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人一生中會經歷的三種精神變化

2020-12-17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作者:艾菲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精神上的變化。

哲學家尼採將一生中可能會發生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三種,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 

—   階段一  —

駱駝階段

這是人在精神上進入的第一個階段。

什麼是駱駝階段?

在我們的印象中,駱駝一直都處於被動狀態,總是聽命於外界,總是在遵從,尤其是傳統和權威。

所以,當精神處於駱駝這一階段時,就意味著你一直是處於「我應該」的狀態。

這時,你會被動的、不知不覺的接受各種來自外界的要求,包括傳統道德觀、主流價值觀、父母的命令、師長的要求、周圍人的建議,並被這些外在要求牢牢的綁住。

比如︰你會常常聽到身邊人說「你已經三十歲了,你應該結婚了」;或者「你的同學們都有小孩了,你應該生娃了。」

於是,在你三十歲時,就匆忙嫁給了剛剛約會兩次的相親對象,而在你看到周圍同學都生娃後,你也決定馬上備孕。

這些決定,似乎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做的,但其實,在它們背後都有一個「我應該」。 

在這種「我應該」的魔法式語句中,你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決定,在不知不覺間做出了依從於外界聲音的選擇。

因為,對駱駝來說,它是感受不到「自我」存在的。「自我」只是一個詞,只是一個模模糊糊、或有或無的東西。

可是,一個人究竟為什麼會陷入這種「我應該」的思維呢?

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標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這是心理學家霍尼給出的解釋。

這種從外在世界中尋找到的被別人喜歡的「自我」標準,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安全感。

但是,一旦想要根據外在標準來創造一個理想自我,我們就可能會跟自己內在的真實自我失去聯繫。

殊不知,那個真實自我正是我們生命力的源泉。

所以,與內在真實自我的失聯就意味著我們生命力的源泉被切斷了。而這也是導致現代人陷入各種精神問題以及持續痛苦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我們逃避選擇的自由,是因為從潛意識來說,我們並不想為自己負責任。

哲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這本書中說:「給我自由嗎?千萬不要給我自由!因為隨著自由而來的是要負責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後就自己做選擇,選擇之後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

你可能會覺得這怎麼可能,我很想要自由啊。

但事實卻是,這種逃避選擇自由以及不想負責任的想法,大多都不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而是存在於我們潛意識中。在沒有意識到這種「逃避」潛意識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在這麼做了。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大多數人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甚至一輩子,都一直處於駱駝的精神狀態中。

所以下次,當你在用「我應該」這個語句時,就要提醒一下自己:我是不是正處於第一個「駱駝階段」呢?

如果是這樣,你就需要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這個所謂的「應該」到底是我在不知不覺間受到了外在的影響呢?還是我自己的真實渴望呢?

我想,從這個問題開始,「駱駝」就要開始慢慢蛻變了。

—   階段二  —

獅子

隨著意識水平以及自我認知程度的逐步提升,駱駝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

終於有一天,它從駱駝變成了獅子。

這時,它已不再是一個能被外在力量驅使,心甘情願在沙漠上負重行走的駱駝了。它成為了萬獸之王,它有著強大的渴望,它不但不想被人束縛,還想反抗,還想鬥爭。

所以,獅子代表的就是一種具有主動精神的力量,它想突破所有的困難。這時,傳統和信仰已經破滅,它要展現自由的精神。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些困惑:曾經的駱駝是那麼的順從,如今的獅子卻是這樣的兇猛,這種精神上的轉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駱駝究竟是如何變成獅子的?

關於這一點,尼採在書中用了一個隱喻-如果想要從駱駝蛻變成獅子,就得跟巨龍進行戰鬥。這條巨龍的名字就叫「你應該」。其實,這條巨龍代表的正是「你自己」,那個你要去超越的自己。

在書裡,尼採將這條巨龍描繪成一個金光閃閃的有麟動物,每片鱗甲上都閃爍著金光燦燦的「你應該」,但這條巨龍正是駱駝本質的化身。

駱駝如想實現超越和改變,就得戰勝這條巨龍,克服自身「你應該」的特性。只有這樣,駱駝才能變為一頭獅子,才能實現「我要」的狀態。

從表面看,這是一場兩個對象間的戰鬥,但實際卻是駱駝與自己的戰鬥。所以,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超越。

