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摩託車"戰車賽"

2021-02-18 三鑫摩託

達喀爾、MOTOGP、WSBK、曼島TT等各大國際賽事,讓我們見識了賽車運動帶來的血脈噴張,但是還有一項目前沒有普及卻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非常流行的賽車運動 -- 摩託車戰車賽,更加令人心跳加速。

摩託車戰車賽是結合了摩託車比賽和戰車比賽的賽車運動,雖然之前我們聞所未聞,但是這項運動卻於20世紀20年代在澳大利亞發展起來,並迅速傳播到歐洲和美洲,這項獨特的運動是用摩託車代替羅馬時代的馬匹來駕駛戰車。

據《大眾機械》雜誌介紹,這些戰車於上世紀20年代用酒桶製成,上面連接著汽車輪子,很像古羅馬時期的戰車;前面則是一輛普通的摩託車。"戰車手"身著羅馬時代的服飾。

一開始的比賽有騎士們駕駛著前面的摩託車,但是隨著賽事的發展,戰車上安裝了不止一輛摩託車,並由 "戰車手 "親自操控韁繩駕駛。這對於僅用一副看似皮革製成的韁繩來控制戰車的戰車手們來說,確實是個很大的挑戰也需要十足的技巧。

根據分析,應該是將每根韁繩連接到每輛摩託車的油門上,然後讓賽車手同時控制兩輛或者更多輛摩託車來駕駛戰車。

通過改裝將兩輛或以上的機車焊接在一起,遠看如同古戰車一般,車手通過改造的加長聯動杆在後方車鬥裡控制方向及速度。奇特的加倍馬力及受限的靈活度需要車手展現高超的技術,所帶來的刺激視覺享受實在毋庸置疑。根據當時《雪梨先驅晨報》報導,「從未在雪梨賽場上見過如此壯觀的場面。」

有的車手在比賽中大膽冒險以展現自己嫻熟的技巧,從下圖中可以看到,這名車手打扮得像羅馬時代戰士一樣,同時操控著三輛摩託車。

而後,不乏一些高手成功嘗試同時駕馭四輛摩託車,難度可想而知。就算放在今天,肯定也是世界頂級車手。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具有時代象徵意義的元素在不斷消逝。這項賽事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了頂峰,此後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之後才逐漸衰落。遺憾的是,這樣的改裝在安全上存在諸多隱患,如今已鮮為人知。

現在有一些了解這項摩託車戰車賽的愛好者們在努力讓它復活,期待這種戰車賽再次登上歷史舞臺。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QVuhd7xL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1fvcp--Lz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torcycle_chariot_racing 
https://unbelievable-facts.com/2016/02/motorcycle-chariot-racing.html
https://viralnova.com/motorcycle-chariots/

http://www.newmotor.com.cn/html/cyls/52379.html

 

本文旨在興趣交流,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謝謝!

本文歡迎大家轉載,但是轉載時請務必註明轉載出處「三鑫復古摩託工坊」,否則我們將保留追究其侵犯我司版權的權利!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的"三鑫摩託 復古摩託工坊"關注我們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功能按鈕,分享我們

淘寶: 三鑫復古摩託工坊 http://sacinmotor.taobao.com

微店: 三鑫復古摩託工坊 http://weidian.com/?userid=886922315&wfr=c

新浪微博: 

三鑫SKYTEAM摩託 http://weibo.com/sacinskyteam

QQ用戶群: 285164004228516400485164004

微信號: SACIN-SKYTEAM

南京鐵騎寶馬摩託4S店

QQ群:412010999

微信號:BMW-NJ

微博:http://weibo.com/bmwnj

相關焦點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但是大約是2002年我和大師有一次碰面,我曾諮詢大師關於"膝蓋疼痛"的問題,大師的回答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四個人膝蓋都不好"。注意那時還沒有人攻擊陳拳大師的膝蓋問題。我當時對上邊那句話的理解是:"要想有功夫,"膝蓋疼"的代價應該是免不了的吧!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用了胯,腰不也在轉嗎,二者皆動的狀況下,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人物|是不是喬丹"兒子"不重要,"二登哥"靠實力上位
    喬丹和兒子不過,這一點都不影響"二登哥"的勇猛存在!他不是通過其"父""上位"的人。並於當月成為了"月最佳新秀",同年5月,戈登入選了08-09賽季最佳防守陣容二陣,已經有"鋒芒畢露"之勢。同時又斬獲了全明星賽三分大賽冠軍。
  • 實"鼠"不易 "牛"轉乾坤
    成功救助心臟驟停選手1例很多人會問第一反應的急救志願者:"你們要保障多少個小時?" "無論是21.0975km,還是 42.195km;無論是駐場保障,還是超過230km的人車接力賽;無論是黎明,還是黃昏,抑或跨越晝夜——只要選手在賽道上奔跑,閃電俠們都會在崗位上陪伴著每位選手,直到最後一名選手安全完賽。"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松江人稱周忱為"恩公",嘉慶《松江府城圖》上標有"夏、周二公祠",祀明戶部尚書夏原吉和江南巡撫周忱。周忱在江南巡撫任上22年,的確有恩於松江。有資料顯示,周忱曾經感言:"天下之農民固貧矣,而蘇松之農民比天下,其貧又加甚矣"。周忱上任前力諫減輕蘇松兩府賦稅30萬石,實減賦稅28萬石;上任後又提出並施行"折算"之法,松江府因此折徵稅糧48萬餘石。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關於腳底一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叫"五趾抓地",另一種說法叫"放鬆貼地",前一種說法是要抵抗轉體給腳底帶來的轉向慣性,後者卻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呢?一一隨著身體向一個方向轉動,腳跟隨之,腳趾反向平衡。則既無"腳趾抓地"之僵,亦可得"放鬆貼地"之果,即時刻保持了腳面與大地的完美契合。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
    更清楚的說,每時每刻,在你意識中閃現出的任何意象、靈感或思念——無論是主動的(拿水杯),還是被動的(嗅到花香),都是以先有"神經程序"的運行,然後才讓你在意識中體驗到與之相關的主觀思想的。因此,在神經科學實驗中出現的,是先有腦皮層中神經系統的活動,在意識中才出現與之相對應的"精神思想"是一個"必然如此"的現象。進而,自由意志是一個假象是"必然如此"的現象!
  • 脆脆香與"臭"蕻蕻
    甘溪很早就有自己的"馳名產品",兩種以"菜頭"為原材的醃製品。    甘溪盛產"大菜頭",但它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又常常在短時間之內供過於求,堆積如山的"大菜頭"並沒有給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反而增添了為"銷路"的憂愁。(這種說法與以前小文中提到的並不矛盾。)"繫上紅頭繩"也沒用。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新化王爺山巜梅山武術傳承人》"霹靂金剛"陳雄志
    陳雄志~素有霹靂金剛美稱,《梅山武術傳承人》,出生於"武術之鄉"的一個武術世家。爺爺陳嶽維,原邵陽地區第一鏢師;父親陳漢華,曾經帶領鵝塘武術隊參加全國第三屆全運會,在首都北京獲得"中華民族共和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本人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各級各類武術比賽獲獎,弟子遍布全國各地。             兩臂活如扇,法由手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