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是一篇關於「遼釋迦木塔,佛學,地緣」的思想性文章,由梁思成(作者)創作而成。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在微信朋友圈擴散,讓更多的人看到。 編者按:在中國文物研究所張廷皓所長.孟憲民書記的支持下.珍藏於中國文物研究所中的梁思成先生的論文才得以刊出。據查該文在2
「梁思成:山西應縣佛宮寺遼釋迦木塔」是一篇關於「遼釋迦木塔,佛學,地緣」的思想性文章,由梁思成(作者)創作而成。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在微信朋友圈擴散,讓更多的人看到。
編者按:在中國文物研究所張廷皓所長.孟憲民書記的支持下.珍藏於中國文物研究所中的梁思成先生的論文才得以刊出。據查該文在2001年出版的《梁思成全集》(九卷本)及《中國營造學社》(七卷本)均未刊出。因此本次發表系對外首次公開發表。
文中所有□□及,均為原稿照錄。
應州木塔的名聲,在北方幾乎無人不曉。塔寺名佛宮,在應縣城內西半偏北。塔八角五層,距縣城三四十裡已遙遙見之。塔全部木造。為海內唯一孤例。立在重層階基上;第一層重簷,以上各層皆下為平坐上出簷。第一層塔心供釋迦坐像,內廊有扶梯可登。直登頂層.扶欄俯瞰,全城在望,城北一片平原,桑乾逶迤:城南為翠微,雁門諸山,長城及雁門關所在,氣象至為雄偉。塔前左右為配殿,鐘鼓樓,山門。塔後高臺上,立大雄寶殿,左右雜殿及配殿.並左右鐘鼓亭,成為一部獨立的局面。
史略
關於佛宮寺之創建,幹隆□□□名寶宮寺之創建晉天福間(公元九三六至九四三)。但□□□福元年應□□□寶宮寺之創建,當屬於遼人功□□□所謂建於後晉天福間之說,即使年代可靠於年號之用,殊欠正確。明通政使田蕙萬曆七年,重修木塔記碑,則稱僅得石一,片上書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數字而已。(按清寧二年為公元一O五六;所募建的是寺還是塔。卻未提到。此後許多關於寺和塔的年代,凡稱清寧二年者,無疑都是根據這一塊殘石的。
雍正四年應州志寺觀志說:佛宮寺初名寶宮寺,在州治西。遼清寧二年(公元一O五六)田和尚奉敕募建。金明昌四年(公元一一九三)增修益完。塔曰釋迦,(按山西通志稱有木塔.道宗賜額曰·釋迦·)高三百六十尺,圍之半;六層八角,玲瓏宏敞宇內浮圖,足稱第一。
元延佑二年,避御諱敕改,「寶宮」為「佛宮」。(按元仁宗名愛有黎拔力八達,蒙語稱寶,曰『額爾德尼』避諱說待考)。
順帝時,地大震七日,塔屹然不動。明永樂帝駐驛塔上,親書『峻極神工』四字懸之。正德三年,武宗遊幸至州,登塔宴賞,御題『天下奇觀』出帑金命太監周善修補。萬曆七年,寺僧明慈(按田蕙碑作明貲見附錄一)募貲重修。年久傾圮,國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章弘重修堊藻繪,金碧輝煌。雖塔院上下無不備美,而塔後大雄殿九間,有志未逮,終屬美中不足。至雍正四年,知州蕭綱捐俸首倡,士民樂助,殿宇崢嶸,門樓高聳,前後相配允稱巨觀。
除右錄志載外,現在塔第二層南面簷下懸木牌『釋迦塔』三大字兩側各有小字三行。
