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啼的意象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其實詩人不一定聽見了這種悲鳴,只是用來渲染一種孤悽、悲楚的氛圍。比如南北朝的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裡就曾寫道,「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杜甫的《登高》也有描繪,「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下面介紹的是王維送友入蜀,這首五律渾然神秀,充滿詩情畫意。
送楊長史赴果州
唐代:王維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鳥道一千裡,猿聲十二時。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
詩的大意是:斜道狹窄,容不下車輛,問君離京將去哪裡?險絕鳥道、綿延千裡,兩岸猿啼、晝夜不息!官橋邊有款待行人的祭酒巫客,林麓中也掩映著神女廟祠。分手之後,我們只能同看明月,你卻能聽到子規的鳴叫而生歸思!
王維晚年安居故裡,由於身體不好,基本上不出遠門。偶爾有些朋友來看望他,詩人也非常高興,臨別時更是依依不捨。這首詩就是王維送別友人楊濟入蜀而作,當時詩人已經花甲之年,身體瘦弱,記憶力減退,但依然能寫詩作畫,令人敬佩。
楊長史,即楊濟,後來曾任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果州,在今四川南充。朋友要入蜀,經此一別不知何時再會,而且路途遙遠,又崎嶇不平。王維心中充滿了擔憂,「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通道中山勢險峻,歷代鑿山架木,於絕壁修成棧道。幰(xiǎn),車幔,這裡代指車輛。
王維為朋友擔心,但又不願影響他的情緒,所以首聯非常含蓄,接下來就具體地寫出友人行程之遠、離別之久,「鳥道一千裡,猿聲十二時。」這兩句是作者懸想朋友行走在蜀道上,一路上孤單寂寞。「一千裡、十二時」,分別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描寫。而「鳥道」則代表道路崎嶇,「猿聲」更是經常用於表達悲戚的氛圍。
詩人雖然久不出遠門,但是他年輕時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知道蜀道難行,希望朋友一路小心謹慎。「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官橋,指驛路上的橋梁;祭酒,指出行的餞別酒。女郎祠,在陝西褒城縣女郎山上,此處泛指女神祠廟。作者通過對旅途情景的想像,表達了對友人入蜀旅途的關切。
最後詩人不忘再囑託幾句,「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子規,相傳是魂魄的化身,是一種象徵悲傷的意象。王維委婉地說,雖然這一路非常孤寂,而且也會遇到比較悲涼的環境,但山河異域、明月同天,我雖然無法和你相伴,卻一直牽掛著你,希望此去一帆風順,不要顧念太多。
縱觀王維的這首五律,不僅感情真摯、言辭委婉,而且虛實結合,充滿詩情畫意。首聯故意設問,委婉地表達心中的擔憂;頷聯對仗工整、意象鮮明,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頸聯想像豐富、充滿溫情,最後的一番叮囑更是讓朋友熱血沸騰。全文毫無拖泥帶水,寥寥40個字,具有超俗的畫意和詩情,展現出詩人兼畫師的王維極其卓越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