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新長興市場賣魚商販給魚打氣還是注水?

2021-02-24 大連公開

  近日,在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熱傳著一張圖片:木案上擺著幾條魚,魚肚子上都插著管子,管子的另一頭連接著白色的塑料壺。「這是給魚注水嗎?為了增加分量? 」「注水也行,別是注射什麼藥水! 」臨近春節,這張圖片引發了網友們的高度關注。那麼魚販給魚體內注射的到底是什麼?記者去圖片拍攝的地點一探究竟。

  網上評論 宰點秤就認了,可別打什麼藥

  「5條魚擺在木案上,魚肚子上都插著透明的管子,管子的另一頭連接著白色的塑料壺。 」近日,這張圖片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熱傳著。「往魚裡打水壓秤,太黑了!」臨近春節,各家各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魚,這張圖片可謂是「深水炸彈」,在網上引發了輿論風波。網友們紛紛留言猜測魚販的動機,「要是灌水增重的話,宰點秤也就認了,可別打什麼藥,那可真害人。 」

  商販解釋 為了讓魚迅速死亡又保證新鮮

  根據圖片拍攝的地點,記者來到了大連新長興市場。在市場的海鮮採買區,記者來到了一家魚鋪前。說明來意,並給老闆看了網上的圖片後,魚鋪老闆告訴記者,這並不是給魚注水,而是在給魚打氣。「這種魚叫『舌頭魚』,魚送來的時候活蹦亂跳的,為了讓顧客攜帶方便以及便於運輸,在保證『新鮮』的情況下,我們才往魚嘴裡打氣,讓魚『安樂死』。」魚鋪老闆解釋說。

  這家魚鋪老闆說,網上熱傳的圖片並不是他家,但這種給魚打氣的方法大家都在使用。魚鋪老闆現場還拿了一條剛剛「打氣」的舌頭魚,當場開膛並把厚厚的魚體剪開,除了流出了鮮紅的魚血,並沒有過多的水分。「以前為了讓魚迅速死亡又保證新鮮,試過各種方法讓魚安樂死,但這種魚生命力非常頑強,就是把頭砸碎了身體一樣活蹦亂跳,後來大家想到直接給魚『打氣』。 」魚鋪老闆說。

  延伸

  如何分辨注水魚?

  記者在網上搜索相關新聞,發現外地確實報導過魚販給魚注水的新聞,那麼如何分辨注水魚呢?有相關人士對此進行過介紹。

  給魚注水,一是為了增重,二是為了「改善」外觀。注水後,魚會顯得體質更加飽滿,賣相更加出色,讓人產生很新鮮的錯覺。

  據了解,注水魚分兩種,一種是活魚注水,一種是死魚注水。鑑別活魚注水需在買魚時用手捏一下魚肚子,注過水的魚肉鬆且軟,發呆不喜動,活不長。而正常的魚魚肉有彈性。而死魚注水後一般都要冰凍,顯得特別肥大。有的由於注水過多一經冰凍,冰體膨脹會導致魚肚破裂,外觀嚴重變形,有的褶皺十分明顯。如果碰上一些魚腹異常飽滿,有不規則凸出的,就儘量不要購買。