右三行曰;(□□甲辰年七月十五曰重建。)木匠李慶、許錄施工。
大明正統元年歲次丙辰七月□□□□□成化七年歲次辛卯七月吉日功德主閏。
左三行曰:大遼清寧二年敕建寶塔,大金明昌六年□□□
昭信校尉西京路鹽使判官王口獄書。
惟大元?延佑七年歲次庚申四月辛巳朔一日庚戍特奉,敕建造官榮最大夫平章政事阿里伯重建。牌上共有七個年號,除去第一行甲辰年不明外,由文義上看,這牌當是金明昌重修後所制。其後元延佑重修時,阿里伯就在原牌上加題『重建』的字。明正統元年(公元一四三六)及成化七年(公元一四七一)的題字,大概也是重修後所加。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一五一七)七月十五曰重妝佛像,在二層南面東服乳袱下有牌題名,但木塔本身上並無關係。
清康熙六十一年知州章弘重修木塔,在南月臺之南面勒石為記.在塔內同年號的匾共計二十一塊,大概都是重修後所懸掛。
雍正四年所修,以塔後大雄寶殿為主。乾隆三十一年,曾有一次重修,工程大概不很大。載在應州續志卷四。
道光二十四年,知州文潤重修,題名見三層南簷西側。
同治五年大規模重妝佛像,塔前重修佛宮寺碑記說:」……自遼清寧二年至……同治二年,塔上之簷臺。已就殘傷;寺內之牆垣,已多頹敗。……
甲子歲鄉耆孫廷弼等,慨然有重修之志。……由是補塑神像彩畫塔。……而寺塔後九(七?)間殿,新立看牆,又添門樓。大清同治五年,歲次丙寅,嘉平月,上溯吉日。當時施彩畫人的題名版,尚懸各層乳袱下,圖版。……上下共計十二方。
光緒十三年,因『二簷佛像坐下暗簷中櫞損壞,曾重修。二十年,張某『重貼金神,彩裝佛像一殿』均在二層內題名。
民國十五年,國民軍自南口退五原,取道晉北,大同應縣雁門一帶,淪為戰場。佛宮寺塔便做了一個方便的炮靶,幸而炮火不太猛烈,(或不太準確)未危及全塔之存在。這次戰事,『塔之上下,被炮轟二百餘彈,柱梁欄杆,牆壁簷臺無不受其毀壞』並『炸毀塔頂之雲羅寶蓋等等』。民國十七年,田某等『募款興工……簷臺柱粱煥然一新』。翌年張某等六百餘人,又『募集布施,鳩工大作,缺者添之,破者補之;佛像金身煥然一新』。第二層西北面內額上橫匾及第五層南面闌額背面橫匾所紀錄的便是這兩次的重修。
民國二十年木塔遭受了最大的厄運,邑紳門將各層灰牆及其內斜戧拆除,全數換安格子們,不惟各壁內原有的壁畫全成塵土,而且直接影響到塔身之堅固上,若不及早恢復。則將不堪設想了。
外觀
由懷仁縣或山陰縣向應縣行,在桑乾河平原上,距應三四個裡。即可遙見木塔。我們所得塔第一個印象,是在一個九月中旬的下午;先在二十餘裡外,隱約見塔屹立。到夕陽西斜時,距城約十二三裡。塔身反映成金黃色,襯著深紫的遠山,燦爛閃爍著。暮色蒼茫時;距城五六裡,已不見遠山,而木塔偉大的輪廓由四面平凡的低矮中突兀聳立;塔頂放出微光一點。我們到城下時,塔影便消失在迎面城牆黑影的背後。翌晨,在光耀的晨光裡,天是藍得一片雲都沒有,由庭院中可以望見屹立的塔身上段。塔身的木構架,油飾全脫落,顯出純潤的古檀香色;構架間的灰牆反映著帶紅色的晨曦;而塔頂上的鐵剎,更不住的閃爍,莊嚴美麗,無與比倫。
