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汙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簡稱ECs)的概念於2003年由Mira Petrović等提出, 一般指尚未有相關的環境管理政策法規或排放控制標準, 但根據對其檢出頻率及潛在的健康風險的評估, 有可能被納入管制對象的物質,這類物質不一定是新的化學品, 通常是已長期存在環境中, 但由於濃度較低, 其存在和潛在危害在近期才被發現的汙染物。
環境內分泌幹擾物(EDCs)、藥品和個人護理品(PPCPs)、全氟化合物(PFCs)、溴系阻燃劑(BFRs)、磷系阻燃劑(OPFRs)等。
大部分新興汙染物來源於我們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生活用品、工業用品中,甚至我們喝的飲用水中都含有很多低濃度的新興汙染物。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一類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含氟有機化合物,由於具有疏油、疏水特性,被廣泛應用於紡織、造紙、包裝、農藥、地毯、皮革、地板打磨、洗髮香波和滅火泡沫等工業和民用領域,如特氟龍材料的不粘鍋,防水防油的戶外運動衣等均可能含有該類物質。因其具有極高的化學鍵能的C—F共價鍵使得全氟和多氟化合物普遍具有難以光解、水解和被生物降解的特性,因此許多全氟和多氟化合物具有環境持久性,並可沿食物鏈累積放大。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全氟化合物是無處不在的全球性汙染物。
藥物和個人護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主要包括人類用藥和獸藥及其他化學消費品如化妝品護理品,還包括在藥物及護理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添加劑和惰性成分,人類和動物用藥、生產企業製造業的排放以及汙水廠都被認為是PPCPs的主要來源。雖然PPCPs不具備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幾大特性,但由於大多數物質極性強,廣泛存在自然水體中,大部分汙水處理廠不具備去除該類汙染物的能力,導致在環境中持續存在,引起抗性基因和超級細菌等一系列新型環境生態問題,也被稱為「虛擬持久性化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