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採的「精神三變」說起

2021-02-19 我是王老師

 

從尼採的「精神三變」說起

——給參加福建省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幾點建議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很榮幸,有機會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交流。首先要向參加市技能大賽獲獎的選手表示祝賀,你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我們都知道技能大賽是最折磨人的一件事情,有人把技能大賽比作一個坑,我更願意把它比作太上老君的那個煉丹爐,經過這個八卦爐一煉,你們也就個個都火眼金睛地看著我們眼前的這個教育,審視這個紛繁複雜的教學現狀,並條清理晰地走出自己的那條取經大道。

領導讓我跟各位分享一些比賽的經驗,我還是有點心虛。說實話,拿到特等獎的那一刻,我自己也不敢相信,運氣的成分太大了,我總認為成功一定是實力加上運氣,我只是運氣好一點點而已。不過話又說回來,越努力,越幸運。所以,各位,努力吧,像我這樣其貌不揚的人都有那麼好的運氣,何況你們呢?

尼採提出精神有三變:先變駱駝,再變獅子,最後成為嬰兒。駱駝意味著接受訓練,聽從指導,傳承前人的經驗和文化。獅子則變得唯我獨尊,自己作決定,對自己負責。嬰兒象徵著「完美的開始」,嬰兒態讓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原點。

我參加技能大賽的準備和比賽大體也是經歷了這三個層次,三種轉變。

第一變,變駱駝,儘可能地閱讀經典,接受訓練。


儘可能多地閱讀。儘可能多,指的是閱讀的涉及面要廣一些,所讀的書種類多一些。在我從教的第一個十年,我更多讀的是文學類的書,那時我有一個作家夢。第二個十年,我主要讀得是教育類的書。最初讀的是教學期刊,現在也還在讀,而且讀得更多,也吸收得更多。教學期刊最能體現教學的變革、導向乃至潮流,優秀的教學期刊總能對時下的教學熱點進行深度的組稿並呈現出最佳的研究成果,於一線老師尤為適用。除了在期刊中關注教學熱點之外,也可以在其中尋找優秀的教學設計、案例,甄別、篩選出最優的教學設計和案例整理成自己的資源庫,如果養成這種習慣,日積月累,我想胸有千課,也不是什麼難事。如果之前你沒有這種習慣,也不擔心,網絡是個好東西,海量資源可以幫助到你。但老師們,我所說的網絡不是百度搜狗等搜尋引擎,那裡找不到好的資源,中國知網是我查找優秀設計、背景資料的一個重要平臺。

如果說期刊只是快餐,那教育專著就是營養大餐。說實話,教育專著是多麼枯燥難讀,尤其是一些教授的理論專著,對於我這樣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是多麼深奧難懂啊。但是,不得不讀,尤其是一些課程論,可以幫助我們從源頭上去理解學科的起源、特徵、演變等。個人的建議是,多讀一些中國教育家的書,《學記》《大學》《論語》讀一讀,前幾天劉慶昌教授說所謂新的東西在他看來基本沒有什麼新的東西,近年來很火的翻轉課堂不就是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現代演繹嗎?因此,老祖宗的書不可不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教育經典解讀》和《外國教育經典解讀》這兩本書也很值得推薦,可以幫助我們大體梳理古今中外的教育發展和各種教學流派,作為通識類的讀本是非常好的。語文老師,我建議葉聖陶的書不可不讀。比起現代的這專家那教授,葉老的文字更為通俗易懂,又字字珠璣,言之在理,言之有物。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新出版的兩本葉老的書《葉聖陶教你學語文》《葉聖陶教你寫作文》,我覺得非常的好,我把這兩本書當作禮物送給幾位老師,他們也都愛不釋手。各個學科都有各個學科的經典著作,各位老師也都比我更專業。如果必須有建議,我覺得各位不妨把你們大學時讀的那些教科書拿出來再複習複習。

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我還建議老師們除了教育類的書之外,還可以讀一些哲學、邏輯學、美學的書。這些書也許不能給你一些最直接的答案,但可以影響你的思考、思辨,影響你看問題的角度、廣度和深度。另外,流行的閒書也要讀,流行元素的加入會讓你的教學和思考更有時代性、新穎性。

謙遜地接受訓練。每一屆的技能大賽,市裡的組織都非常縝密、細緻,配備的導師都很專業。我建議大家珍惜每一次集訓的機會,從導師的講座、輔導中儘可能多去吸收和內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能不會更輕鬆,但一定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要把每一次的集訓當作一個負擔,而把它當作一次登高望遠的遊歷。建議同志們在集訓時不僅僅去接納導師傳授的那些知識,經師易得,人師難遇,我們可以更多地去學習導師們治學的態度、思維的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

