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骨疽
患者:於某,男,58歲。
3年前右下肢開始發涼,走路小腿時酸脹,漸見間歇性跛行,右腳小趾發黑,趾甲處流膿,整個足背呈黯紅色。
醫院診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經治療無明顯效果,醫院建議截肢,家裡不同意。出院後,曾到藍田縣山中找一老中醫治療,內服、外敷無效。經人介紹來我處治療。
檢視:右足小趾潰爛,周圍皮膚腫脹紫黯,如煮熟紅棗。
創口流紫黑血水,氣味劇臭,疼痛如湯潑火灼,徹夜不眠,很快腐爛蔓延,向足背發展,遇熱痛重,遇涼減輕。
刻診:面色萎黃,全身皮膚枯槁,體型高大瘦長,神志清醒,表情痛苦,抱膝握足,坐臥不安。
雙足趺陽、太溪脈不能觸及,舌淡苔白膩,脈弦細弱。
辨證:脫骨疽寒邪鬱久化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熱毒型)。
治宜:清熱解毒,益氣託表並重。
處方:生黃芪100g,當歸30g,金銀花60g,玄參60g,甘草15g,蒲公英30g,連翹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30g。
7劑,水煎服。
外治在創面撒化腐生肌之藥,覆蓋凡士林紗布。消毒敷料包紮,每日換藥1次。
經服上方7劑,疼痛稍減,晚上可入睡2~3小時。局部已由溼性壞死漸轉為乾性壞死,右小趾已全發黑乾枯。
建議外科截取小趾,半個月後回來複診。
西醫外科截去小趾,但傷口無法癒合,仍建議上截,患者不同意。仍回到我處中醫治療。
複診:檢視右足背紅腫發黯,傷口不癒合,仍然疼痛,夜間尤甚。西醫抗生素仍用著。其他症如前。
果斷停掉抗生素,純用中藥治療。因熱毒已不盛,虛象已露,正氣不足。
立法:大劑益氣扶正,兼顧涼血活血解毒。方用十全大補湯為主加活血解毒藥。
處方:黃芪180g,當歸、金銀花、天花粉30g,黨參、川芎、白芍、茯苓、桔梗、陳皮、牡丹皮、麥冬、五味子、川牛膝各10g,白朮9g,白芷、乳香、沒藥、皂角刺、甘草各6g,紅花3g。
三診:服15劑後,腳面已不黯紅,腫已消退,肉芽開始生長。上方去皂角刺再服15劑,創口已近癒合,疼痛完全消失。
繼續氣血雙補,十全大補湯加味。
處方:黃芪150g,當歸30g,銀花15g,川芎10g,茯苓10g,紅花5g,甘草5g,血竭膠囊5粒。
10劑,水煎服。
四診:創口癒合,並能走路2公裡以上,無痛感,基本痊癒。
古道瘦馬按:
脫骨疽以虛為本,但在繼發感染時,治療就不能一味補虛。
本例接手治療時寒邪鬱久化熱,感染嚴重,已出現進行性壞死,是邪盛正虛階段,應清熱解毒與益氣扶正並重,待邪退以後轉補氣為主,託邪外出,此為治療關鍵。
學習是每個中醫人一生的事業
﹀
﹀
﹀
長按下方二維碼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