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軌道交通系統氣候風險地圖出爐 大風低溫暴雨雷電系主要氣候因子

2020-12-17 新民晚報

去年8月的超強颱風「利奇馬」,給申城送來狂風驟雨,還直接導致上海多條軌交線路停運和限速。在上海這座深度依賴軌道交通的超大城市,天氣和氣候的變化究竟會給軌道交通運營帶來什麼影響?每天都要依靠軌道交通通勤的你,是否也感受到了風雲變化給軌交安全運營帶來的變化?

日前,上海市氣候中心一項關於「上海軌道交通系統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和對策措施建議」研究順利結題。一份上海軌道交通系統氣候風險地圖已為上海市軌道交通安全運行提供決策支撐:除了颱風天氣,包括冰凍雨雪、低能見度(霧霾等)、高溫熱浪、暴雨雷電等天氣和氣候事件都會給軌道交通的安全運行帶來影響。

中心城區軌交暴雨災害風險高

風險地圖是根據上海市申通地鐵運營公司的運營日記和上海氣象統計資料統計繪製而成。根據地圖,大風、低溫、暴雨和雷電是影響上海市軌道交通運行的四大主要氣候因子,大風災害風險較高的路線主要集中在東南區域的沿江、沿海的2號線、16號線;中心城區的路段容易受到暴雨災害影響;雖然上海冰雪並不多見,但是低溫冰雪災害仍然存在,並給西部的9號線、13號線和11號線帶來運營壓力;而3號線、6號線的東南段最容易遭到雷電災害「突襲」。

「風會造成限速、吹落廣告牌等,暴雨會造成雨水倒灌、積水等,而雷電會電擊高架軌道和電力線網設施,造成線路跳閘,影響線路的正常運營。」上海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劉校辰博士說:「了解影響軌道交通的天氣氣候事件變化規律,科學評估氣候變化對軌道交通的影響和風險,以及針對不同程度的影響採取何種適應性措施,對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行很重要。」

氣候風險也應納入城市規劃中

目前,上海軌交部門已經根據氣候專家提出的應對氣候風險對策建議,完善基礎建設和相關應急管理。比如,面對近年來不斷增加的強降水事件,加強防洪設施和排水系統的監控,改善道路排水系統及涵洞洩洪能力,限制內澇的發展;完善了高架線路車站、基地、列車、觸網防雷措施工作,當出現雷暴強降雨天氣,運營線路對地面、高架車站改自動駕駛為列車司機手動駕駛,以保證突發情況下列車司機能及時處置,確保列車運行平穩有序。

「國內外有多個國家或城市都已形成應急管理體系,減少自然災害對城市軌道交通安全的影響。但是,隨著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天氣和氣候事件也在發生變化,隨之帶來的對軌道交通的影響也在不斷變化中。」劉校辰說,氣候事件的發生並非一成不變,近幾十年來,上海地區除了大風和低溫日數呈現減少的變化趨勢外,其他氣象風險因子均呈現增加的變化趨勢。「這意味著在城市規划過程中,要考慮到未來的氣候變化。提前做好風險措施,比後期補救更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風險防範措施全部按照高標準規劃建造,而是根據風險等級進行合理化的規劃和設計。」

據了解,上海市氣候中心還將利用更精細的城市觀測,增加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和預判,為城市軌道的安全平穩運營提供更精細化的決策服務。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相關焦點