駱駝是負重前行的,沿途是寂寞的,但駝峰裡的儲備是充足的。當你順利地走到沙漠的邊緣,那你就有可能變成一頭威猛的獅子了。

第二變,變獅子,儘可能地揚長補短,構建自信。


獅子是什麼,是森林之王,是權威與力量的象徵。變獅子,決不是說要變得自高自傲,目空一切,而是「為自己負責,自己做決定」。

有一句話叫做「不要讓你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個階段的閱讀,我的建議是做減法,書讀得精一些,純一點。比如,我認可的語文是言語教學,那麼我就讀好李海林、劉仁增的書;我喜歡的教學是王崧舟的詩意語文,我就研究詩意語文的課譜;我擅長的解讀是還原法,我就認真閱讀孫紹振的相關著作。此時的閱讀不再是接納,而是揚棄,挑出支撐自己教育信仰的言論,為形成教學風格而負責任地閱讀。

這個階段的實踐準備,個人認為應該是形成教學或者叫比賽風格的時候了。但要注意風格不是套路。我不太建議老師們死守自己的套路,在準備的初級階段你可以有自己的套路,隨著準備的深入,就要從套路中跳出來,不然就容易成為套中人。一句話,有套路,你可以能得三等獎,但僅僅是套路,肯定拿不到一等獎。我認為的比賽風格是在你自己認可的教學理論框架下,構建比賽的整個體系,每一個比賽項目都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那你就有可能是一頭威猛的獅子了。

我建議大家可以當一頭憂鬱的獅子。憂鬱不是惆悵,而是在經歷思考的憂鬱,就像憂鬱的哈姆雷特一樣思考。這個階段的思考比閱讀更重要,通過實踐——發現——思考——提升,然後達到蛻變。我並不很建議所有的比賽項目你都平均用力,都想取得第一的成績,也幾乎是不太可能的。短板儘量補上去,優勢項目一定要提上去,相信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沈燕老師和我都是這樣的。

我也建議大家當一頭母獅子。尤其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可以當一隻溫情的母獅子。以你們的權威和無私,幫助同伴一起去奮鬥,一起去經歷。你們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更是一個團隊,一個地域,你們,就代表著素有「文獻名邦」美譽的莆田。

我更建議大家都當一頭威風凜凜的「獅子王」。去經歷風雨侵襲,去經歷生命的榮光。也許,在準備過程中,你會不止一次地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瓶頸,但相信,一切都會好的。借用清華大學給甘肅考生魏祥的一句話,那就是: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比賽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第三變,變嬰兒,儘可能地忘掉功利,只為經歷。


嬰兒象徵著「完美的開始」,也正因為嬰兒的純真狀態,就有了無限的可能。比賽時,給老師的建議是,把心態調整到嬰兒般的純潔、純正。忘掉功名利祿,忘掉所有的套路包袱,以初相遇的姿態去經歷一場又一場的比拼。如果你太糾結於一個項目的得失,你就容易被情緒綁架。我見過很多優秀的老師邁不過情緒這道坎,那是非常可惜的。學習嬰兒去儘快忘掉不良的情緒。就像我比賽時第一項聽評課,原以為應該是優勢項目,沒想到成績只排在第八位,隨著高分一個個亮相,就開始慌張失措。幸好,我及時地調整了情緒,才不至於後續的項目失分。有些項目你不得承認與別人有差距,悅納差距,才能穩定發揮。

嬰兒狀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童言無忌」。這裡的童言無忌不是胡說八道,而是敢於質疑。批判精神不能缺失,不要想太多,顧忌太多,據我了解,評課和評改論文以及綜合項目答題,敢於質疑敢於亮出自己觀點的都得到評委的認可。

最後還想提一點建議,如果考題出乎你的意料,是我們沒有準備到或者被我們忽視的,請相信,你遇到的問題也是其他選手同樣遇到的,這個時候,你日常的所學、所讀、所思也就充分彰顯了出來,這就是底蘊啊。林清玄說: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同樣,你的成績裡也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諸君努力吧,預祝各位成功登頂,再創輝煌!

謝謝!

