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哲學:兩個原則,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2020-12-12 最模式

尼採主張唯意志論,提倡超人哲學。

他認為,人之偉大處,正在於它是一座橋而不是一個目的。生活的重點在於持續的參與,在生活的過程中,我們要儘可能成為最好的自己,永遠對生活的所有Say YES」。本文作者Thomas Oppong,原標題為「Friedrich Nietzsche: 2 Principles For Becoming Who You Are」,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德國哲學家尼採,無疑是西方哲學中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校期間學習特別棒,十幾歲就開始攻讀博士學位,24歲就獲得終身教授職位。

他是一個會在早上起的很早的人,在他事業的巔峰時期,他獨自度過了很多時間——大部分是他自己選擇的。柯蒂斯·凱特在他的著作《尼採傳》中寫道:

「尼採有著斯巴達式的嚴謹,這種嚴謹讓他的老闆及周邊的人無一不感到驚訝。每天早晨,當黎明的天空還是灰暗的時候,尼採就會起床,然後,不間斷地工作到早上11點。」

「然後,他會輕鬆散兩小時的步,穿過附近的森林,或者沿著西爾瓦普拉納湖(往東北方向),或者沿著錫爾斯湖(往西南方向),時不時停下來,把自己最新的想法記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

他幾乎用同樣的方法專注於寫作、閱讀和理解思想。他的時間表是有紀律的,始終如一的,但也有很多的遊蕩和思考時間。

他曾經說過:「所有真正偉大的思想都是在行走中產生的。」

尼採相信哲學的基本任務是教我們如何「成為我們自己」——發揮我們最大的潛能。

他的作品幾乎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尼採對人類的可能性有著深刻的信念。

他的作品涉及廣泛的主題,包括道德、宗教、理性、人類的苦難、權力、意識和存在的意義。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是他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他討論了人類的局限性以及我們無法克服的自己的弱點。

生活是一個過渡的過程

尼採說:「沒有人能為你建造一座橋,你必須自己跨過生命的溪流;沒有人,只有你自己。」

在書中,尼採認為生活是一種轉變,他通過「超人」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宣講未來世界的啟示。

超人的象徵也暗示了尼採的「自我控制」、「自我修養」、「自我指導」和「自我克服」的概念。

對尼採來說,人是一座橋梁,一個過渡物種。

我們是人猿和超人之間的橋梁。他的觀點是,在這個不可避免的轉變的過程中,成為你最好的自己。

他鼓勵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根據尼採的說法,」超人」是一個強大的存在,他克服了所有內心的恐懼、弱點和缺陷,因此他獲得了偉大。

布雷特(Brett)和凱特·麥凱(Kate McKay)在《男子氣概的藝術》(The Art of Manliness)中寫道:「超人之路充滿了活力、能量、冒險和奮鬥。超人代表了為超越自我的東西而奮鬥和生活的動力,同時保持真實和立足於世俗生活(在尼採的世界裡沒有超脫世俗的渴望)。

尼採認為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成為自己的主人,不斷地擴展和成長。對他來說,最好的生活就是追求卓越。

他堅信,自我理解是實現自我控制和偉大的一個途徑。人們註定會在沒有任何真正方向的生活中跌跌撞撞。

Suites Culturelles的凱特·薩克(Kat Sark )說:「這個『成為』 (becoming)的過程,正如尼採鼓勵他的讀者思考的那樣,並不是朝著一個最終的目的地或目標。這個過程的關鍵是持續的參與,重新審視和挑戰一個人的信仰,而不是一個達到某種狀態的系統。」

痛苦和快樂都賦予了人類存在的意義

「你的靈魂需要經歷混沌才能誕生一顆明星。」

尼採認為對生命的完全肯定是一個人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這不意味著是沒有痛苦的。

尼採的一生充滿了逆境——他甚至沒有活到見證自己成功的那一刻。他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與疾病作鬥爭,獨自在瑞士寫作。

他曾經說過:「如果快樂和不快樂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想要儘可能多地擁有其中一個的人,必然也要儘可能多地擁有另一個。」

瑪麗亞·波波娃(Maria Popova)在Brain Pickings寫道:「尼採也相信艱難和喜悅是相互滲透的——減少一個會減少另一個。」

尼採認為,如果一個人要取得偉大,則必須經歷痛苦,正如他所言:「天無絕人之路。」

日記作者、散文家、小說家和作家阿奈斯·寧(Anas Nin)對此表示贊同。她還說,「偉大的藝術誕生於巨大的恐懼,巨大的孤獨,巨大的壓抑,不穩定,而藝術總是能平衡它們。」

