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好了午飯,家住石湖蕩鎮泖新村的朱阿姨拎著自家的廚房剩菜、瓜果皮來到了村委會大教室。拎著「垃圾」去上課?這到底是要幹什麼呢?
原來是松江區益行企業家促進會的老師來到了泖新村酵工坊,給村民志願者上了一堂酵素兌換點指導培訓課。
這是酵工坊開辦以來的第三次酵素培訓課。「環保酵素知識課讓村民們了解如何利用自家剩菜製作環保酵素,讓垃圾變廢為寶!」村委會工作人員告訴小松。
「一糖三果十份水,三月期待終不悔。洗滌精華顯神威,健康生活酵素美。」村民們認真聽講,將口訣熟記於心。
據了解,石湖蕩鎮泖新村村委會設置了一家成品酵素製作和兌換點——酵工坊。「環保酵素知識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自己動手做酵素!為了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村民可以憑藉1500克廚餘果皮菜葉兌換250毫升的酵素原液。
「垃圾變廢為寶做成了酵素,平時我刷鍋洗碗就用它!」朱阿姨指著剛換到的一小瓶酵素原液告訴小松,她從今年7月參加酵工坊活動以來,已經用自家的廚餘果皮菜葉換過3次酵素原液了。換到的原液帶回家後可以拿來洗手、洗腳和洗碗刷鍋等。根據不同的用途,把酵素進行不同比例的稀釋後便可以使用了。
「收到村民的廚房剩餘垃圾後,我們要先把垃圾剁碎,按一定比例混合糖和水後裝到一個大桶裡,發酵3個月之後便能製作成酵素原液。」酵工坊工作人員介紹道。
切菜、倒糖、裝水、攪拌、封蓋……經過一系列步驟,一桶新做好的酵素就完成了,最後貼上生產日期,待三個月後發酵成功就可以使用了。「這三個月裡,頭一個月是最重要的階段,需要我們時不時地開蓋攪拌,放走發酵產生的多餘氣體。」志願者們邊做邊向小松解釋。
「老師教了一次,我們就都知道了,做起來非常簡單,我自己家裡都做了好幾瓶了!我打算用它來洗腳,希望對我的灰指甲有用!」志願者劉大伯興奮地告訴小松。
酵工坊對村民開放,由志願者們現場收集製作,並將早就做好的原液兌換給村民,這一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僅半個月時間,村民們拿來的廚餘垃圾已經裝滿了十幾個大桶。「每次集中兌換時,村民們都早早來酵工坊門前等候,積極參與。」
不僅在石湖蕩,松江全區將設100個這樣的「酵工坊」。
這個將酵工坊開進社區的想法,來自區益行企業家促進會的周英傑。
談到想法的起源,周英傑回憶:「近年來松江一直在開展環境整治,我對此深有感觸,再加上很早之前自己就對酵素很有興趣,也有一些研究,就想著為自己的家園做些事情。」為此,他自掏腰包拿出了100萬元,開始展開「酵美雲間」計劃。
計劃開始不久,便得到了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支持,並為他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扶持。這一計劃自今年3月開始實施,目前全區已經建立了14個點。他表示,設點速度之快和市民的廣泛接受程度之高,也為「今年在松江設立100個點」這一目標提供了底氣。
▼目前已建立的酵工坊分布點
(部分內容來源:松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