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

2020-12-12 澎湃新聞

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

蔣勳/文

1、

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

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

連續幾天都在觀看北方冬天的樹。在南方的島嶼長大,很少有機會看到樹葉全落光的寒林景象。有樹葉的樹,樹葉濃密的樹,樹葉長得快的樹,枝幹多被遮蔽了,不容易觀察一棵樹的主幹如何分出眾多杈丫細枝的秩序。

樹葉多,濃蔭蓊鬱婆娑。北國寒林,落葉後,樹枝的線條卻簡單潔淨,好像生命擺脫了多餘瑣碎,回到本質的單純靜定。

宋朝山水有「寒林」一格,像李成就以畫寒林出名,可惜李成真跡傳世不多,後人理解不深。

大自然的生命和節氣對話,春天多雨水,陽光溫暖,便多發枝葉。入秋入冬,北國氣溫驟降,乾冷飄雪,一棵樹要在嚴寒冷峻的狂風暴雪中生存,必須舍離所有的葉片,把養分儲存到根和主幹,才能度過寒冬,用數個月的隱忍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復活」。

歐洲宗教有「復活節」。北方漫長的寒林枯枝景象,使春天來的時候顯得特別喜悅。

連日來,晨跑的人都停下來,抬頭看樹梢高處一點一點剛剛發芽的閃耀的新綠。冬天要過去了,人們臉上也流露著微笑的光。

寒冷,使生命嚴峻、堅毅、冷靜,這是在南國島嶼的溫暖中長大的我,應該更謙卑學習的吧!

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

2、

安靜等待自己花季的時刻

春分到清明,苦楝、杜鵑、白流蘇、木棉、刺桐,都陸續盛放,奼紫嫣紅,今年的春天是特別繽紛的。

河岸邊只有一棵大鳳凰木還是上一個冬天枯枝杈丫模樣,有點孤悽。

這一株高大的鳳凰木,花開時應該已經到夏天七八月了吧。最近幾日它也感覺到春天來了,在彎垂又向上仰起的枝梢頂端冒出了一簇綠色新葉,迎向曙光,仿佛從長長的睡眠中開始慢慢甦醒了。

我們有時會忽略沒有開花的樹,花期還沒有到,看到別的花燦爛奪目,可以不焦慮、不著急,安安靜靜、沉穩內斂,儲蓄自己的生命能量。

要有多麼充足飽滿的自信,才能懂得沉默安靜。安靜等待自己花季的時刻吧。不招搖、不張揚,這棵鳳凰木一定對自己七八月將要來臨的花季充滿信心吧。

文人自古愛菊花,因為不爭春夏,靜靜等待自己的秋天,「一樣開花為底遲?」林黛玉的《問菊》,自賞孤芳,很孤獨,卻有自信,也有點自負。

我很愛鳳凰花,它是島嶼夏日的盛豔之花,在蟬聲嘶鳴的炎熱裡如血點般灑開,美麗而壯烈。

然而現在還不是它的季節。

春天百花爛漫,卻似乎都不及鳳凰花如火焰般的燃燒熠耀。每一種花都有屬於自己的花季,到每一朵花前停留駐足,學習花季更迭的秩序,讚嘆開花的華美喜悅,也學習不開花時孤獨的靜默。

夏天,我會回來,看這一棵大鳳凰木的盛大燦爛。

3、

衰老不只是生理現象,更是精神上故步自封

雲在山腳下一路行走,不疾不徐。一樣的雲,一樣初夏的清晨,一樣峰巒起伏的中央山脈,一樣青綠的稻田,一樣的風——想起李白的句子「浮雲遊子意」,因為沒有急切目的,頭腦裡沒有固定牢不可破的概念,可以一面行走,一面修正自己,那是我一直嚮往的「遊子」真正的意義吧……

法國選出了三十九歲的總統,使我慨嘆很久。我的學生們都已超過這個年齡了,島嶼為什麼讓我覺得這樣衰老?政治的衰老,產業的衰老,文化的衰老,或者,更可怕的「心智的衰老」。

衰老會不會不只是生理現象,更是精神上故步自封,充滿偏見排斥新的事物,過著日復一日重複原地踏步的日子?生活不再像生活,只是走向衰老死亡的預演。

在歐洲流浪過,青年們都背著行囊遊走在大地山野海域,像一片雲,沒有急切目的,沒有固定答案,可以自由地一面走一面修正自己。

長時間在池上看雲,仿佛是一個重要的功課。回到城市,聽到急切聒噪的聲音,常常一個人總是先有了固定答案,再為答案找理由,用來攻擊與自己答案不同的人。我們需要的,或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急切答案吧?

