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衛學會近日舉辦聯合年會,會中發表「熱量攝取時間與血脂代謝指標之相關研究」。臺灣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陳信任表示,在總熱量固定攝取2000大卡的情況下,發現若將100大卡的脂肪,從白天挪到晚上8時30分至清晨5時間攝取,低密度脂蛋白會高出3~6單位、200大卡脂肪則高出6~12單位。
該研究以相關部門的民眾營養變遷調查為樣本,排除三高、心血管疾病、總熱量攝取極端者,統計1283名19歲以上民眾的飲食習慣。陳信任說,當中竟高達3成民眾會在夜間吃東西,長期下來血脂代謝恐出現異常。
臺灣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升說,血脂異常無明顯症況,是相當致命的隱形殺手。他補充,夜間進食易造成肥胖,肥胖是血脂異常主因之一,長期超標將使血管壁因脂肪堆積而硬化,進而提高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每年均有不少民眾因此過世。
臺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澱粉、醣類若攝取過多,易讓三酸甘油脂超標,低密度脂蛋白則易因油脂攝取過多而上升。他強調,白天因進食完會活動,約2小時能讓數值恢復正常值,故應以飯後2小時測量值為準,但夜間進食後容易直接入睡,導致血脂持續存在、堆積於血管中,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建議睡前2~3小時減少進食。
來源:鳳凰資訊
網頁版瀏覽,請上www.jiankang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