王金煉

2018年8月1日

註:2018年8月1日,應邀在莆田市備戰省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動員會上做經驗介紹,現將講稿存念,也給有需要的老師。圖片來自網絡,致謝。

相關焦點

  • 重構人生的價值:尼採和他的「精神三變」
    尼採(1844~1900),德國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著有《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他對西方傳統的基督教文化持批判態度,高喊「上帝死了」,提出「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他主張「唯意志論」,提倡「超人哲學」,並以「太陽」自命。尼採是一個天才和狂人,最終因發瘋而死。
  • 一旦不再崇拜任何人,就完成了精神獨立:重新理解尼採,精神三變
    01被誤讀的尼採尼採在我們的文化中並不是顯學。另一個就是魯迅,說尼採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魯迅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無知,不知道尼採,不理解尼採,並沒有認真讀尼採。不知道不理解又想去學,又沒有學會,放棄吧,放棄時候,說,尼採也無非是這樣,大抵是這麼個想法。理解尼採思想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 尼採:人一生中會經歷的三種精神變化
    哲學家尼採將一生中可能會發生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三種,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 —   階段一  —駱駝階段這是人在精神上進入的第一個階段。什麼是駱駝階段?在我們的印象中,駱駝一直都處於被動狀態,總是聽命於外界,總是在遵從,尤其是傳統和權威。
  • 駱駝、獅子、兒童——尼採超人精神之三種變形
    正如尼採自己所說:        大家都在說我,卻沒有人在思索我。(1)   其實,尼採所謂的「超人」,並非是一種「精神貴族」的自詡。尼採所謂的「超人」,建立在他對人類及其個體之無限潛力的信念基礎之上。    尼採深信: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於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在於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
  • 精神錯亂的尼採:「咱瘋怎麼了,快樂就完事了。」
    梵谷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依然堅持創作,他度過了窮苦的一生,卻把最美好的畫面留給了我們。這對普通人來說也許很難理解,藝術家是我們難以理解的,而「精神」這個東西更是我們無法理解的。尼採是德國哲學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尼採終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的「意志」,他批判基督教、批判上帝,認為權利意志才是世界運轉的根本。
  • 「瘋子」尼採為我們貢獻的寶貴精神食糧
    被譽為曠世奇才的德國哲學家尼採,就對此提出了質疑。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對西方傳統的基督教文化持批判態度,高喊「上帝死了」,提出「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他主張唯意志論,提倡超人哲學。他以「太陽」自命,讓很多人覺得他是瘋子。其實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表現的一種回到世間的渴望。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有一則主題為「快樂的科學」的筆記是這麼寫的:(1)自由精神與其他哲學家;(2)世界解釋,而不是世界說明;(3)善惡的彼岸;(4)鏡子,歐洲人自我反映的時機;(5)未來哲學家。這個筆記很有意思,很顯然是一本書的提綱。
  • 豐都龍河鎮:三舉措落實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
    華龍網1月8日15時48分訊(通訊員 杜成波 鄒毅)為切實做好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各項工作,近日,重慶市豐都縣政府召開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會議後,龍河鎮黨委政府立即召開專題會議,傳達貫徹落實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會議精神。
  • 紀念尼採誕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前言》(節選)
    查拉圖斯特拉回道∶「我怎麼說起愛來!我是去給世人贈送禮物的!」「什麼也不要給他們,」聖人說道,「倒不如替他們拿掉些什麼,幫他們背著——這將是你對他們做的極大的好事∶只要你樂意!如果你要給予他們,那就不要超過一種施捨,並且還要讓他們先向你乞求!」「不,」查拉圖斯特拉回道,「我不給什麼施捨。我還沒有貧到如此程度。」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尼採尼採所面對的正是我們今日面對的。一生中,尼採罹患了太多大大小小的疾病,從1867年他在瑙姆堡野戰炮部隊受傷,到1900年死於腦軟化症,中間有:痢疾、眼疾、胃病、偏頭疼、失眠、風溼病、神經官能症、精神崩潰……每當疾病來到一個字前,它就消失在這個字的後面。疾病在尼採的思想總是沒有具體的蹤跡。尼採本人對於疾病的態度是模稜兩可的。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包括後來的那個康德,也是普魯士人,跟尼採算是老鄉。尼採家祖先,據他們自己說是波蘭破落貴族,這讓尼採一生對自己的血統非常滿意,也是他一生朝氣蓬勃的動力之一。他爹是個牧師,這個工作,在普魯士屬於上層階級。不過他在尼採四歲時就死了,死前精神出了問題,大家知道,後來尼採也進了精神病院,所以不少人懷疑這是他們家的遺傳病。
