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的超強颱風「利奇馬」,給申城送來狂風驟雨,還直接導致上海多條軌交線路停運和限速。在上海這座深度依賴軌道交通的超大城市,天氣和氣候的變化究竟會給軌道交通運營帶來什麼影響?每天都要依靠軌道交通通勤的你,是否也感受到了風雲變化給軌交安全運營帶來的變化?
日前,上海市氣候中心一項關於「上海軌道交通系統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和對策措施建議」研究順利結題。一份上海軌道交通系統氣候風險地圖已為上海市軌道交通安全運行提供決策支撐:除了颱風天氣,包括冰凍雨雪、低能見度(霧霾等)、高溫熱浪、暴雨雷電等天氣和氣候事件都會給軌道交通的安全運行帶來影響。
中心城區軌交暴雨災害風險高
風險地圖是根據上海市申通地鐵運營公司的運營日記和上海氣象統計資料統計繪製而成。根據地圖,大風、低溫、暴雨和雷電是影響上海市軌道交通運行的四大主要氣候因子,大風災害風險較高的路線主要集中在東南區域的沿江、沿海的2號線、16號線;中心城區的路段容易受到暴雨災害影響;雖然上海冰雪並不多見,但是低溫冰雪災害仍然存在,並給西部的9號線、13號線和11號線帶來運營壓力;而3號線、6號線的東南段最容易遭到雷電災害「突襲」。
「風會造成限速、吹落廣告牌等,暴雨會造成雨水倒灌、積水等,而雷電會電擊高架軌道和電力線網設施,造成線路跳閘,影響線路的正常運營。」上海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劉校辰博士說:「了解影響軌道交通的天氣氣候事件變化規律,科學評估氣候變化對軌道交通的影響和風險,以及針對不同程度的影響採取何種適應性措施,對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行很重要。」
氣候風險也應納入城市規劃中
目前,上海軌交部門已經根據氣候專家提出的應對氣候風險對策建議,完善基礎建設和相關應急管理。比如,面對近年來不斷增加的強降水事件,加強防洪設施和排水系統的監控,改善道路排水系統及涵洞洩洪能力,限制內澇的發展;完善了高架線路車站、基地、列車、觸網防雷措施工作,當出現雷暴強降雨天氣,運營線路對地面、高架車站改自動駕駛為列車司機手動駕駛,以保證突發情況下列車司機能及時處置,確保列車運行平穩有序。
「國內外有多個國家或城市都已形成應急管理體系,減少自然災害對城市軌道交通安全的影響。但是,隨著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天氣和氣候事件也在發生變化,隨之帶來的對軌道交通的影響也在不斷變化中。」劉校辰說,氣候事件的發生並非一成不變,近幾十年來,上海地區除了大風和低溫日數呈現減少的變化趨勢外,其他氣象風險因子均呈現增加的變化趨勢。「這意味著在城市規划過程中,要考慮到未來的氣候變化。提前做好風險措施,比後期補救更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風險防範措施全部按照高標準規劃建造,而是根據風險等級進行合理化的規劃和設計。」
據了解,上海市氣候中心還將利用更精細的城市觀測,增加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和預判,為城市軌道的安全平穩運營提供更精細化的決策服務。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