木塔所呈現的印象是他塔所無;在莊嚴穩重裡帶玲瓏豪放。全塔所呈第一個印象是莊嚴,是穩重,因為是木材構架,為求橫直榫接的堅固計。在平面上須要相當的舒展;因為上下各層是各自成為完整的構架而相疊的,故各層是低扁的,而層數共只五層。因為每個接榫處皆有活動的餘地,使塔對於地震和風壓皆有『逆來順受』的可能,但同時因而不宜做得太高,故構成了這莊嚴穩重的輪廓。但同時又因為塔是木構,簷櫞柱額鬥拱及其它所有的部分,都呈露豪放的姿勢,尤其是深遠的簷,各構材間玲瓏的孔隙,輕盈的格子間等,最為磚石塔所沒有。
塔平面八角形,海面三間;高五層,但外觀出簷共六重,因為第一層周匝副階成為重簷的局面,以上各層皆有平坐及簷。第五層簷八角攢尖頂,上立鐵剎。各簷覆布瓦。各簷均用鬥拱,但大小輕重不同。副階用五鋪作偷心雙抄卷頭造。第一第二兩層簷用雙抄雙下昂,第一及第三跳偷心重拱造。第三第四第五層不施下昂,均用卷頭,其鋪作數為六五四。二三四層平座,均六鋪作計心重拱造,第五層減一跳。各鬥拱因地位之不同,各異其形制;當在下文詳細分析。
塔身木構部分,油飾彩畫完全脫落。呈深赭色,至為純潤。牆壁部分則二層以上,堊上舊題字跡,本尚清晰可見。但二十五年牆壁拆換格子門後,全塔已大改原形了。塔下階基用略經斫鑿的石塊砌成,頗饒雅致。
全寺總平面
佛宮寺位於應縣城內北部,略偏西;東距縣政府約裡許。口寺前牌坊立在西門內大街上。牌坊之北路長約一裡,乃達山門。出門五間.前立鐵獅一對;左右闢掖門;門內東西為鐘樓鼓樓。鐘鼓樓之北,為東西配殿各三間。山門內空院之北,巍然高聳者為釋迦塔—全寺的中心—立在高闊的重層石階基上。西配殿之北,與之並列而東面者,尚有平頂土房五間,為寺僧棲居之所。塔之北,復有高臺聳起。與塔基間用券橋相聯。臺上正殿七間,為大雄寶殿,殿前東西為配殿。其前雖南為門,門內立木坊,左右為鍾亭及鼓亭。
全寺之配置,以塔為中心,其它一切殿堂,全處於陪襯地位,然皆隘小,不稱塔形。單由其大小之不相襯上,即可知當初全寺之規模,絕不如今曰之狹隘;不惟所佔面計較現有的寬廣,而且各座殿堂,必頗雄大。塔院四周,繞以迴廊,亦大有可能。塔後的大殿,當較今殿更大。可惜歸跡不存,文獻無考。寶宮寺創建時的規模形制恐要成為一個永久的迷。
木塔平面
塔平面作八角形,立在重層階基之上。階基上層隨塔形。下層正方。東南西三面.在八角形上層階基之外,又向外砌出近於方形的月臺,由月臺兩側,有踏道下達下層階基。在北面則月臺踏道均缺。下層方階基,在四面皆有長方部分向外加出。東西南三面用以承託月臺,北面則平而空。在南部此臺之左右,有踏道引達下層,北面踏道雖無,但土坡斜下,頗似原有踏道者;東西兩面則均無踏道。
階基全部石砌;石均不規則形,略經石斫鑿,未經琢磨,全部氣概頗為雄壯。踏道石較方整。南面上層月臺南壁嵌石二片,稱『雲母石』,下層南壁正中則嵌八角形石一片,上隱出八卦文。
上層階基既隨塔身作八角形,其大小乃隨副階出簷寬度而定,較簷出略遜。以免簷頭雨水滴落階基邊上。因石塊不甚方正。故基之八面尺寸亦略異。平均海面長約一四·五六公尺。南面月臺闊九·三七公尺深六·六七公尺;東西兩面則較小,平均約為五·二五×七七公尺半,尺寸各部不同,施工亦欠準確。
至於下層階基。雖大致作正方形,但極不規則。北面長四一九三公尺,而南面僅三九·五五公尺,相差竟達二·三八公尺;東面長四一·O六公尺。而西面則四○·一五公尺;且海面階基邊沿,並不成一直線,其不規則殊甚,但人立階上,並不覺其如此。
八角形的塔身,在平面上乃由內外兩周柱重套構成。第一層外周柱之外,尚有廊柱一匝,成為副階。內兩周柱間砌以雄厚的磚牆,使塔內成為八角形的小室——塔心——其外為內廊亦繞以八角形牆,牆外便是副階廊。內廊及副階廊柱海面均分三間。
