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讓小編直呼:活在21世紀簡直不能更棒了!由於科技的光速發展,醫療行業的技術也看到了新的曙光。去年 9 月,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列印」出了一塊鈦合金骨骼,並將它植入一名 12 歲男孩的脊椎。
除了 3D 列印,3D 模型系統也能為現代醫療開啟新的大門。醫學研究和臨床領域都需要構建人體模型,用來模擬和實驗,而目前醫生們大多只能用標本或人造模型,周三,一家擅長飛行系統的法國公司 DASSAULT SYSTEMES 宣布,他們搞定了世界首個商用 3D 心臟模型。
這套 3D 系統是 Living Heart Project 項目的成果,它能在計算機中生成高度仿真的人類心臟試驗器,用以診斷、實驗和教學。心臟病醫生能利用這套系統研究疑難雜症。
領頭人 Steve Levine 說,世界各地的醫生對人體心臟的許多部位開發了相應的模型和模擬器,但是,並沒有人把這些零散的模擬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模擬器。而「Living Heart」模擬器可以讓醫生像測試飛機性能一樣測試藥物、手術對心臟的影響。
在演示視頻中,一位體驗者戴上 Oculus Rift 眼鏡走進演示空間,環繞四周的屏幕展示了一個模擬的人體,你可以查看內部器官、骨骼、血管……甚至能「走進」心臟的內部,來一場人體旅行。
在電影《零度空間》中,男主角是微縮飛行器的駕駛員,這臺飛行器比細胞還要小,於是,男主角就在人體之中來了一場奇幻之旅。Google 就正在研發這樣的人體機器人,能達到納米級別,進入人體血液,時刻偵測人體狀況。
有了心臟模擬器,醫生可以把一顆健康的心臟儲存在電腦上,設置所需的數據,並把它上傳到雲端,利用雲端強大的計算能力展開模擬測試。
「Living Heart」所展示的不是一個標準心臟,而是可定製的不同模型。每個病人的心臟各不相同,而醫生們在診斷的過程裡往往只能依賴 2D 圖像,來判斷病灶病情。這時候 3D 的優勢就非常明顯。比如在一場瓣膜替換手術中,如果醫生根據特定患者定製 3D 模型,將能更好的選擇匹配大小的瓣膜,降低手術風險。
Living Heart Project 項目中,共有 45 名醫學專家參與其中,還有一些醫療組織、政府機構比如美國藥品食品局(FDA)。心臟只是這個項目的一部分,未來,整個人體的 3D 模型會被構建出來,應用在更廣泛的領域。
提到個性化的 3D 模型,此前,我們見過 3D 列印的腫瘤。在 MIT Media Lab 讀機械工程學博士的 Steven Keating 把自己的腦瘤用 3D 列印了出來。
Living Heart Project 的意義遠比這顆腦瘤大的多,由於它能用 3D 的方式展示病患心臟,這一定意義上促進了病人了解自己的醫療檔案,病人有更多的知情權,也會更多的配合醫生治療。數據顯示,超過 80 % 的病人查看了至少一條自己的病歷;2/3 的病人認為他們對自己的健康和醫療狀況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從而能更好地配合治療;20 % 的病人與其他人共享了自己的病歷。
科技的進步帶動醫療行業的光速發展,如果有更多高科技的應用帶動醫學領域的進步,對患者是最大的福音。患者的問題得到解決,既然不會出現醫鬧,醫患關係也會變得美好起來,這對醫院管理來說,解決了頭等問題,醫院經營也相對變得簡易多了。
《---求關注分割線---》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梅奧國際微信號:magj89
諮詢電話:0755-23080080
投稿郵箱:e@mayoc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