  • BTS《Dionysus》驚豔四座,用尼採和榮格來解讀何為「酒神精神」
    (二)尼採VS榮格:太陽神精神與酒神精神的二元對立榮格在《心理類型》中,將心理功能分為了四種基本類型。尼採認為,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分別代表著理性精神和情感力量。尼採巧用比喻,便於形象地理解:太陽神精神的衝動如同夢幻,「將內在幻想世界的美妙幻象牢牢握在手中」;代表了一種包括對數量、尺度、界限在內的限定,以及對一切野蠻與野性之物的馴服。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尼採尼採對女性的態度考察尼採對於女性的態度,最重要的當然是他在諸多哲學著作中的表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十四節,孫周興譯)尼採哲學中的朋友,是實現超人事業中的同路人,需要戰鬥的精神和勇氣,應該是自我充盈的,朋友之間應該思想高度相同。而女人在他眼中,是無法在超越的層面進行合作的。尼採眼中的女性並不具備足夠的權力意志,來共同實現超人的理想。《權力意志》中也提到:「女人甚至還談不上膚淺。」
  •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 :對尼採的評價
    尼採是一個「意欲超越自我並因而走向毀滅的人」——如查拉圖斯特拉所說。那可怕的孤獨,以及這位孤獨者針對統治千年的舊有價值而展開的鬥爭所造成的令人窒息的壓力,使他精疲力竭並最終讓他沉迷於更為愜意的精神錯亂之中。在發瘋的兩年之前,尼採在一封信中寫道:「要是我知道應該怎樣對你解釋我的孤獨感那就好了!在活人中間還不如在死人那裡更能找到志同道合者。這真是難以言表得可怕啊。」
  •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尼採也常常遭到誤解,有人說「尼採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嚴重曲解的現象」。作為思想家的尼採是充滿矛盾的複雜人物,要真正理解他是很不容易的。 1844年,尼採生於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虞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5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 紀念尼採逝世120周年丨尼採的書寫政治:對《善惡的彼岸》的一些初步探討
    它也讓我們認識到,為什麼尼採將他教義的聽眾,那些智力勞動者,稱為「自由的精神」,同時又把他們與平等權利理論的追隨者區分開來,而通常這些平等權利理論的追隨者則被稱做自由精神。「自由精神」是權力意志教義的主要聽眾。權力意志這個概念被有意地當作一個工具,通過它精神的自由可以從一般的道德偏見中釋放它自己。在這一意義上,人們可以說自由精神是這一教義的產物:自由的精神通過將這一概念應用到所有現象而產生。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反對黑格爾的哲學,他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不必對歷史過於注意,所以他批判所有的理性哲學,他說他的哲學就是要對所有的價值觀進行重新評價,使強者的生命力不會受到弱者的拖累。但強者與弱者的劃分帶有明顯的對立性,尼採剛剛否定了基督教的偽世界,馬上就親手建立了一個新的對立世界。
  • 盛邦和:尼採,希特勒的老師及他的「鞭子」
    尼採的母親來信問他,能否來見一位俄羅斯的姑娘,她真的與眾不同。對此,尼採起初漫不經心。他回信說,考慮到未來十年中想做的事,我需要她。但說起婚嫁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只能忍受兩年的婚姻。尼採,這位十九世紀的哲學狂人,向來孤獨、高傲與冷峻,在思想的疆場上孔武有力,無敵可擋,然而如今卻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蹶不振,一如拿破崙戰敗在滑鐵盧。向莎樂美求婚的失敗,讓尼採自負自信的城堡一夜間塌陷變瓦礫。需要補充地說,在發生這段故事的時候莎樂美正在做一項大膽實驗,就是一個女子同時向兩個男友發出邀請,同住在一個屋簷下,而且據說是只有精神溝通,沒有性的交流。
  • 飽受爭議的《當尼採哭泣》,尼採與弗洛伊德不得不說的故事
    了解尼採更多關於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不管對不對。這就是「尼採哭的時候」的價值。你不能接受整個故事。如果你第一次認識尼採和弗洛伊德,為了不留下刻板印象,請不要相信這些臺詞的一個字。這是一個關於幾個真實歷史人物的虛構故事。它也是19世紀末維也納學術界百尊雕像的縮影。
  • 哲人尼採天才與瘋子
    ——《華格納事件》尼採身上充滿了衝突和矛盾:日神與酒神、天才與瘋子、《悲劇的誕生》與《華格納事件》……而正是這些衝突,更吸引人們走近尼採,理解尼採其人傳奇的一生。二、「我終究是個老音樂家」尼採不但是個詩人,而且還是個音樂家。在神志清醒的最後歲月,他不止一次地自白:「我終究是個老音樂家,除了音樂沒有別的慰藉。」還在孩提時代,小尼採常常佇立在好朋友克魯格家的門廳裡,傾聽朋友精通音樂的父親彈奏德國古典樂曲。少年時代,尼採酷愛古典音樂,視為精神支柱。青年時代,他傾心於華格納,一度還打算追隨華格納,畢生從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