內外兩重磚牆皆只在南北兩面正中闢門。外牆南門更砌牆至廊簷柱,成為Vestbule狀。門內之左,在內外兩層磚牆之間——即內廊內之西南面——置扶梯,向西北方斜上。塔心之內則供龐大的釋迦像,跌坐在八角形的須彌座上。
沿扶梯上,先達第一層上簷內暗層地位的憩腳臺landina。臺支於兩層之間。長約等於一間除承託上一層扶梯的下端外,僅可容一二人轉身。在這層高度上,可以得見第一層上簷的柱頭由牆肩上露出,表示著下層雄厚的磚牆,不過是隔離牆Partition walI並不擔負上面多層的荷載牆內另有柱子簷當著重負。由這層往上的扶梯,位置在正西面,可達到第二層平坐。
第二層平坐的平面由平坐內外柱的地位定出。內柱與下層內柱同在一中線上。外柱則較下層向內收入約三十公分。故上下兩層塔心尺寸大致相同,而內廊一周則上層較狹於下層。平座之內並不全部安裝樓版。惟在上下兩道扶梯相聯處。鋪版兩間半。其大小亦僅容數人而已。由下面上來的梯口,在此層正西面之北端,而由此層上達第二層的梯口,則在西北面之東南端。平坐樓板,全由下層鬥拱上的梁袱承託。在不安樓板的部位,外槽的一部卻有藻井。
第二層塔心之內,置方形佛壇廣約如一間,上供釋迦趺坐像。挾侍菩薩四尊,二立二趺坐。塔心各柱間施義子(柵欄)內廊一周每面三間。東南西北四面當心間均闢門,稍間及各斜面各間柱間均扎樹枝抹灰牆。內廊之外為平坐,可繞行一周。梯口往下者在西北面之東北端往上者在東北面之西北端。
第三第四兩層並其平坐平面大致與第二層相同。塔心大小相若,佛像也全在方壇之上。主要不同之點乃在內廊寬度向上遞減。此外則扶梯的位置各層不同。佛像則第三層趺坐像四尊,各面四方坐;第四層則佛向南,菩薩羅漢挾侍。
第五層平坐內外柱皆較下層者向內移植,內柱移少而外柱移多。柱向左右兩鄰面以正向外投出各一柱向兩鄰面相交之斜角線上出一柱。故內槽一角柱,在外槽則稱以三柱。至於第一層副階,則在外槽以外每角更加三柱而成。第二層以上無副階,而代以周圍平空。線尚加一角柱。將海面分作三間。故塔心一角柱,在內廊周圍則稱以三柱。至於第一層副階,則與內廊柱取中,海面也分作三間。第二層以上沒有副階,而代以周圍平坐。
由平面上可以看出內槽尺寸在下四層中大致相同柱只側腳,而位置不移動,故塔心東西之廣,在第一層柱頭為十三公尺,至第四層為一二·二六公尺,減少甚微。至第五層乃將內柱向內移二七公分。外柱則內移四七公分。頂層內柱的移入,大概是為避免使內廊過於狹窄。各層平面配置既略同,故將尺寸表列,以免贅述。
層位□塔心廣□內廊寬□內柱內移□外柱內移□向上梯位置:
由上表所列數目可以約略看出(一)外柱連側腳及移入總計,在約略四二·五○公尺的高度中。海面收入約二公尺整,成為將近百分之五的收分。內柱由第一至第四層,在三五公尺,經鑿琢的粗石卵墁鋪。上下兩層階基每角上的角石均雕角獸,至為生動。
明清以後。角獸之用便極少見。南面上層月臺南壁嵌石兩片,為清康熙六□□□年重修記。下層南壁正中嵌八角形石一片,隱出雙魚太極及八卦文。
構架概略
佛宮寺木塔的構架與我們以往所見許多的構架有許多異同之點,值得特別注意。我們所調查過的遼宋金元木建築大多單層,重層者寥寥可數,惟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大同善化寺普賢閣、正定龍興寺轉輪藏與慈氏閣而已。至於多層木建築,這塔是現有唯一的孤例。
