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也逐步實現了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伴隨著高校連續幾年的擴招,高等教育質量問題也逐漸的凸顯出來,引起了國家乃至社會各界的關注。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到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的發展」,這對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外延式發展偏重於數量和規模的增長,內涵式發展則是在強調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堅定不移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就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四大基本職能。
首先,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實現培養人才模式的轉變,提高創新人才的水平。人才培養是高校最主要的職能,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是高校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從「錢學森之問」到「李約瑟之謎」,說明我國人才培養的模式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符合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的學科的時代要求。此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導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立創新人才成長的動力機制。與此同時,還需要轉變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方式,要充分體現注重內涵的導向。
其次,以科學研究為助推力,培養兼具科研和教學雙重能力的教學學術型教師。北大校長林建華曾說:「學術研究的水準決定了大學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術聲譽,也決定了支撐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然而,高校的科學研究的發展關鍵在教師。高水平、高質量、高水準的師資隊伍是高校科學研究的保障,這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現在,一些高校仍依舊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直接影響到高校基本職能的全面發揮與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升。高校教師的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高校教師需要打破「重科研,輕教學」的思維模式,做到教學與科研並重。高校教師通過教學方式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技能和方法上升為理性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學生,學生才能結合實踐學到真正的有價值東西。同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合作,會產生新的想法,對自己的科研或許會有新的突破。教學研究真正的落到科研實踐中去,使兩者相結合,才能更有效的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一流的教學能力與一流的科研能力相結合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去支撐我國「雙一流」的建設事業。
再次,以社會服務發展為使命,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自20世紀初,社會服務職能在美國確立後。至此,世界公認大學主要具有教學、科研、服務三大職能。大學也逐漸的從「象牙塔」走向社會,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和知識的優勢,在社會發展中積極的發揮作用。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強高校與社會的聯繫,充分發揮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通過了解社會對高校的需求,為高校制定人才培養的目標,設置課程,指引科研方向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同時,高校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能夠得到社會的資金支持和名譽聲望,這不僅能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也能提高學校的社會聲望和地位,對學校的長遠發展也是非常有力的。
最後,以文化傳承創新為引領,為高校的建設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任何一所大學都與一個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它是文化保存、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這也是大學必須承擔的新功能。高校應該在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的基礎上,合理的吸收和借鑑外來的優秀文化,依託高校的人才資源和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在保持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保存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揚,促進文化的大繁榮和大發展,增加我國的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樣,文化的創新和傳承也會為高校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守住大學的精神,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為我國「雙一流」的建設提供精神保障。
總之,「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而且是民生之首。」高等教育事關國計民生,這就需要各級各類高校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高校的四大基本職能,堅持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提升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從而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夢!
作者簡介: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在讀研究生,楊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