我在之前那篇講人生意義的文章中曾經寫過,我們建構人生意義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起點往往是問題或痛苦。而當我們明確了困擾自己的問題,並能解決它的時候,就實現了一次「自我超越」。而我們的人生就是圍繞著一次次的自我超越而展開的。

每一次,我們超越的都是自己,不是別人。從駱駝到獅子的超越也是如此。當駱駝成功戰勝巨龍的時候,就會進入到獅子的精神階段,也就是「我要」的階段。

「我要」意味著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索要的狀態。

這就意味著,我不再去聽命於以往的主流價值觀、順從於別人的要求,我要把那套隱形枷鎖擊得粉碎,我要去爭取我想要的。

我之前輔導過一位女士,雖然她已結婚生子,但依然屬於「駱駝」階段,輔導結束時她跟我說:「一直以來,我都隨波逐流的活著,大學畢業了就找工作,談戀愛了就結婚,結婚了就生孩子。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我不能再這麼隨大流的活著,我要去過我想過的生活。」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這位女士之前一直處於「我應該」的駱駝階段,但現在已經有了「我要」的意識和決心,開始了從「駱駝」到「獅子」的蛻變之旅。

當然,接下來的蛻變不會容易,就像「駱駝」跟「巨龍」戰鬥一樣。但只要這種意識一旦生根發芽,假以時日,相信就會有打敗巨龍的一天。

—   階段三  —

嬰兒

精神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嬰兒階段,即「我是」階段。

為什麼尼採會將精神發展的第三階段比為「嬰兒」?

尼採說:孩子是純潔,是遺忘,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車輪,一個肇始的運動,一個神聖的肯定。

這代表著:嬰兒永遠是一個新的開始,有新的希望,意味著肯定當下一切永遠可以重新開始,也意味著新的自我的誕生。

雖然尼採有給解釋,但對他的解釋大家眾說紛紜,而我也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後來,隨著我人生經歷越來越多,思考越來越深,我覺得也許已經找到了我的答案。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尼採所說的第三個精神階段,我想參照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復歸於嬰兒」。

什麼是「復歸於嬰兒」?

它說的是一種不為名利、知識、欲望所累的狀態,很像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的「本己之人」,也就是達到本真的人。

所以,在「復歸於嬰兒」的狀態中,人會擁有一種超越「欲」和「知」的狀態,會進入一種空靈的狀態。

而空靈代表的是自我界限的消亡,自我是由過去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搭建起來的,一旦歸零,沒有了知識和經驗的支撐,人就會變得天真。但恰恰是這種天真,讓人充滿智慧。

如果說知識是自我,智慧代表的就是自我的消失。

知識使我們充滿信息,智慧使我們成為絕對的虛空,但那虛空又是一種新的充滿。當我們放棄幻想,不再總是跟隨欲望;當我們放下執念,不再認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這種空靈的智慧就會到來。

莊子、陶淵明,肯定都是活出了尼採第三境界的人,他們都是活在一種本真的、空靈的、智慧的、「我是」狀態中。

另外,「復歸於嬰兒」可能還代表了一種內涵。

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嬰兒是活在原始合一中的,自己與世界完全合而為一。但大多數人的一生實際都處在內心與頭腦衝突、自我與外界衝突等種種衝突裡,永遠都達不到嬰兒那種「合一」的狀態。

而當達到「合一」狀態時,就是「我是」,這就是一種Being Myself的狀態,我真正成為了我,成為了那個最為本真的我。

這就是結合了老子的「復歸於嬰兒」後,我對尼採精神第三階段「嬰兒」階段的理解 - 空靈的智慧,以及合一。

最後的話

這就是尼採的「精神三變」理論:

駱駝階段是「我應該」,這時肯定傳統;獅子階段是「我要」,這時懷疑一切、破壞一切,會反抗和鬥爭;最後的嬰兒階段,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這個變化的過程,隱含著極強的自我超越性,這也是尼採對人類發展的一種期盼 - 人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能發現未知的自己,挖掘自身的潛能,達到更高一層的境界。

