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時候想想,作為養豬界的老司機,我們很多養豬人不是不知道一些方法的嘗試,而是在各種高大上的理念影響及怕麻煩和貪慾的影響下,失去了創新的欲望和嘗試動力,因此才造成了現在的結果。
比如我們有時候不得不去反思一些問題,當小豬腹瀉的時候我們還需要那些高檔的教槽和保育料日糧嗎?你腹瀉的時候會吃很多油膩的食物嗎?你生病的時候是大魚大肉的日常飲食嗎?為什麼要求豬要向我們相反的常識方向去期望解決呢?這與生病的豬也想讓它們天天長肉的貪慾有關嗎?
所以,對於哺乳及斷奶過渡不分豬場的軟硬體實際需求一味的給豬場強調料肉比、斷奶重和生長速度合適嗎?是料肉比、生長速度重要還是小豬階段的穩定度及成活率更重要?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而當我們抱怨豬越來越難養,病越來越難治、豬群越來越難以穩定的時候,是否會反思我們對於自己的豬做了什麼?我們期望的結果與我們的滿足實力是否契合?在不契合的情況下會承擔多大的風險?
總之,對於我們豬場自己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有時候我們只要按照常識去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才會真的在理念上有所升華,而這種升華是有效的、也是務實的。
故而,對於那些經常發生問題的豬場,我們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去尋找所謂的仙丹妙藥,而是應該去反思我們自己的軟硬體實力的真實情況,我們對於豬的索求目標之間的真正關係,並如何去嘗試新的突破和踐行,以便滿足我們當前的養豬需求,進而一步步的去務實的走自己的路。
這種養豬思維是比較另類的,而這個另類的思維是否對於自己的尷尬有用,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嘗試,並根據嘗試結果來判定其最終的價值。或許在未來的行業終端豬場問題處理中,發病期間的清淡營養研究或者輔助調理營養研究在豬場的相關問題處理中會成為另一種常用的思維及現象。
而這種思維及現象的價值不應該體現在概念上,而是通過更多的工作把其應用在實戰上,並在實戰中不斷的完善、補充及總結,成為另一種有價值的豬場問題處理方式及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