1986年的烏克蘭,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了車諾比事故,以及當年勇敢的眾人是如何犧牲自己拯救處於災難中的歐洲。歷史學家曾指出,車諾比核事故最終導致了前蘇聯的解體。影片真實呈現了80年代的蘇聯社會現狀以及高層之間的種種矛盾。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於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普裡皮亞季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嚴重的爆炸事故。瓦列裡·列加索夫(傑瑞德·哈裡斯飾),作為一個傑出的蘇聯核物理學家,成為了處理這場事故的應急小組的一員,同時也成為最先了解並著手組織處理這場事故的負責人之一。
  • 惡夢之後:30年後重返車諾比
    這是「使命召喚-4」中車諾比這一關的場景,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親身踏上這片土地。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反應堆爆炸,一些人當場死亡,很多人趕來救援,更多的人被撤離,烏克蘭和鄰近的白俄羅斯有成千上萬的人因高輻射而感染各種疾病,漫天隨風的輻射塵亦讓整個歐洲陷於恐慌。
  • 車諾比核洩漏:隱藏著20世紀最大的謊言,更是蘇聯解體的導火索
    建造中的烏克蘭新石棺這座石棺將覆蓋在4號機廠房之上,保護烏克蘭100年內免受車諾比核輻射的威脅。這口石棺在防輻射的使命之外,還充滿了警示意味。 為防止放射性物質再次洩漏,蘇聯政府使用了約36.7萬立方米混凝土和7300噸鋼鐵建造一個巨大的掩體,將車諾比4號反應堆封閉起來。 工人們就像是在德國國會大廈插國旗的蘇聯紅軍一樣,他們在石棺上插上了蘇聯旗幟。
  • 漲姿勢丨車諾比:「死城」不死
    1986年,位於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事故,一聲巨響崩塌的不僅是一座核電站,更是將整個切爾諾比利推向了死亡的深淵。車諾比,一個令全世界膽戰心驚而又無限惋惜的名字,在這一場意外事故之後,整座城市的居民集體遷移,只留下一座空曠死寂的街道,整座城市淪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死城」。
  • 俄羅斯人宣布拍攝電影版《車諾比》
    有俄羅斯媒體認為這部劇真實再現了歷史,也有俄羅斯媒體認為《車諾比》有刻意抹黑蘇聯之嫌。HBO《車諾比》這部只有5集的劇集,在短短一個月內成為IMDb有史以來評分最高的劇集——超過15萬觀眾為它打出了9.7分的高分。劇集的製片人表示,相對於故事性,他們更在意的是歷史本身。
  • 走進車諾比核電站隔離區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車諾比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30人當場死亡,逾8噸強輻射物洩漏,成為迄今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嚴重的事故
  • 奇聞異事:被俄羅斯老奶奶當孩子收養,卻被養死的外星人,到底是哪來的?
    弗拉基米爾·阿列克桑德拉維奇認為可能是當地人對它的攻擊造成了負傷在墓地附近,最後被塔瑪拉普拉斯維麗娜這位老奶奶收養,但可惜的是居然死了而另有目擊報告稱在距離克什特姆城小鎮約28千米的一個鎮上發現了飛碟,據稱乘員和當地出現的人型生物有些類似!
  • 車諾比(2019美劇)
    該劇講述了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事故的成因,以及勇敢的人們為拯救歐洲而犧牲自己的故事。
  • 「車諾比核災難」是官僚主義的極致惡果!
    《車諾比的悲鳴》中記錄的第一個採訪對象——露德米拉,也是《車諾比》中出現的人物。他的先生瓦西裡是第一批衝到核電站救火現場的,他們被告知只是一場普通的火災,沒有任何輻射防護措施,從救災現場下來,當天晚上立刻被轉移到莫斯科第六醫院。說到死亡,當天上午十點,攝影師許謝諾克就去世了,是第一個。還有一個人瓦列裡被留在碎片裡,後來被埋在混凝土裡。
  • 關於車諾比的20個事實,細思恐極
    以下是一些歷史還原:雖然很難估計確切數字,但車諾比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大約在6-8萬(也有說9萬),超過13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儘管違法,但還是有一些人住在這裡,估計總人數有130-150人,其中許多是老年婦女,她們仍在耕種家族的土地。
  • 《紐約時報》每日一練207: 車諾比核災給大自然帶來的意想不到好處
    How plants reclaimed Chernobyl's poisoned land車諾比核災給大自然帶來的意想不到好處Chernobyl has become a byword for catastrophe.
  • 沙海:大結局沈瓊死了,那麼劇中到底真真假假有多少個沈瓊
    電視劇《沙海》已經大結局了,想必網友們特別恨三叔,把我們的蘇難以及沈瓊都給寫死了,吳邪黎簇估計又得單一陣子了。
  • 歲月是一把豬飼料,我到底吃了多少?說到無數人心坎裡了……
    歲月是一把豬飼料,我到底吃了多少?曾經瘦過的朋友,也許只有這首神曲最懂你了:耿直男兒本色演唱《瘦不下來》,我已經忘記原唱是薛之謙了曾經我隨便吃喝,還瘦的像鬼,現在只要喝水,肉就長一堆,看鏡子裡的自己,我欲哭無淚,歲月是一把豬飼料,我到底吃了多少,能不能退回,瘦下來,回到曾經那麼帥,瘦不下來,累成狗,腹肌還是一整塊,瘦下來,死胖子沒有未來,瘦不下來,TELL ME WHY  努力多做運動,我跑瘸了腿,
  • 核洩漏:車諾比核電站的悲劇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基輔市以北135公裡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的核洩漏是世界核電站史上最嚴重的事故,
  • 頭條丨發生重大核事故的日本為什麼還要重啟核電?
    地震發生後,反應堆安全停堆,但地震和海嘯的疊加大大超出了最初設計電站時所作的危害假設,最終導致1號、3號和4號機組的反應堆廠房內發生爆炸,大量放射性洩漏,核事故最終定級(INES)為最高的7級。福島核事故後,儘管多數民眾仍然反對,但日本核電正逐步重啟。2014年4月11日,通過了新的《能源基本計劃》,將核能定義為「重要的基荷能源」。
  • 紐約時報|​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新冠沒有成為中國的車諾比,卻成了美國的滑鐵盧10月14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發了曾3次獲得普立茲獎、《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託馬斯·弗裡德曼(Thomas Friedman)的專欄文章,稱「China Got Better. We Got Si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