【往期回顧】

1、遼寧省物價局通報5起典型案件   大連一家酒店上榜

2、二十裡堡街道農村取締一黑肉製品加工店   百餘公斤香腸被收繳

3、甘井子區查獲2萬餘公斤「問題肉」 涉案價值400餘萬元

相關焦點

  • 菜場攤主為啥都在賣魚?真相令人動容
    背後的故事讓人淚目幫老趙賣魚,減輕一點損失,喊了五六個商販一起把貨車上的魚搬回菜場大家分工協作,幫老趙賣魚桂魚、鯽魚、黑魚、草魚……大家分揀後活魚就分發給各個水產經營戶放在各自攤位幫老趙代賣不再活蹦亂跳的魚就放在菜場門口賣
  • 曝光,梧州南中市場、新興市場、怡景市場等三家店鋪賣注水牛肉
    近期,廣西梧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發布公告稱,經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檢測出3家賣的牛肉都有問題。
  • 吃了這種肉質鮮美的魚,大連一男子生命垂危!
    8月29日父親在家休息,從居住的甘井子區大連灣前關附近一處市場購買了一條河豚魚,自行加工烹飪後食用,佐餐下酒。「當天下午兩點多,我父親就出現了不良反應。一開始是呼吸急促,後來乾脆喘不上氣,四肢麻痺。」小於稱,父親隨後用最後的清醒意識打電話給親屬求救。隨後於先生被送往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救治。醫生診斷為中毒,有生命危險。經過搶救目前生命體徵暫時平穩。
  • 東京築地魚市:這個世界最大的海鮮市場即將搬入新家!
    市場裡商販正在運輸冷凍的金槍魚地處日本東京都中央區銀座附近黃金地段的築地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海鮮市場,這裡售賣的海鮮種類不計其數,市場裡外也總是人頭攢動。不過,為了給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城市規劃讓路,這個始於1935年的著名市場也將於今年年底搬走了。
  • 江蘇人買魚注意了!灑了這種藥粉,快死的魚馬上活蹦亂跳!
    最近有市民反映說,一些賣魚的攤販為了防止天熱魚死得快,會在水裡添加一種神秘的藥粉,能讓魚「起死回生」!
  • 印度的海鮮市場,200斤重的魚也有賣,大蝦比手掌還大
    印度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開掛的民族,在我們的印象中,印度還是一個比較貧窮的國家,幾乎所有國民都是黑人,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廢除了種姓制度。
  • 荊州一男子買魚竟現場「縮水」1斤多,斤斤計較後發現……你遇到過這種事嗎?
    自然對魚的重量有一定的了解但近日市民陳先生在買魚時就遇到了活魚上秤有7斤3兩,殺完後卻少了1斤多!市民陳先生最近去鐘鼓樓菜市場買菜,買魚的時候發現有點不對勁,活魚上秤時是7斤3兩,但魚殺完後只剩下6斤1兩,陳先生覺得該商販的電子秤可能有問題,沒想到一較真還真發現了貓膩。
  • 「賣魚西施」火了! 氣質堪比劉亦菲!網友:連殺魚都這麼好看!
    她就是蘇州的「賣魚西施」氣質堪比劉亦菲!▼長長的頭髮,白白的皮膚一個側顏殺,絕對不輸明星啊!還有網友迫不及待地要去買魚!你們這是去買魚還是看美女?▼說起為什麼會在菜場賣魚,娟子說,她的父母在蘇州已經擺攤賣魚十幾年了。三年前,她高中畢業後就從老家安徽合肥來到蘇州,幫父母打理魚攤生意,想著能幫父母分擔一點。
  • 【食了等死】 實拍潮汕揭市場中 注水黃花魚黑幕! !叔惡絕!!良心去哪了?
    昨天在微信瘋傳的視頻,畫面中有一男一女兩人正在給一箱黃花魚注水, 他們通過針筒給魚肚注入不明液體,以此來給魚身增重而牟取暴利,而且我們可以清楚的聽到結尾處
  • 如皋人,去菜市場千萬別買這種魚!央視剛剛曝光!
    原來這種白色粉末叫魚浮靈,記者調查:魚浮靈多在養魚運魚時使用!為了一探究竟,記者先後走訪了多家農貿市場和海鮮批發市場,發現魚販們對魚浮靈,其實並不陌生。一名魚販告訴記者,養魚的人和運魚的人,為了不讓魚在出手之前死去,往往會在水體裡面加入「魚浮靈」,一方面是為了讓魚保持生命,另一方面是為了賣一個更好的價錢。
