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專家提醒:檳榔、65℃以上的熱飲可能致癌

2021-02-12 長沙市第一e院

享受美食是人們的一大樂趣,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在美食的誘惑下,怎樣才能既滿足味蕾的要求又把好健康入口關,需要我們掌握一些健康飲食小知識。

大家對黃麴黴素(來源於發黴食物)和苯並芘(來源於高溫烹調食物和環境汙染)的危害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今天,我們再來介紹兩種生活中隨處可見、卻很少引起人們重視的食物以及飲食習慣。

生活中嚼檳榔的人隨處可見,目前中國有超過6千萬人在食用檳榔成品,且還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其實早在2003年,受歡迎的檳榔就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


檳榔果中含有大量的檳榔素,製成的檳榔成品更是添加了許多調味劑,對口腔黏膜具有極大的腐蝕和損傷性。且檳榔嚼物纖維粗硬,容易劃傷口腔黏膜,刺傷牙齦,久而久之形成口腔黏膜慢性病變,輕者誘發炎症,重者甚至可引起口腔癌。

有數據顯示,大多數口腔癌患者都有嚼檳榔史,因此喜歡嚼檳榔的朋友應儘早戒掉檳榔。

大冬天裡喝一碗熱湯、飲一杯熱茶,是很多人的心頭愛。可是享受的背後也許藏著陷阱。

超過65℃的熱茶、飲料、粥、湯等,被定性為2A級致癌物。不過與檳榔不同之處在於,高溫飲品可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其根本原因在於溫度,而與喝的東西本身關係不大。

我們人體食管黏膜正常耐受溫度為40℃~50℃,如果飲用超過65℃的飲品,就有可能會對食道黏膜造成灼傷。雖然黏膜皮有自我修復功能,但長期反覆刺激會形成慢性損傷或炎症,增加食管癌的風險。

因此,熱的東西不要著急進口,適當放涼一些再吃更安全。

曹永清,血液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主攻方向:肺癌、乳腺癌、鼻咽癌、肝癌、胃癌、腸癌、惡性淋巴瘤等各種惡性腫瘤的診治及貧血等各種血液病的診治。

門診時間:周一全天

聯繫電話:0731-84667675

肖勁軍,血液腫瘤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主攻方向:肺癌、乳腺癌、胃癌、腸癌、淋巴瘤等各種惡性腫瘤的診治及各種血液病的診治。

