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難治的小細胞肺癌,腫瘤突變負荷(TMB)可以精準預測免疫治療的效果,TMB高的患者生存期22個月,而TMB低的患者只有3.4個月。
毫無疑問,PD-1抗體藥物是這兩年,腫瘤治療領域的最大進展。但是,經過這幾年的探索,針對大部分實體瘤,PD-1抗體的有效率大概只有20%。如何在患者用藥之前就提前判斷PD-1抗體是否有效,是全世界科學家、臨床醫生和患者都在關注的問題。
目前,已經有一些預測PD-1抗體療效的指標,比如PD-L1表達、MSI檢測以及一些基因的檢測,具有有一定的預測效果,詳情參考:
目前,全世界有無數的科學家都在研究PD-1抗體藥物,預測指標也在一直在更新。
腫瘤的基因突變越多,產生的異常蛋白質就可能也越多,因此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激活免疫系統。因此,一直以來,學術界都認為直接測定腫瘤組織中的突變數量,也就是所謂的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是可以預測PD-1抗體等免疫治療的療效的。
近期,一項重要的臨床試驗,CheckMate-032,公布了試驗結果,再次證實了上述觀點。
這是一項計劃納入401名一線治療失敗的晚期小細胞肺癌的I/II期臨床試驗,分成兩組:一組接受PD-1抗體O藥治療,一組接受PD-1抗體O藥和CTLA-4抗體I藥治療(具體方案是:O藥1mg/kg+伊匹木單抗 3mg/kg)。
所有401位患者,平均有效率11%——一個差強人意的成績。
但是,科學家們對其中211位檢測了TMB的患者,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高潮迭起!
根據TMB的高低,可以分成三類人群。突變個數少於143/Mb的病人,是「低突變負荷的人群」;突變個數在143/Mb-247/Mb之間的病人,是「中等突變負荷的人群「;而突變個數大於247/Mb的病人,是」高突變負荷的人群「——不要問我,這些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當然是嚴謹的統計學家分析計算以及拍腦門決定的。
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突變負荷中等和突變負荷低的病人,似乎療效比較接近。
但是突變負荷高的一組,療效是明顯的一騎絕塵,尤其在聯合治療組。有效率翻倍還不止,生存率直接是3倍。更誇張的是,中位總生存時間,低、中、高分別是3.4個月,3.6個月,22.0個月,相差6倍多!
說了這麼多,那麼TMB到底怎麼測呢?目前,最好的辦法是拿組織切片,做深度的測序分析。當然,實在沒有組織切片的病友,也可以考慮拿血代替,但是目前血液標本測定TMB的準確度還不完美,可以存在偏差。PS:咚咚已經開通了TMB檢測的服務,使用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Foundation One檢測。
至於TMB到底多高才算高?一般而言,對於同一種癌症,突變負荷居同癌種前25%已經就算不錯了。如果不同癌種橫項比較,一般而言,腫瘤組織中突變個數超過100/Mb,或許應該算不錯了,具體的標準目前還處於探索期。
此外,經常有病友問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到底什麼樣的病人容易TMB高,和哪些因素有關。吸菸、日光照射、接觸容易導致基因變異的有毒有害物質/放射性物質等,就容易TMB高。MSI-H的病人TMB高。
此外,近期一項大型基因分析發現,在肺癌中攜帶下述基因變異的病友,更容易TMB高,這些基因分別是:RRM1,TP53,FANCE,NEIL1 ,POLE ,POLG, FANCE, GEN1, RPA1——趕緊回去翻翻自己的基因檢測報告,看看有沒有上述幸運基因吧。
參考文獻:
[1]http://www.onclive.com/conference-coverage/wclc-2017/nivolumab-ipilimumab-combo-active-in-sclc-with-high-tumor-burden
[2]2017 WCLC# OA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