感謝那一片雲,在語言瑣碎聒噪的時候,成為救贖,讓我安靜下來,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知道活著的生命應該如何不斷修正自己。沉默,不疾不徐。

常常想起自己的二十五歲,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流浪,沒有目的,一冊詩,一本筆記本,就那樣走去天涯海角,今宵酒醒何處……

4、

水流心不競

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杜甫《江亭》詩中的兩句:「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常常看水、看雲,知道不和他人競爭的快樂,領悟慢下來像雲一樣悠閒的自在。當然不容易,一生也許只是努力做好一兩句詩的生命功課。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

在不同年齡,可能更希望直接做到「坦腹江亭暖」的愜意舒適,在江邊解開衣服讓陽光曬一曬久違了的肚皮。一首短短的詩可以陪伴一生,不同時刻有不同的感受。

再過五天就立夏了。清晨五點多,走在田陌間,看漸漸醒來的春末夏初的綠,這樣綠,慢慢甦醒的青綠。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也許杜甫也領悟過生命複雜糾結的狀態,焦慮、絕望、傷痛,都要過去,陷溺其中,理不清楚頭緒,只好祝福各自生長、各自了結的生命。懂了生命各自完成的「自私」,看欣欣萬物,也可以這樣胸懷寬闊嗎?

但是走在田埂上,我還是跳出「江東猶苦戰」一句,心裡一驚,知道這樣曬肚皮多麼奢侈,也多麼不安,回首看世界,也還是不忍。

l 本文為《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內文文章

l 歡迎各大媒體轉載

l 轉載請註明來源:蔣勳/文,選自蔣勳《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 End -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日常功課《歲月靜好:蔣勳》自序
    □蔣勳在節氣推移間,聆聽生命的對話連續幾天都在觀看北方冬天的樹。在南方的島嶼長大,很少有機會看到樹葉全落光的寒林景象。北國寒林,落葉後,樹枝的線條卻簡單潔淨,好像生命擺脫了多餘瑣碎,回到本質的單純靜定。 宋朝山水有「寒林」一格,像李成就以畫寒林出名,可惜李成真跡傳世不多,後人理解不深。 大自然的生命和節氣對話,春天多雨水,陽光溫暖,便多發枝葉。
  • 《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在節氣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知名美學大家蔣勳在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人民文學出版社)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書寫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面對社會、面對大自然的省思。二十四節氣不僅蘊藏著自然流變的節奏,也提醒著我們在時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 跟著蔣勳感受二十四節氣
    美學大家蔣勳的最新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近日出版,蔣勳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蔣勳:在冬至,學會觀看生命最根本的悲憫
    今日冬至,刊發蔣勳《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中的一篇文章,在冬至,學會觀看生命最根本的悲憫。快要冬至了,氣溫乍降。走到鴨之谷湖,這裡是鷸鳥保育區,但是天寒地凍,沒有生命蹤跡,湖面一片死亡一般的寂靜。是死亡的寂靜嗎?我想起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也是用濃墨染了天空和水,大雪覆蓋的山巒都留白,一點點灰階皴染,再用極醒目的黑線點出雪地寒林。一點一線,天地凝凍荒寒,那一小點就是努力存活的生命,要在最艱難的季節儲存隱忍,讓生命度過危厄,期待在下一個春天發芽。
  • 新書上架丨跟著蔣勳用色彩和聽覺感受「二十四節氣」
    2020年歲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一個深具藝術敏感度的作家,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蔣勳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在《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他引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美人蕉的鵝黃、苦楝的粉紫、白流蘇的雪白,這是春天百花接力競放的顏色。
  • 蔣勳:我的陋室
    > 蔣勳在池上的家,是個已經荒廢了60年的老宿舍我是蔣勳,2014年的10月中下旬,我到了池上,我覺得自己有一點變成了池上的居民。「她」給我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自然秩序。所謂自然秩序是說,早晨跟黃昏的光是不一樣的,然後我才注意到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什麼叫做立春,什麼是秋分。秋分以後晚上越來越長,白天越來越短。節氣在農民的口中非常自然就用出來,可是我在臺北我好像從沒有感覺到節氣,因為天氣熱了我就開冷氣,天氣冷了我就開暖氣,我們跟自然的秩序越來越遠。
