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元宵節的諸多傳統習俗與養生保健密切相關。比如,此時三九已過,但乍暖還寒,人們仍需保暖。元宵節吃元宵,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春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再比如,元宵節除了舉辦各種慶祝活動外,我國民間還有「走百病」和「摸門釘」習俗,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古詩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嬌,銀花火樹過元宵;出門不為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的佳句。因而,就此含義而言,元宵節也是養生節。
元宵節如何養生
NO1:要注意攝養精神。春氣通於肝,肝喜調達疏洩,惡抑鬱。要保持情緒穩定。《少有經》上說:「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靜心養性,使肝氣有升有節,有益身心,勿使肝氣生發太過或不升而鬱結。
NO2:要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風溼。雨水前後,氣溫水有所回升,但相對比較寒冷。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過程最多的時節之一,伴有嚴重的「倒春寒」現象,有春寒凍死牛的說法。而此時氣溫回升,人的毛孔開始擴張,當冷空氣突然來臨,易使人患病。因此,除心氣平和外,還要要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風溼。
NO3:做適當的體育運動,提高免疫力。慢跑、多伸伸懶腰,也可以練一些簡易養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劃圓功」、「閉氣發汗功」(治感冒)等。
NO4:飲食要合理科學。春令木旺土衰,脾胃弱。切忌暴飲暴食,宜清淡,多食五穀雜糧,不要飲食過冷過熱,大怒後不食,飯後不要做劇烈運動,注意食後散步消食。多吃棗,適當補蜂蜜、山藥、銀耳、沙參。
揭秘七個煮元宵/湯圓好吃的秘訣
輕輕捏:在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外表上略有裂紋,這樣下鍋煮透後的元宵裡外皆熟,不會夾生,且軟滑可口。
開水下:待水煮開後,把元宵慢慢放入鍋內,同時立即用勺將其輕輕推開,朝同一方向略作攪動,使其旋轉幾圈,不粘鍋。
慢火煮:旺火煮上片刻,等元宵浮起後,立即改用小火慢煮,否則會使元宵在鍋內翻滾,煮出的元宵外熟裡生不好吃。
點冷水:在煮元宵的過程中,每煮開一次鍋應同時點入適量的冷水,使鍋內的元宵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鍋兩三次後,再煮上一會兒,便可出鍋食用。
勤換水:鍋內的沸水煮過兩三次元宵後,應及時換水,因為這時鍋內的元宵湯已變得稠膩,如果再繼續使用下去,不但元宵熟得慢,而且容易夾生。
及時煮:生元宵的糯米粉中含水量較多,若將元宵做好後久放,會出現變質現象,生元宵受凍後再煮,還會煮破皮子,影響外觀。
快出鍋:已經煮出的元宵若一時吃不完,應及時出鍋,並將其置於潔淨的冷開水中,等到冷卻後撈出裝入盤中,這樣的元宵表皮光亮,看起來更為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