  • 【防災減災日】中國主要災害性天氣氣候
    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區域分布明顯,東部季風區,冬半年為寒潮、大風和低溫霜凍以及乾旱災害,夏半年則多遇暴雨洪澇、高溫伏旱和颱風災害。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我國北方旱災、雪災、寒潮和沙塵暴災害頻發,東南部地區颱風高溫和暴雨洪澇災害影響嚴重。
  • 【專稿】孔鋒:關於國家「十四五」發展期間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
    例如,英國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中心自2012年以來,針對氣候變化下的國家基礎設施網絡動態風險評估與適應性措施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基於複雜系統的基礎設施網絡風險評估方法,其研究成果為英國政府制定基礎設施長期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 吉林2017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公布 中東部暴雨洪水居首
    吉林省氣象臺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通報吉林省2017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吉林省氣候中心主任楊雪豔表示,洪水、冰雹、高溫、寒潮、龍捲風等惡劣天氣對吉林省生產生活影響較大,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劉棟 攝2017年吉林省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如下:一、一周兩場超強大暴雨,永吉兩度被淹7月13-14日、19-21日,吉林省中東部連續出現罕見暴雨到大暴雨天氣過程,導致長春、吉林、延邊等地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 南極洲氣候特徵:極地氣候廣泛分布,表現為酷寒、大風和降水稀少
    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氣候等。,南極洲也不屬於任何國家,是屬於全人類的,南極洲只能做科學考察等和平用途,到目前在南極洲科考的主要是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 氣候系統多項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 通訊員王朋嶺報導8月24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陸地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狀態的最新監測信息。
  • 2019年東陽市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年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連陰雨、春霜凍、強對流、梅汛期暴雨、颱風等災害性天氣對生產、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氣象災害影響較嚴重。經東陽市氣象臺統計分析,2019年全市主要天氣氣候事件有:01氣溫持續偏高,年降雨量位居歷史第三2019年東陽城區年平均氣溫為18.6℃,比常年偏高1.0℃,與2009年並列歷史第六,是連續第23個偏高年。
  • 深圳市氣候公報(2019年)
    年內影響較大的天氣氣候事件主要以暴雨和強對流天氣影響為主,其中以「4.11」短時極端強降水影響最大。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深圳因自然災害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約0.23億元。 二、主要天氣氣候特徵 (一)開汛偏早,龍舟水重 2019年3月5日,受冷空氣和切變線共同影響我市出現大雨到暴雨降水,深圳國家基本氣象站記錄到43.8毫米降水,達到氣象開汛標準,較常年(4月20日)偏早46天,為歷史第2早。
  • 河北發布2020年度氣候公報:氣溫較常年偏高
    2020年,河北省天氣氣候特點為:全省年平均氣溫12.6℃,較常年偏高0.8℃,冬、春、秋季氣溫偏高,1~3月氣溫異常偏高,為歷史第二高年份,夏季接近常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557.5毫米,較常年偏多10.7%,赤城年降水量(641毫米)為歷史最多,冬季降水異常偏多,春季偏多,夏、秋季接近常年,年內1~2月、5月、8月、11月降水異常偏多;全省年平均日照時數2541.7小時,與常年持平
  • 全球氣候異常 北半球寒流肆虐南半球暴雨成災
    視頻:嚴寒天氣席捲歐洲 多國交通陷入癱瘓西歐「黑色星期一」西歐入冬以來天氣異常嚴寒,十二月間已有六個國家打破低溫紀錄,而這種酷冷的天氣將再持續至少一個星期。英國周一錄得三十年來最寒冷冬季,部分地區氣溫達零下十二度,倫敦氣溫罕有地跌至零度,傳媒形容當日是三十年一遇的「黑色星期一」。德國未來幾日氣溫仍然徘徊在攝氏零下二十度,以及持續有雪。
  • ...支撐計劃項目「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
    「災害天氣精細數值預報系統及短期氣候集合預測研究」項目是在「九五」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和「十五」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全球區域同化預報系統(GRAPES)的成果基礎上提出的,旨在通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持續推進我國數值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的支撐技術發展,提高我國數值天氣預報與氣候預測的業務能力。
  • 水——溝通氣候系統各圈層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水通過不同形態及轉換,比如降雨(降雪)、蒸發、徑流等,在地球氣候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水是溝通氣候系統不同圈層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以降水為例,降水過多會帶來暴雨洪澇,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過少則會帶來乾旱,影響作物生長甚至人畜飲水等。2、全球變暖人之過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
  • 【專題突破】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氣候判別(高中地理),務必...
    一、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  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洋流和人類活動等。  1.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同一地區的季節變化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隨時間變化的結果。  地表太陽輻射分布規律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根據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新的寒潮在1月4號,1月5號,即將抵達,上一次寒潮給我國多地帶來了大風,降溫雨雪天氣,濟南,江蘇,鄭州多地下了大雪。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升高,使得拉尼娜現象更為突出,對於亞洲等區域的影響,可能持續到2021年的3到5月份。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本報記者 張 曄   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2013年,世界氣象組織把延伸期預報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提出國際「次季節至季節預測計劃」,目前全球共有11個業務模式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主要關注高影響天氣的次季節可預報性(即對暴雨、寒潮、乾旱等極端天氣幾周內的變化進行預報),我國開發的模式也在其中。   從時間尺度上看,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可看做是常規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 氣候專家:氣候變化影響比此前想像更大,將成為國家安全重點之一
    今年中國的夏季洪水,讓氣候變化再一次被廣泛討論。「氣候變化對於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比原來想像的可能要更加劇烈。」在8月27日的一場氣候變化主題研討會上,國家氣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發出警告。何建坤認為,未來全球應建立管控氣候風險的長效機制,氣候安全將成為非傳統安全的重要組成之一。
  • 國家氣候中心答每經問:拉尼娜現象改不了整個氣候變暖趨勢
    1月大部地區氣溫偏低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2020年12月28日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遭受大範圍寒潮天氣,影響範圍廣、降溫劇烈、氣溫低、大風持續時間長,中東部大部地區出現入冬以來最寒冷天氣。中央氣象臺近日發布2020年首個寒潮橙色預警。12月31日早晨,氣溫0℃線南壓至南嶺一帶。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氣候變化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高溫熱浪頻繁發生,且持續時間更長;陸地上的暴雨洪澇頻率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的乾旱持續時間更久、強度更強。在全球許多區域, 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變化和冰雪融化正在影響水資源和水質。由於冰川持續退縮,影響徑流和下遊的水資源,全世界200條大河中近1/3的河流徑流量減少。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正在變暖和融化。在亞洲,氣候變化已經對冰川、積雪、凍土、河流和湖泊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亞洲面臨的關鍵風險主要體現在河流、海洋和城市洪水增加,對亞洲的基礎設施、生計和居住區造成大範圍破壞。
  • 施懿宸:綠色保險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綜合而言,全球氣候變暖不僅會引發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颶風和暴雨等自然災害,同時也對公眾健康、農業生產、森林撫育、水資源管理、生態系統等產生潛在危害,嚴重威脅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據保險信息學院(III)統計,2019年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自然災害造成全球近1500億美元經濟損失,保險損失總額達520億美元,致死人數達9000人[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精準把脈氣候本報記者 張 曄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 我省2020年冬季氣候趨勢初步預測
    氣候概況丨主要氣象災害 大範圍的初霜出現在10月6-7日,大部分縣市初霜均較常年偏晚,對農作物成熟有利。 10月以來我省還出現了大霧、大風等災害性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