門診時間:周三全天

供稿:血液腫瘤科 齊慧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編輯:萬青

相關焦點

  •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65°C以上熱飲可能對人類致癌
    IARC的公報說,食道癌是全球第8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很高。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過燙飲品可能對食道造成損傷,增加食道癌變的風險。最近,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公布了他們對於咖啡、瑪黛茶與過熱飲品的致癌性評估結果,溫度超過65°C的過燙飲品被列入2A類(很有可能對人類致癌)名單。咖啡則從2B類(可能使人致癌的物質)名單中移除,放到第3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有致癌風險的物質)。
  • 提醒大家:比檳榔還致癌的4種蔬菜,你月月吃,頓頓吃,難怪「癌不離身
    當我們吃美味的蔬菜時,我們常常忽視周圍的一些蔬菜可能是致癌物質,比檳榔四種蔬菜更致癌,難怪你吃,吃,難怪癌症不會離開我們的身體!1.蕨類植物。春天有一種很受歡迎的野生植物,即蕨類植物。蕨類植物是過去人們不需要吃的一種蔬菜,但現在中央電視臺報導,蕨類植物中含有的原蕨類苷是II類致癌物,食用後會造成肝臟損害和嚴重癌症。
  • 外刊閱讀| 「致癌」的檳榔為何會在湘潭蓬勃發展?
    當一顆檳榔入口,首先感受到其滋味的不是舌頭,而是鼻子。在中國中部湖南省湘潭市的一家商店裡,一個青花瓷瓶子裡裝著炒幹的、發黑的、皺巴巴的、輔以香料、薄荷、陳皮、肉桂油等佐料的檳榔。每顆檳榔的售價不過幾塊錢(不到1美元)。當地一首民謠更是展現了檳榔讓人「上頭」的能力:「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湘潭人打招呼的方式便是遞上一顆檳榔。
  • 日本專家提出殺死癌細胞新方法:竟然如此簡單!?
    高溫不僅不能抗癌,還會致癌。首先,癌症有很多種類,不可能用一種方法就解決那麼多不同的癌症。而且癌症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經年累月、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能簡單歸納為某一個行為或某一種食物。至於「喝熱飲抗癌」更是無稽之談,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權威報告顯示:飲用 65°C 以上的熱飲,有致癌風險,所以,一定不要「趁熱喝」。2. 排毒是子虛烏有的,自然也不能抗癌。大家經常會看到各種「人體需要排毒」的說法,這些流言大多把疾病歸結於體內毒素堆積。
  • 愛吃魚的注意:中式鹹魚被列為「一類致癌物」,危害可能堪比香菸
    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能夠誘發人體產生癌變的物質,有的致癌物風險較高,有的致癌物風險較低,有的致癌物很常見,有的致癌物不常見,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致癌物劃分了等級,其中公布的一類致癌物(有明確致癌作用的致癌物)當中有不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如菸草、酒精檳榔、中式鹹魚、黃麴黴素等,在這些致癌物當中,菸草、酒精、檳榔、黃麴黴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也都知道其危害性,但是中式鹹魚與菸草同屬一類致癌物,可能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 央視曝光:它比「檳榔」還要髒,很多人還天天拿它當「飲料」喝!
    說起檳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早在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經把檳榔列入「黑名單」因為檳榔含有的化學物質經咀嚼後形成亞硝胺類物質,長期嚼食對牙齒磨耗嚴重
  • 眉山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領定位手環!
    受助老人佩戴定位手環走出設置的安全區域時,監護人手機會發出警報,提醒監護人,並可以通過手機定位找到老人。〔 免費申領方法 〕 一、項目名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黃手環公益行動示範項目(網絡配圖)二、申領對象1.年齡65周歲及以上。
  • 招募65歲以上老人加入警隊的重要性
    招募65歲以上老人進入警隊(輔警)的重要性理由如下1、財政壓力小眾所周知,輔警的工資大部分地區都是千元出頭,幾個輔警的工資才能抵得上一個正式民警2、解決孤寡老人缺乏陪伴和交流的問題老人們往往都比較孤單,缺乏交流對象,之前發生過幾次老人沒人說話,撥打110找民警聊天的事件。老人時間比較充裕,特別想找一個能和大眾接觸交流的機會,一線輔警這份工作對於他們特別適合,每天都在接觸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各種奇葩基本不帶重樣的。絕對不會有無聊的時候。
  • 檳榔:這鍋我不背!
