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巧 劉超
「國是千萬家,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實現團圓夢,就不會去期待中國夢。我們做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是希望減少骨肉分離的悲劇,讓更多家庭團圓幸福」,「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豔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網(cns2012)記者專訪時說。
2007年,張寶豔與丈夫創辦中國首個公益尋子網站「寶貝回家」,專門幫助被拐賣、流浪乞討的兒童,多年來已助逾3000個家庭重新團聚。
四歲兒子的短暫走失曾讓張寶豔體會那份恐懼和無助,熱心的她開始關注這個群體,「剛建網站時想,如果能幫助一個孩子回家就算成功,第一年就找到了10個。後來的目標是每月找到一個,再是每周找到一個,2014年以來平均每年都能找到400多個。」
可一開始,張寶豔的公益之舉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生活中、網上充滿詆毀之意。丟失孩子的父母不相信有人免費幫助尋親,懷疑她是騙子,另有所圖;親友對她辭去工作,自己貼錢維護網站表示不解。
面對質疑,她也沒做過多解釋,只是努力去找孩子,一直踐行不收尋親者一分錢的承諾。在「口口相傳」下,網站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有很多企業和個人站出來提供幫助,孩子的照片陸續出現在礦泉水瓶、景區門票、戶外裝備、共享單車上……
「我們的志願者也從最初的幾個人擴大到30多萬,遍布全國各地」,張寶豔說,現在只要有線索,都能找到當地誌願者趕到現場核實,大家以QQ群為交流平臺,分享經驗,互相鼓勵。
一個叫小梅的志願者,已經幫200多個家庭團圓,她特別細心,擅長從點滴資料中提取有用線索進行追蹤;有個孩子記得村裡一個智力低下的人的名字,最後志願者就是通過這個名字幫他找到了家;有個志願者遙歌,高位截癱,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靠筆記本電腦搜尋信息,已經幫忙找到了九個孩子……被所有志願者喚作「大姐」的張寶豔,談起案例來滔滔不絕。
她也一路見證了各項遏制拐賣兒童犯罪的政策法規的出臺:2010年開始,一旦有孩子失蹤,公安機關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偵查;2015年,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開始被追究刑責;2017年,拐賣嬰幼兒最高可判處死刑……
「網際網路、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也為尋親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張寶豔欣慰地看到,整個社會對遭拐賣兒童的關注度逐步提高,到現在已經形成了濃厚的防拐氛圍,只要丟了一個孩子,警察、微博用戶等都會出動,線上線下,警民聯手,布下了打拐的天羅地網。
數據顯示,公安部2009年建立的打拐DNA資料庫,已助6000多個家庭團聚;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團圓」系統自上線至2019年5月15日,共發布走失兒童信息3978條,找回3901名失蹤兒童,找回率達98%。
隨著警方對拐賣兒童犯罪的嚴打高壓,發案率不斷下降,破案率和解救率顯著提升。「『寶貝回家』網站上剛開始來登記的幾乎都是新丟孩子的家長,現在不一樣,新增的資料也大多是以前丟的。對積案進行攻堅,是目前工作的重點」,張寶豔說。
張寶豔。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對尋親工作的無私投入,也讓張寶豔收穫了很多榮譽。她被評為全國優秀志願者,入選2009年度中國十大法治人物,獲得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並與屠呦呦、郎平等人一起入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去年,張寶豔還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在提交的首份議案中就建議對拐賣兒童罪不設訴訟時效。她說,這是因為在「寶貝回家」網站上,就有幾十個家庭團聚後,卻因為過了追訴期無法對人販子追責。
她還一直在思考如何從制度上遏制買賣。
在張寶豔的微信群裡,常有老同學曬出退休後遊山玩水的照片,她坦言,「有時也有點羨慕,有些朋友說晚上睡不著,我是不夠睡。」
57歲的張寶豔還在全國各地四處奔走,帶領著「寶貝回家」志願者團隊做更多公益項目,錄製尋親節目,「很高興一直做著大家期盼的事,努力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