  • 魚販子提醒:我從不吃3種魚,但它是很多人的最愛,你中招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魚的做法也比較多樣化,可以清蒸、紅燒、煎炸等,口感也各不相同。而且魚本身還有著「年年有餘」的美好寓意,所以它也成了每家每戶逢年過節的必備佳餚。溫馨提示:大家在做魚的時候,建議把魚腥線去掉,就是從魚頭處開始一直到魚尾處的一根白線,這樣做出來的魚就不會太腥哦!
  • 【針眼海蟹不可信】活蟹注水死得快,要提防「海水晶」
    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調查後發現,給螃蟹打針划不來,專家稱活蟹注水會迅速死亡,商販不會用注水的方法增重,螃蟹上出現的「針眼」,可能是傷口。網傳:給螃蟹扎針只為多賣錢  近日,「針眼海蟹」成微信朋友圈裡被大量轉發的帖子。帖子稱,大型批發壟斷企業,使用針管向海蟹中注入海水混合化學藥物。經過這道手續後,才給各個小批發商販批發上市。
  • 中國成為越南茶魚第三大出口市場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 越南茶魚協會日前公布的統計顯示,今年以來,中國進口越南茶魚的數量大幅增加,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越南茶魚第三大出口市場。  越南茶魚協會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1至9月,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對越南茶魚(主要是經過初加工的冰凍茶魚片)的進口量和進口額同比都增長了50%以上,進口額超過1億美元,在越南茶魚出口市場中所佔比重達到15%,僅次於美國和歐盟居第三位。
  • 花開富貴 連年有魚 這些「鮮活」年貨走俏
    作為裝點家居走親訪友的禮物,花卉觀賞魚等受市民青睞。近日,記者走訪我市的幾家花店及水族館看到,前來選購花卉及觀賞魚的市民不斷,「鮮活」市場呈現喜慶熱鬧的景象。抱著冬青感受著年味臉上樂開了花在旭日街一家花店內記者看到,各種各樣的花卉一應俱全,一盆盆鮮花競相開放,空氣中瀰漫著陣陣花香。30多歲的王女士正在仔細挑選著鮮花,還不時地拿起手機拍照轉發朋友圈。
  • 以假亂真的茄子魚!是茄子還是魚?
    一道菜,總是一種吃法,會膩;猶如,一年四季一個髮型,會煩;假如,昔日的飄逸長發改變為清爽的短髮,會帶來欣喜和新鮮;猶如,熟悉的紅燒茄子偶爾做成魚的感覺
  • 廣東生魚六天連漲,大年初六的棚魚也有預定了!賣還是不賣?
    雖然棚魚魚頭不夠大、3斤上比例也不如老魚多,但今天也有成交的。據介紹,今天中山有一塘4.3斤頭、2斤上約7成的魚以2斤上7.6元/斤、2斤下5.4元成交,今天下午打了3萬元定金,約定好在大年初六到初九期間出魚。另一塘差不多規格的棚魚定價也與此相差不大,出塘時間差不多。
  • 菜場賣的這種鮫鮫魚竟致癌,99%的臨海人都看了!
    很多人都以為,市場上賣的鮫鮫魚顏色越鮮亮就越新鮮好吃,可事實並非如此。
  • 【憤怒】實拍潮汕注水黃花魚黑幕!這個食了等死啊!
    近日在微信瘋傳的視頻,畫面中有一男一女兩人正在給一箱黃花魚注水, 他們通過針筒給魚肚注入不明液體,以此來給魚身增重而牟取暴利,而且我們可以清楚的聽到結尾處
  • 《賣魚郎》的詩和遠方(上)| 海派修身達人
    可對於宜山菜場的賣魚郎楊曉月來說:誠信是他最看重的東西。從16歲到上海,離家的27個年頭裡,他一直謹記著母親教導的六個字:「走正道、做好人」。本片根據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感動徐匯」道德模範人物楊曉月真實故事改編。《賣魚郎》(上)(選送:徐匯區委宣傳部、文明辦)楊曉月出生在安徽巢湖農村
  • 《賣魚郎》的詩和遠方(下)| 海派修身達人
    點擊 ↑ 關注:每周一部公益微電影的上海文明網一位安徽來滬的賣魚郎,十多年堅持為社區困難家庭免費送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