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30日新媒體專電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捐骨髓是在捐獻者脊柱中扎針取髓,不僅痛苦,還會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但親身經歷者告訴我們,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
2004年,徐亮捐獻了幾毫升的血樣,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兩年後,北京骨髓庫的工作人員聯繫到徐亮,並告知他的血樣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3個月後,徐亮成了北京市第46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正式採集的過程類似成分獻血,大概需要2到3個小時,自己一直處於清醒狀態。」徐亮說,一個月後自己回醫院複查,身體已完全恢復正常。
解放軍第307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科主任陳虎告訴記者,雖然「骨髓移植」一說廣為人知,但專業的說法應該是「造血幹細胞移植」。也就是說,「捐骨髓」真正捐獻的是造血幹細胞。
據陳虎介紹,人們理解的「骨髓移植」有兩個誤區。其一,雖然都叫「髓」,但骨髓和脊髓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其二,臨床抽取骨髓的部位不是脊柱,目前捐獻大多採用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更加安全,也更容易為捐獻者接受。
「早期抽骨髓要住院、麻醉,痛苦大得多。現在主要是將採集的外周血流經細胞分離機,把幹細胞挑出來,再將血液輸回捐獻者體內,整個過程基本沒有痛苦。」
「這就像從一個人身上抓幾百萬分之一的細胞,撒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一樣,捐獻造血幹細胞不會對人體有任何危害。」陳虎說。
目前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正式突破200萬人份,成為繼美國、德國、巴西之後世界第四大骨髓庫。
「這200萬志願者中很多都是年輕人,但這個數字只能滿足60%病人的需求。」陳虎說,「如果志願者再多一些,就會增加病患獲得救治的希望。」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唐子文也是200萬志願者的一員,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捐獻的經歷。
「2005年,我在北京王府井採血車登記血樣。6年後,我接到骨髓庫電話說配型成功。」陳虎說,「幹細胞採集過程和獻血相似,大概花了三個多小時。採集完成後,留院觀察兩天我就出院了。」
陳虎表示,人體內的造血幹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到兩周內血液中的血細胞就會恢復到原來水平。
中華骨髓庫在志願者數量上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在質量方面,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陳虎表示,骨髓庫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反悔率偏高。一些志願者在配型成功後,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又放棄了捐獻。主要是因為大家對捐獻造血幹細胞理解存在偏差。很多志願者有心捐獻,卻遭到親友的反對。
為了讓更多的病患得到救治,同時讓公眾了解捐獻骨髓,徐亮、唐子文等捐獻者,同很多志願者一道,加入了北京市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協會,他們陪護許多捐獻者完成捐獻的過程,併到高校、社區等地方普及造血幹細胞知識。
「無論加入還是退出,我們都尊重每位志願者的決定。」徐亮說,「但希望大家能慎重選擇,因為一旦退出,伴隨的就是一位病人重生希望的破滅。」(記者:羅震、劉陸、譚思宇 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注新華社發布微信公眾帳號①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添加朋友」中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 「 新華社發布」或「xinhuashefabu1",搜索號碼關注。
②點擊文章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