    近日,長垣警方在開展夜查行動中查處一起酒駕違法行為,駕駛人為逃避處罰,稱自己「嚼了檳榔」。檳榔表示很冤枉:這個鍋我不背!駕駛人卻試圖用「嚼了檳榔」來掩蓋酒駕的事實。警察蜀黍當即表示,如果對酒精呼氣測試結果有異議,可以抽血檢驗。駕駛人這才承認自己酒後駕駛機動車的事實。民警對駕駛人做出罰款1500元、駕駛證記12分,並暫扣駕駛證6個月的行政處罰。
  • 「黑暗料理」魚腥草:有人又愛又恨,有人說它致癌...?
    接受了那麼多食品安全的科普了,是不是已經有點掌握了造謠的門門道道,能抵擋住一般的謠言了?但是!
  • 被嫌棄的味精:致癌?化學合成品?專家告訴你,味精到底能不能吃
    「別經常外出吃飯,外面的餐廳只會放味精,吃多了多身體不好,還有可能致癌!」對於類似的話,家人是否經常會這麼叮囑你。
  • 院士提醒:全身都「致癌」的4種蔬菜,日常吃一些,可能「引爆」癌細胞!
    但研究發現,每公斤香椿中含有30毫克以上亞硝酸鹽,過量食用會讓這種物質在人體內堆積,嚴重時會出現亞硝酸鹽中毒甚至誘發癌症。
  • 【養生】這些冬季熱飲正在威脅您的健康
    英國很多人上班上學路上都會從星巴克呀,Costa呀, Nero Coffee什麼的買杯熱咖啡或者熱巧克力,再配點小零食,簡直太棒了。可是最近,一個名為「低糖行動」的組織對大家手中的熱飲做了調查,發現這些熱飲的含糖量高得嚇人。「低糖行動」這個組織就是看到英國人吃糖太多,覺得威脅大家健康,於是振臂高呼,大家吃少點糖!我們不要做胖子啊!這次他們測試了幾家連鎖店的131杯熱飲,發現三分之一的熱飲含糖量和一罐可樂的含糖量一樣,有些熱飲的含糖量甚至高達20茶匙以上。
  • 臺灣印象:檳榔與"檳榔西施"的是是非非
    歌很熟,但檳榔樹卻從來沒見過。到臺灣後經人指點,才知道那是一種細細高高,有點像椰子的樹。臺灣走一圈下來,車窗外目之所及,常見成行成片的檳榔。街頭巷尾,賣檳榔的小鋪也隨處可見,視品質不同,一百元新臺幣一般可買七八粒到幾十粒不等的檳榔。  檳榔是一種青果,似橄欖。臺灣人吃檳榔通常把檳榔剖成兩半,用一種香葉包裹,裡面還要塗上石灰,上檔次的還佐以其他的香料。
  • 阿斯巴甜致癌?科學or詆毀
    對外界傳聞阿斯巴甜致癌的傳聞,小編帶大家看一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6年第5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組織有關專家解讀甜味劑,來了解阿斯巴甜的真面目!甜味劑是賦予食品甜味的物質,屬於食品添加劑中的一類。根據我國現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的規定,安賽蜜、甜蜜素、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劑可以用於麵包、糕點、餅乾、飲料、調味品等食品中。
  • 【頭條】當65歲以上男性雄性激素重返20歲水平
    近期,一項發表在NEJM的研究顯示,將65歲以上老年男性的睪酮水平恢復至19~40歲水平1年,可顯著改善其性功能及情緒狀態和抑鬱症狀,雖然步行能力與活力的改善無顯著性差異(1)。由於該研究樣本量較小(790名65歲以上老年男性,分別接受睪酮凝膠或安慰劑治療1年),目前尚不能得出相關安全性的結論。
  • 你吃的檳榔可能就是這裡來的……
    執法人員在這間隱蔽的民宅內,發現了各種檳榔品牌的包裝袋,作坊內很多假檳榔已全部封裝好。現場大量檳榔散堆在地上,衛生環境觸目驚心,配上假包裝、假獎票後進行裝袋,這制假技術令打假人員都目瞪口呆。經執法人員檢查發現,假冒檳榔多是用過期低價檳榔重新滷製而成。
  • 專家提醒:四類人群小心電磁波輻射
    長期處於高電磁波輻射環境下,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而對於身體條件較差的如孕婦、兒童、老人及病人等四類人群來說,更可能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專家提醒市民,日常生活須高度重視電磁輻射汙染。婦產科專家表示,孕婦是受電磁波輻射影響最大的人群之一,經常接觸家用電器和行動電話的孕婦有65%以上曾出現頭暈、疲乏無力、食慾減退、心情煩躁、焦慮不安、情緒緊張等不良反應。更嚴重的是,電磁波輻射對胎兒也有相當程度的不良影響。據研究,母親在懷孕時曾使用電毯者,胎兒日後得血癌的機會是一般兒童的7倍;若母親經常使用吹風機,胎兒日後得血癌的機會是一般兒童的2.8倍。
  • 2020年12月06日簡報|檳榔致癌成分首次確認!檳榔鹼被定為2B類致癌物
    派出所回應:警察不是超人,在場四名警察不會遊泳;7、檳榔致癌成分首次確認!檳榔鹼被定為2B類致癌物;8、繼續"關停"!今年2790個銀行網點被關,今年ATM減少近70000臺;9、蘇州發放2000萬元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10、日本首相菅義偉再次承諾東京奧運會將如期舉行;11、網傳陝西安康群眾房屋無故被拆除。
  • 專家提醒:50歲後多吃點肉
    研究顯示,改善飲食結構,增加肉類攝取的老年人,其血液裡的血清蛋白含量上升,死亡率下降8%;而飲食結構維持原狀,多蔬少肉的老年人,5年後其認知功能和人際交往能力均有下降。  東京一位專家表示,50歲之前一直少肉多蔬者,50歲後就應多吃肉。這個結論來源於日本一項針對400名百歲高壽者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100歲仍然精神矍鑠者,平均食肉量要超過普通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