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改變命運,這是一句經常用來鼓勵學子讀書的名言。但是,這句話放在以前可能還有用,放在現在可能這句話已經不起作用了。
我們來想一個問題,想改變命運對於普通人來說,一定是通過讀書最有效了。
但是,各位有沒有想過,讀書改變的命運也是要通過實現高收入才能改變。只是很多人不知道,並不是讀書多就能實現高收入。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大學生已經滿大街都是了。北大生賣豬肉,清北碩博當村官,小學教師也需要博士學歷……很多人就關注這樣的一個問題:過度教育。
過度教育在我國普遍存在,其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使高等教育的回報率正在降低。
不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和不同行業,情景大不相同。浙江大學三位作者在2020年11月發表的論文中用數據討論了這一問題。
一「過度教育」的調查樣本來源
調查研究樣本來源是調查數據得出結論的關鍵。因此,「過度教育」的調查樣本直接影響結論的可靠程度。
浙江大學的三位學生使用的樣本是2017年智聯招聘網站上約2萬份簡歷和同期16000個招聘崗位作為樣本,分析供應方和需求方的教育匹配情況。
二、「過度教育」的樣本的可信度分析
智聯招聘網絡上的求職者多數是以受過大學及以上教育的人群為主,比較真實的樣本資料庫,可以作為研究真實性數據。
三、「過度教育」調查研究的幾個主要發現
1、過度教育在我國普遍存在,同時帶來的後果就是「薪酬懲罰」。「薪酬懲罰」簡單點解釋就是大學畢業後找工作,薪水沒有達到大學生預期的標準。
比如我畢業於一個二本的師範院校,後來通過公招成為一個鄉鎮的小學教師,月薪才2800元,遠遠沒有一個民工的工資高,我就會覺得我也算是「過度教育」,預期的薪水受到了懲罰。
根據他們的研究數據得出結論,過度教育導致的薪酬比將該求職者安排在一個教育要求與其自身水平相符上的崗位上的薪酬低了5.1%。
2、985、211、雙一流重點高校畢業生或者生活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學生過度教育的可能性很小,而且過度教育帶來的薪酬懲罰也較低。
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一線城市的高房租、高生活成本會迫使部分年輕畢業生回鄉或者到二三線城市就業,導致二三線城市的過高學歷成為過度教育的現象更為普遍,薪酬懲罰力度更大。
舉個例子,深圳中小學招聘的清北重點大學博士生當中小學教師,年薪30萬以上,雖然在學歷和工作和匹配上認為是「過度教育」。
畢竟,清北博士生不去搞研究而去當小學教師是不是大材小用或者殺雞用牛刀?但是,深圳年薪30萬的小學教師,其實薪酬懲罰不算高。如果他們到二三線城市當小學教師,可能薪酬懲罰就會變高很多。
3、過度教育的發生率和過度教育對薪酬的影響隨專業和學校而異。
研究數據顯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專業的畢業生,或重點大學的法學、經濟學和管理學,過度教育的可能性要小很多,而且即使在過度教育的情況下,也能享受到明顯的薪酬溢價。
也就是說,即使相同學校的不同專業,過度教育的可能性也會不同。這就說明在高考成績出來報志願時遠對專業很重要。
此外,211、985等重點工程大學的過度教育沒有那麼明顯,其專業之間的效果差異並沒有其他大學之間的差異那麼大。
所以,如果有能力考上985重點工程大學的畢業生出現過度教育的現象越小,薪酬懲罰的可能性也越小,值得投資。
四、IT行業和金融行業情況比較特殊。
1、IT行業
在IT行業,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會帶來更高的薪酬,而行業錯配會帶來薪酬懲罰;過度教育的求職者,最後也會獲得相應水平的薪酬,意思是,過度教育不會給IT求職者帶來薪酬懲罰或者溢價。
2、金融行業
在金融行業,專業相關的學歷不會帶來更高的收入,但過度教育會帶來薪酬溢價。
金融行業專業不對口不是問題,專業不是金融業所需的,相反,學歷高低才是這個行業看重的。
「過度教育」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
對985、211重點大學畢業生來說過度教育可能是好事。畢竟,任何時候工作時的薪水都不可能會太低,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的可能性也比較大。相反,名氣較小的大學畢業生,則收入較低,工作也比較難找。
2、為什麼中國會出現過度教育的情況?
∑信號理論,即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可能會過度投資於教育,對外傳達自己能力更強的信號,儘管教育本身並不一定帶來更高的生產力。
∑工作競爭理論,即在經濟衰退時,由於缺乏工作崗位,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會在就業市場上擠出低學歷的人,當然還要考慮中國高等教育的錄取率等因素。
通過「過度研究」的結論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浙江大學的三名作者認為,對考生個人來說,填高考報志願時應該儘量選擇「熱門」專業。
如果要攻讀更高學位的學生來說,建議選擇排名更高的大學而不是更熱門的專業。
對於畢業生來說,要想最大程度把教育的投入「變現」,儘量選擇在一線城市工作。
各位網友,你們認為你們對孩子和教育存在過度投資的情況嗎?對這份研究結論,你們有什麼觀點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