尼採認為,幸福需要一個人去愛這凡人的生活——和它所有的起起落落。

尼採說:「我對人類偉大的定義,是熱愛命運,擁抱自己的命運。不僅要承擔,更不要隱瞞,而是要熱愛。」

對尼採來說,生活的痛苦和快樂都賦予了人類生存的意義,因為拼搏塑造韌性,讓我們做得更好,幫助我們過渡到最好的自己。

尼採希望我們擁抱生活。與其逃避,不如正面擁抱逆境,繼續前進。

1889年,尼採精神崩潰,直到11年後去世。

尼採讓我們找到勇氣去充實生活。他關於「對生活說yes」的智慧是永恆的。他提醒我們要專注於成為真正的自己——積極地尋找一種充滿個人意義的生活,愛逆境也愛安逸和舒適,永遠對生活的所有說,YES」。

相關焦點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但孫周興老師卻認為,尼採的哲學具有未來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當下的人類困境。人類的未來會成為技術的奴僕嗎?技術會統治一切嗎?孫周興老師的哲學思考,一定會對你我有所啟發。以下為孫周興老師演講正文:大家好,我是孫周興。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討論的是「尼採與未來哲學的可能性」,這個論題是我這幾年一個重點研究的課題。
  • 尼採 | 希臘文化與哲學
    談起哲學,繞不開希臘。尼採說,「他們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生生的文化。唯有他們走得如此之遠,原因在於他們懂得在其他民族止步的地方,繼續前行。」哲學不乏反對者。對於他們的反對之聲,人們最好還是聽一聽,特別是當他們勸告德國人的病態頭腦遠離形上學,勸告他們像歌德那樣通過自然得以淨化、像理察·華格納那樣通過音樂得以康復的時候。民族的醫生拒絕哲學。所以,誰想為哲學做辯護,誰就必須表明健康的民族為什麼需要哲學並且已經運用了哲學。如果他能夠表明這一點,也許病人自身會獲得這樣一種富有成效的見識:為什麼恰恰對他們來說哲學是有害的。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看看本章的標題《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你能想到什麼?法國哲學家薩特提出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薩特認為,人與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質可以被預先確定,它們的本質先於其存在,這種存在被他成為自在存在:人的存在則表現為種種可能性,經領會、籌劃、選擇獲得本身的規定性,這種叫自為存在。他認為存在先於本質。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在24歲的時候,尼採便成為大學教授,如果放在當下,這個年齡就成為教授,簡直驚為天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尼採不斷發表著作,他的哲學思想逐漸成熟,顛覆了西方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同時,影響著雅斯貝爾斯、薩特等諸多大名鼎鼎的哲學家。對哲學界影響巨大,對文學方面影響同樣深遠。當時西方文學藝術在批判現實主義已經達到頂峰,後來文學主流逐漸走向自然主義和現代派。
  • 無睡意哲學 | 生命哲學先驅:叔本華、齊克果、尼採 - EP61'
    黃國鉅在《從酒神到超人》裡寫下,「生命哲學」一詞有兩個意思,第一,它是指跟實際生活有關的哲學,企圖為生命意義問題提供答案;第二是處理何謂生命的問題,如柏格森的生命力(élan vital),這些生命包括自然界跟人類。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尼採此時從藝術轉向科學,除了可能的思想理路的變動,顯然含有與華格納的意氣之爭。這是由尼採的性格決定的。我們知道海德格爾揭示的尼採的顛倒做派,就是:你說東他必說西,你說上他必說下,把什麼都要顛倒一下。你華格納推崇藝術,我尼採現在偏要推崇科學了。——這時,這裡的尼採也這樣麼?
  • 世界歷史: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採
    尼採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新教徒,名字是弗蘭切斯卡·奧勒。尼採是他們的長子,尼採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他的妹妹出嫁後叫伊莉莎白·福爾斯特·尼採,後來成為著名的尼採著作編注家。他的弟弟在2歲時就夭折了。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於尼採的父親曾執教過4位公主,於是他獲得恩準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
  • 讓尼採成為尼採,讓馬老師成為馬老師
    打敗舊時代與建立一個新時代,需要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這一點應該沒有人反對。打敗舊時代很成功,並不能證明這一理論能夠指導新時代的建設。網際網路公司只要告訴大家我們可以很快、很好的體驗、低成本賣東西,就可以贏得客戶,這些優勢是與舊模式比較出來的。但如果新時代的所有企業都是這樣的,這些經驗就不能指導實踐。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提起哲學,你的印象是什麼?哲學,似乎只是大學裡一門無關緊要的課,和現實生活並無太大關係。但自從讀了周國平老師的書,我改變了對哲學的粗淺認識,開始覺得哲學不是只有思想家才有資格玩味的高深學問,它其實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滲透在分分秒秒生命的進程中。
  • 尼採|平庸是時代的危險所在