這是一個從遵從到探索,再到自知的過程。

也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超越有」的過程。

也是一個從Doing (做) 狀態到Being (存在)狀態的過程。

作者簡介

艾菲,《直擊本質》作者,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前美國財富五百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關注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本文來源艾菲的理想,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周國平:你一生中會經歷的三種精神變化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精神上的變化。哲學家尼採將一生中可能會發生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三種,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雖然尼採有給解釋,但對他的解釋大家眾說紛紜,而我也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後來,隨著我人生經歷越來越多,思考越來越深,我覺得也許已經找到了我的答案。為了更深入的理解尼採所說的第三個精神階段,我想參照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復歸於嬰兒」。
  • 駱駝、獅子、兒童——尼採超人精神之三種變形
    駱駝、獅子、兒童——尼採「超人」精神之三種變形隴菲
  • 精神錯亂的尼採:「咱瘋怎麼了,快樂就完事了。」
    梵谷的經歷以及心理變化,從他的兩幅畫中就能看出來,一幅是《阿爾夜間的露天咖啡館》,這幅畫創作於1888年。梵谷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依然堅持創作,他度過了窮苦的一生,卻把最美好的畫面留給了我們。這對普通人來說也許很難理解,藝術家是我們難以理解的,而「精神」這個東西更是我們無法理解的。尼採是德國哲學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尼採終其一生都在探索人的「意志」,他批判基督教、批判上帝,認為權利意志才是世界運轉的根本。
  • 尼採:真正厲害的強者,絕對要有這樣的經歷
    尼採強調生命意志是世界的主宰,認為世界的本體就是生命意志。他反對傳統道德,認為傳統道德有違自然。尼採還強調強力意志,認為強力意志是最高的價值標尺,雖然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是只要我們創造意志,以強力的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那麼就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此提出上,尼採提出了「超人哲學」,尼採所謂「超人」也就是「精神上的強者」。
  • 一旦不再崇拜任何人,就完成了精神獨立:重新理解尼採,精神三變
    01被誤讀的尼採尼採在我們的文化中並不是顯學。沒有講出來的原因,不在周本人,在這之前,也沒有多少人理解重視研究。另一個就是魯迅,說尼採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魯迅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無知,不知道尼採,不理解尼採,並沒有認真讀尼採。不知道不理解又想去學,又沒有學會,放棄吧,放棄時候,說,尼採也無非是這樣,大抵是這麼個想法。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當然人生如果沒有痛苦,就不會想辦法從痛苦中逃離,因此有時痛苦確實能使人獲得成長,這種成長主要源自於承受力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升,而痛苦的強度,則會影響未來對於痛苦的感受,當強度不斷遞減時,雖然也有痛苦,但會被人忽略。有時也不要過分強調痛苦的價值,人生不需要為了成長而去自找苦吃。而人生中誰又能完美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 從尼採的「精神三變」說起
    從尼採的「精神三變」說起——給參加福建省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的幾點建議
  • 尼採經典語錄大全,讀完一生受益!
    許多人浪費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們心願的機會。——尼採6. 偉人對我毫無意義,我只欣賞自己理想中的明星。——尼採《善惡的彼岸》7. 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8.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 尼採:有四種人最善於偽裝,女人排第四,另三種你肯定沒想到
    尼採:有四種人最善於偽裝,女人排第四,另三種你肯定沒想到女人是天生的偽裝者,關於這個觀點,尼採的哲學老師叔本華曾經進行過許多論述。尼採也堅持認為女人是善於偽裝的動物。在《權力意志》中,尼採認為有四種人就是非常善於偽裝的,但女人只能排第四。這些人為什麼要偽裝自己呢,對此問題,德國思想家、哲學家尼採的分析真是非常精闢獨到,他說:「表情、話語、情緒當中的絕對清白無辜,虛假性當中的『好良心』、人們藉以取得最偉大和最壯麗的話語和姿態、可靠性——所有這一切都是為獲勝所必需的。」
