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數據來源不一,有些甚至互相矛盾。由於官方媒體和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等的大量報導,使得本來十分清楚的問題逐漸模糊起來。再後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通過調查出了一個報告,造成更加的混亂。
而一般人的大腦,在無法確定信源可靠性的情況下,是會傾向於相信對自己更為安全保守的數據的。例如大部分公眾可能會覺得那麼大一個事故,至少應該死掉幾萬人才是可信的吧。
這個問題,複雜就複雜在核輻射對健康的影響既有確定性效應,也有隨機性效應。
對於輻射的確定性效應,UNSCEAR的報告認為是28人,IAEA的報告認為是31人,其中包括了現場死亡的3人,1人死於爆炸,1人死於動脈血栓(這個人是否應該統計進去一直也是有爭議的),1人死於燒傷。
對於隨機性效應,各有各的說法。
烏克蘭的衛生部門和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計算方法(確實有刻意誇大的嫌疑),主要是根據線性無閾理論推算出來的。根據該理論,1Sv的急性照射,會使得致命癌症的概率增加10%。於是估計了被遷移的人群的平均有效劑量(這是十分難以估計的,因此各方計算的結果差異巨大),然後根據總人數進行計算出可能的患癌症致死人數。對於後來參加事故搶險的幾十萬人員,也如法炮製,計算出一個可能的死亡人數。9萬3千人的數據大體上就是這麼來的。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2006年發表的車諾比核事故的評價報告中,基於劑量估計得到: 「在受到較明顯照射的60萬人群(在1986~1987年的清除人員、撤離人員和嚴重汙染區居民)中,由於輻射照射癌症死亡率最高可能增加百分之幾。這可能意味著在這些居民中由於其他原因預期致死癌症人數約10萬人的基礎上最高增加約4000人。」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這個報告一發表,受到了來自UNSCEAR的猛烈攻擊,甚至在國際上引發了到底誰才是輻射健康效應真正的「權威」之爭。
由於隨機性效應的發生是隨機的,具體到某一個真實的個體,是無法確定患了癌症以後是直接歸因於輻射還是其他因素。因此UNSCEAR的結論是:「沒有觀察到歸因於輻射照射的可察覺的健康效應」。小劑量照射本來就很難觀察到腫瘤發病率的增加的。只有急性大劑量照射,才有1Sv的急性照射,會使得致命癌症的概率增加10%的結論。UNSCEAR決定不採取劑量估算方法去評估那些受到低劑量照射的居民的輻射效應的數量,因為認為這種預測存在不可接受的不確定性。
因此根據UNSCEAR,目前的結論就是:車諾比事故因輻射死亡的只有28個人(連現場死亡的三個人也不算,因為他們是由於爆炸、燒傷和血栓而死的)。也就是只承認核輻射的確定性效應,不承認核輻射的隨機性效應。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IAEA的結論,即車諾比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為: 確證死亡的31人(有名有姓的),隨機性效應可能致死的4000人(這是統計學意義上的人數,這些人是無法指名道姓的)。
讀者可以根據以上信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