    他對胡塞爾的現象學表示讚賞的地方在於:「胡塞爾現象學不是經有思想而產生的公理體系,也就是說,它的『原則之原則』,即它的直覺主義、它給於活生生的存在的絕對特權、它對它自己的現象學語言、對超驗話語的毫不關心。」
  • 「用錘子思考」:德國哲學大師尼採
    尼採的激進思想為當今的精神世界提供了肥沃土壤。"我不是人,我是炸藥",弗裡德裡希·尼採(FriedrichNietzsche)在他的自傳《瞧!這個人》(EcceHomo)裡如此突兀地形容自己。這名哲學家也確實在西方思想傳統中置入了不少導火線。尼採的名言"上帝已死,是我們把他殺死了"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些名言讓尼採在哲學史上聞名全球,同時也令他聲名狼籍。
  • 尼採:不要欺騙別人,也不要讓自己受欺騙
    尼採:不要欺騙別人,也不要讓自己受欺騙尼採(1844—1900年),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家、作曲家,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對後世哲學尤其是對存在主義哲學和後現代主義哲學產生深遠影響,而尼採的哲學深受叔本華思想的影響,還專門寫了一本
  • 高人對尼採4個哲學要點的深度提煉,超給力,做英雄不做庸眾
    同時尼採認為,酒神精神比日神精神更為重要,因為酒神精神體現了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意味著人的最原始的衝動獲得解放,不受任何理性觀念或原則的支配。代表著酒神精神的狄奧尼索斯的世界是一個狂醉的世界,尼採認為在這個世界中的人們是生命本能橫溢狀態下超越理性的人。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在尼採看來這些理論掩蓋了人生虛無的真相,讓人們陷入虛假安慰的幻覺。尼採要揭露這種虛假,於是他將《偶像的黃昏》一書的副標題定為「如何用鐵錘來進行哲學思考」,他決定要用批判的鐵錘將以前的理論所創造的意義全部砸碎,讓人赤裸裸地無依無靠、無牽無掛、一無所有,直面虛無的絕境。
  • 哲學狂人尼採,經典語錄震撼人心,非常值得收藏
    尼採一直都是一位備受爭議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一直都存在不同聲音,可以說兩極分化很明顯。認同他的人,會非常喜歡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理論顛覆了以往,並且總是揭露人性偽善的一面。喜歡研究哲學思想的人,尼採的語錄非常值得品讀。他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了解到人性最深處的東西,很震撼人心。尼採在他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過這句話:「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天道》裡面的「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都能夠在尼採哲學中找到相關對應,就是所謂的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徵是:自我肯定、驕傲、主動。奴隸道德則是:自我否定、謙卑、反動、憐憫。尼採筆下的「道德」也跟它的普遍解釋有所不同。基礎道德對尼採而言,既吸收又描述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它在最根本的形態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尼採毫無客氣地將矛頭對準了德國文化。繼馬修·阿諾德之後,他將自己的眼光看向了新興的、迂腐的中產階級。尼採稱他們為「末人」。尼採指出,德國正在實踐的民主,這裡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現實,正在形成一種庸俗的大眾文化。即使不考慮時代的部分,尼採的哲學對個體也有裨益。他時刻不忘告誡人們,不想淪為芸芸眾生的人「成為你自己!」他為世界發明了天才、超人。
  • 尼採:不要輕易否定自己,要無條件接受自己
    >尼採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語言學家、詩人、文化評論家、作曲家,尼採的代表作有《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論道德的譜系》、《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不合時宜的考察》、《權力意志》等。
  • 我不希望成為神聖的人,甚至於寧可做個怪物 | 尼採誕辰120周年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真理的門徒,探索吧!」尼採拋棄了宗教問題的約束,對於權威便愈富反抗的精神,他的性情也漸趨急切,有一個時期還加入喝酒、唱歌、打鬥的團體。他的回憶裡曾提起當時的事:我相信孩童時代喝酒、抽菸,起初只是青年的虛榮,最後卻成為壞的習慣。少量的酒精使我精神不振,大量的酒精卻使我像離開海岸的水手。
  • 我不希望成為神聖的人,甚至寧可做個怪物|尼採逝世120周年
    喪父後,尼採在他母親的懷抱裡離開故鄉遷往南堡(Naumburg)。這時圍繞著他周身的,都是女人——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外在的世界,在戰火的動蕩中喘息著,尼採卻生活在一片祥和平靜的氣氛中。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點奇特的事實:一是尼採生於宗教的氣氛中,日後卻成為舉世聞名的反基督教的人;二是尼採在女人的周圍與養育中長大,日後卻成為頑強的反女性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