  • 讀吧|傳統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永遠醒著的時鐘
    這種經驗和感受,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諸多感悟。 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一年之始是立春,要學習「歡欣與溫暖」蔣勳說:溫潤、柔軟、包容,好像不只是一種色彩,是漫長歲月積累的世世代代信仰的厚重溫暖。
  • 蔣勳視頻:我家裡的花
    發病之前還去走了太魯閣錐麓大斷崖,在近一千公尺壁立的懸崖峭壁上行走,覺得有點暈眩,然而大山聳峙,立霧溪一路從峽谷間奔竄而來,被擠壓的大陸板塊,在島嶼東部嘯傲而起,像被激怒奮起嘶吼的生命。從年輕時開始,就被這片山水震撼,愛上這片高山深谷,算一算,匆匆四、五十年就過去了。臺北故宮有許多我喜歡的畫,範寬的山如此中正不阿、挺拔大器。
  • 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永遠醒著的時鐘
    蔣勳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身體力行的經驗和感受,帶來的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的諸多感悟。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妙語如珠,蔣勳讓你感受文字的極致
    也許我們從來沒有真正領悟,對生命最大的不忍,除了眉宇之間的悲憫,還要堅持嘴邊永遠不應該消失的微笑吧?從人的瑣碎言語走出,可以聽得見地籟,可以從自身魂魄深處呼應到萬物一起和聲的天籟。蔣勳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這一次,蔣勳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沒有人能掙脫孤獨,蔣勳的《孤獨六講》,與我們傾心交流孤獨之美
    十月是個好季節,尤其是溼熱了半年的南方,清晨,風像軟軟的綢緞,涼絲絲,滑滑的,撫摸著肌膚,空氣透著淡淡花草的清香,周未,坐在天台上靜靜地讀這本幾次都未讀完的蔣勳老師的《孤獨六講》一書,那感覺無比溫暖而幸福!
  • 蔣勳講中國文學之美
    ●求智之人學會如何像蔣勳一樣品鑑、欣賞文學之美,成就豐盈的自己,獲「漁」而非僅止於「魚」。●求教之人教自己,教孩子。如何超脫庸碌生活,跨越時空靈魂對話,做自己美的導師。你將獲得√ 深入淺出讀懂經典,掌握海量文學知識√ 跨越時空共鳴情感,與大師靈魂對話√ 別具一格的賞析視角,學會品鑑欣賞√ 蔣勳質感聲音陪伴,愛上聆聽,消解孤獨然而,一切的一切,重要的是你將獲得免費
  • 蔣勳 | 禿頭和尚的「海上方」有它的象徵意義
    幸福應該是這樣的蔣勛 | 男人的動物性本能蔣勳《細說紅樓夢》01-05回我公眾號創建於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運轉。禿頭和尚的藥方裡暗示了整個東方哲學相信生命其實是一種總平衡和大循環。身體在打坐的時候是一個小宇宙,而這個小宇宙可以通到外面的大宇宙。這是東方哲學 , 西方人很少這樣講。東方的醫學理論認為,人的某個部位生病要考慮另外的部位來綜合治療,因為人體要保持平衡。宇宙間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元素是循環的,每一個東西都可以生長另一個東西,比如水可以生木。
  • 蔣勳:與世界的關係運行在每一天
    藉助日曆這樣明晰的形式,蔣勳溫柔又謙卑地分享他與世界每一天的相遇。其次,它兼具手帳和筆記本的功能。日曆左側是蔣勳拍攝的圖片和隨想文字,右邊是體貼的留白,便於讀者記錄和寫下提示文字,同時也是蔣勳溫暖的對話邀約:我的美學功課,也可以是你的美學留步。讀者可以隨時在右側寫下自己忽至的思緒或者開始一個心動的計劃。
  • 蔣勳:歲月靜好,在24節氣中做日常的功課
    沿著立霧溪,兩側峽谷是最震撼我的風景。一次一次走過,從少年到中年到進入老年,覺得也可以從奔騰激情嘯傲,一段一段懂了潺潺湲湲,像如歌行板,像溪流過了險峻陡峭高峰,可以慢慢在淺灘巨石間迴旋搖蕩,不疾不徐。02 四季流轉,周而復始從立春到雨水,從驚蟄到春分,從清明到穀雨,從立夏到小滿……每兩個星期左右,一次節氣推移,應和著星辰流轉,應和著風起雲湧,應和著潮來潮去,應和著花開花落、日升月沉……
  • 蔣勳: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
    高大明亮的窗戶早晚日光都好,我有福氣在這樣的空間作畫好幾年,好像忘了外面歲月紛紜。每天在田野間跑,對晨昏、四季的變化特別敏感,就用手機隨手記錄下看到的影像。不覺得是攝影,只是隨手留下感覺到的東西,有時是一朵花,有時是清晨湖上的霧,有時是天空一片雲立夏,清晨五點多,走在田陌間,看漸漸醒來的春末夏初的綠,這樣綠,慢慢甦醒的青綠。
  • 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
    一詩一文每一天的原創詩歌和夢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過「父親將我丟在閃電雷鳴的雨中,像一頭溫柔的獵豹,不慌不慢。既不碰疼每一個回家的人,也不嚇退每一個來往的車輛。他微笑著回過頭,一邊喚我注意積水的馬路一邊喊我快跑。」
  • 齊邦媛、白先勇、席慕蓉、蔣勳,他們如何體現中國文字之美?
    群學書院 群學書院題圖作者:蔣勳中國文學不僅包含文人壯志、先賢哲學,文人言情敘事的華美詞藻,更顯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學。而寶島臺灣的文學,除了師承傳統中國文化美學,又有更多元的清新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