  • 重構人生的價值:尼採和他的「精神三變」
    尼採的哲學就是一部鮮活的生命的讚歌,他告訴世人:人生就是一場戰鬥,人要要挑戰自我,衝破束縛,向命運搏擊,從而去創造奇蹟!無論怎樣,都要勇敢地成為你自己!尼採認為,人生要實現「精神三變」,即由駱駝變成獅子,再由獅子變成嬰兒。駱駝代表人背負著傳統的束縛,獅子象徵勇於打破傳統的精神,嬰兒則表示創造新價值的力量。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十四節,孫周興譯)尼採哲學中的朋友,是實現超人事業中的同路人,需要戰鬥的精神和勇氣,應該是自我充盈的,朋友之間應該思想高度相同。而女人在他眼中,是無法在超越的層面進行合作的。尼採眼中的女性並不具備足夠的權力意志,來共同實現超人的理想。《權力意志》中也提到:「女人甚至還談不上膚淺。」
  • 弗洛伊德評論尼採的語錄,真是一針見血,讓人對尼採有了新的認識
    很多人聽後都會覺得太狂傲了,特別是在國外,國外很多人都是信仰神的,信仰上帝的,就像我們中國人信仰佛一樣。倘若有人站出來說,「世上沒有佛,佛都是人幻想出來的,那些所謂現實中真正存在的佛,也都是誇大的。」相信這樣的人,肯定會被信佛的人拉出來罵的,會被信佛的人說沒有文化,沒有教養,簡直就是大逆不道。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包括後來的那個康德,也是普魯士人,跟尼採算是老鄉。尼採家祖先,據他們自己說是波蘭破落貴族,這讓尼採一生對自己的血統非常滿意,也是他一生朝氣蓬勃的動力之一。他爹是個牧師,這個工作,在普魯士屬於上層階級。不過他在尼採四歲時就死了,死前精神出了問題,大家知道,後來尼採也進了精神病院,所以不少人懷疑這是他們家的遺傳病。
  • BTS《Dionysus》驚豔四座,用尼採和榮格來解讀何為「酒神精神」
    這種理念也為後世研究內向和外向指明了方向,比如西爾維亞·洛肯的內向心理學研究表明:除了先天人格外,受成長經歷,社會文化導向,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影響,性格特徵是會不斷變化,而且存在與表象不符的實際性格——實際上可能有很多努力偽裝「外向」人格的內向型,以及變得被磨平稜角,緩和起來的「外向型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他是在一個有母親,姐姐祖母和兩個未婚的姨媽組成的家庭中長大。尼採認為,哲學家應該少一些自負,更多的關注人類價值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體系。他看到宗教的信仰衰落,又看到對達爾文物種進化論的信仰正在蔓延,在這兩者結合當中,他看到人與動物的基本差別在泯滅,這讓他帶著非常複雜的心理來思考一個問題。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將這本書介紹給大家,包括初識尼採的感受,尼採哲學產生的背景以及我從尼採哲學中收穫的啟示。麻木的生活需要雞湯的刺激,而偉大的思想家用一生的孤獨尋得的真知灼見,更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他喜愛孤獨,在孤獨中他可以思考,可以著書立說,但過分的孤獨也讓他受不了——「寂寞的人想要擁抱隨便哪個人」。愛和理解,是他生前最渴望的東西。根據周國平老師的敘述,尼採生平的主要經歷如下圖。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由於在普法戰爭中擔任醫療勤務兵(期間他還感染了白喉和痢疾),尼採經歷了許多健康問題、精神健康問題和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是他深深愛著的那個女人,卻拋棄了他!!尼採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年輕人。他在十幾歲時就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並在24歲時被授予終身教授職位。
  • 哲人尼採天才與瘋子
    ——《悲劇的誕生》「我的最偉大的經歷是一種痊癒。華格納純粹是我的疾病。」——《華格納事件》尼採身上充滿了衝突和矛盾:日神與酒神、天才與瘋子、《悲劇的誕生》與《華格納事件》……而正是這些衝突,更吸引人們走近尼採,理解尼採其人傳奇的一生。
  • 尼採:其實,愛情是禁慾的產物
    尼採對於愛情有獨到見解,他認為這世上本沒有愛情,那不過是男女間最原始的衝動,但基督教壓抑了這種人的這種天性,於是人們不得不通過其他手段來滿足這種衝動,在壓抑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被稱之為愛情的東西。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在二戰後一次國際筆會的會議上,託馬斯·曼帶來了一個可能最真實的尼採。最後的結尾簡潔、克制。「哲學並非冷靜的抽象,而是經歷、忍受痛苦和為人類作出犧牲,這是尼採的認知和範例。一生中,尼採罹患了太多大大小小的疾病,從1867年他在瑙姆堡野戰炮部隊受傷,到1900年死於腦軟化症,中間有:痢疾、眼疾、胃病、偏頭疼、失眠、風溼病、神經官能症、精神崩潰……每當疾病來到一個字前,它就消失在這個字的後面。疾病在尼採的思想總是沒有具體的蹤跡。尼採本人對於疾病的態度是模稜兩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