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記者走進父子倆的蘑菇棚,46歲的父親侯應學正在組織工人採摘成熟的蘑菇;蘑菇棚外,24歲的兒子侯海榮忙著將一筐筐帶著香氣的蘑菇裝上車,送進縣城的農貿市場和超市……「小時候我去山林裡放牛,就喜歡採摘林子裡野生的蘑菇回家後炒上吃,家裡人都愛吃。從那時候起,我就對這野生的美味產生了好奇,心中便萌生了種蘑菇的念頭。」侯應學回憶說。
這個念頭在侯應學心裡埋藏多年。直到2002年,機會來了。一個外地人來到華亭縣種植蘑菇,侯應學聽到消息後,拿出家裡800元的積蓄,上門拜訪,請教種菇技術。半年時間,侯應學便掌握了種植技術,回家後便走上種菇路。2002年至2014年的12年間,侯應學的蘑菇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兒子侯海榮耳濡目染中,也喜歡上了種蘑菇,便和父親攜手,一起種蘑菇。
2015年,由於東華鎮裕光村水資源逐漸匱乏,父子倆便舉家東下,在黎明川蔬菜基地租來43個蔬菜大棚,搞起規模種植。
「蘑菇長得好不好,關鍵在溫度、溼度和配料三個技術環節。」負責蘑菇種植技術和銷售的侯海榮說,現在,他們不僅購買蒸汽爐等設備,菌棒的主要原料也由原來的鋸末和棉殼改成稻殼和玉米芯,技術提高了,種植的蘑菇和原來相比,生長周期也快了20多天,產量和品質也好了很多。「現在,我們還種了香菇,以後計劃種植金針菇、雞腿菇等,通過品種多樣化有效提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侯海榮說。
侯海榮介紹說,蘑菇到生長高峰期,一天能採摘1500多斤,都是頭一天下午預訂,第二天早上按時發貨,從來沒出現過滯銷的情況。問起銷售秘訣,侯海榮說:「只要蔬菜品質好,銷售講誠信,出路就有保證。」
「規模大了,現在我在思考,怎麼把品牌做起來,把名氣打出去。」對於今後的種菇路,年輕的侯海榮想得更為長遠。
(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