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時間軸撥回到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 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於打破。20世紀70年代末, 鄧小平高瞻遠矚, 抓住機遇, 促成中美於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中美因共同厄蘇走到一起,又因蘇聯解體並逐步衰落而暗生間隙。千禧年之初的十幾年偶爾小吵小鬧,但總體上你儂我儂,直到貿易戰爆發,全球化熱潮漸行漸遠。疫情衝擊疊加中東石油衝擊,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處處哀鴻遍野。隨著美國不斷從中東脫身以及川普的通e事件,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中美曾經因共同對蘇走在一起,美e也有可能因共同對中走到一起,e的變臉術在歷史上可是清晰可見。再回溯前兩年劍拔弩張的中美貿易摩擦以及美最近幾年的亞太平洋平衡戰略,未來中美的直接較量會更加明顯。現在網上甚囂塵上的樂觀情緒以及對美應對疫情不力的嘲笑情緒有些極端,認為美國已日薄西山很快完蛋。可川普雖然言行不一,臉皮很厚甚至自我賣醜,可他就是個商人啊,在商人眼裡,高大上帶來不了利益,反而只要能帶來利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中美貿易戰的誤判已經讓我們吃虧了,現在趁疫情防控得力的有利時機不應該過分專注外交層面,而應該專注經濟的快速恢復上。
中國強盛時期,會鎮撫四鄰;衰微時期,則以拖待變。雖遍及四海,但大多又是寒江孤影。反觀我們真正可靠的朋友就那幾個老鐵,值此疫情,你再掏心掏肺,歐洲那些國家也不會真正領情,只能是白眼狼。此次衝擊也會帶來全球化分工的直接變化,歐洲一些國家會把很多涉及民生的產業鏈逐步召回,對我國出口也會產生影響,所以當此時刻,我們的刺激政策應該激進一些,不能因為美國的無限QE市場不買帳就留作後手,時機有時候也很重要,該猛的時候就不要過分矜持,不然越拖代價越大。當然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危也,機也,中國的體量越來越大,動能相比仍然很強。中美雙方相對平穩發展的關係已經發生本質變化,這種變化不但對兩國,而且對人類歷史走向都會有極其深刻的影響。我們永遠不要沾沾自喜,盲目樂觀,而要居安思危,窮則思變。無論世事風雲如何變化,請始終牢記鄧小平的24字箴言: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