木塔與獨樂寺觀音閣雖然平面,一是八角,一是長方,但皆由內外兩周柱構成。各層本身自成其完備的構架。堆疊在下一層這上。略如歐洲建築所謂Super posedorder。各層的柱,每周圈在柱頭上皆以闌額或內額並普拍枋相聯。各柱頭上施鬥拱,內外鬥拱之間以乳袱或枋相聯絡,而使各層各自成為完整之構架。由斷面上一望而此點瞭然。
最下第一層柱身特高,外加副階廊簷柱一周,成為重簷的局勢。第二、三、四、三層皆各由平坐及主層合成。各層的內柱皆義立在下一層鬥拱之上,上下中線連貫,而微有側腳。外柱則每層平坐柱較下一層外柱向內退入約三十餘公分,騎在草袱之上。其主層外柱則義立在這平坐鬥拱柱頭鋪作之上。平坐內柱上不施鬥拱,而將未施斤斧之材契相疊,緊放在內額及普拍枋之上。其高與外柱上鬥拱同,將普拍枋以上,地板以下的地位,完全填滿,如同木壁一樣,材契之間,亦不以散鬥間隔。這些構材與許多長似華拱的構材相交,以代鬥拱。長似華拱構材之中,有兩材特別延長.與外柱上鬥拱相聯絡。第五層平坐內外柱均較下層移入。大概是為避免內廊過於狹窄。在論平面時已申述過。
這些內外柱間取得聯絡的枋袱視各層地位之不同而異其數目及排列方法。最下一層起副階與外柱之間用明袱及繳背各一道,自副階鬥拱第二跳上引出以達第一層外柱。第一至第四層主層內外柱鬥拱之間,均用明袱一道,單材素枋一道,草袱一道,互相『枝樘固濟』。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層,明袱外端施於外簷鬥拱第二跳之上,而內端則在內簷鬥拱第一跳之上;故內柱淨高較外柱淨高實高一足材之高;而內鬥拱之地位亦隨之舉高。至第四層,則內外兩端皆施於鬥拱第一跳上。第五層亦在第一跳上,但只有明袱草袱,而素枋卻省去了。下四層明袱與素枋的功用專在取內外柱及鬥拱間的聯絡,其上草袱則專以承託上一層平坐的義柱者;尤其因為外柱每層向內退入,非有堅強的草袱。不足以勝任。
至於各層平坐內柱與外柱之間,均用單材素枋兩道相聯絡。外鬥拱惟外面卷殺作拱頭,後尾則不捲殺;內鬥拱亦如之,但用長似華拱的木材交疊以代鬥拱。第二第三層平坐,皆將第二第四兩跳後尾引長達內柱一周上,以資固濟,第四層平坐則將第三第四兩跳後尾引長;至於第五層所引則為第二第三兩跳。上述各層引長華拱後尾之居上者,即為承託各層地板的鋪板方。
塔心八角形之內在每層平坐內額上重疊的枋子之上,南北向安置承重梁兩道以承託樓版及其上佛像。這兩道承重梁並不直接放在內柱中心上線,而略在柱之旁,與相交的內額成正角,為的是避免柱額上各方面構材相交者過於密集,而致互相損毀,其卯榫的強度。(因此之故,內廊上的袱枋,除去外端在外角柱上者由內外兩角柱直接承託外。凡外端在平柱上者。其內端均由鬥拱及柱頭枋承託然後將其荷載轉移到柱頭上去。其交接的方法,在下文鬥拱分析中當另述。)塔心兩承重梁之兩端除與重疊的枋子相交外,更有抹角粱一道在其下。分擔荷載;抹角粱的兩端則與替代補間鋪作的短材在額枋上正中相交。此外在柱頭及每間中線的地位,更伸出一材,一端直達承重梁上以作承託樓版的楞木。各層樓版的構架大致相同,無須逐層贅述了。
除去上述,柱子袱枋闌額而外,在二、三、四、五,四層平坐的內廊之內,尚有輔材斜戧。以匡構架之不足。在每層平坐裡面下一層主層的草袱上,近袱的兩端離平坐柱中約五十至六十餘公分的分位。安枋各一,大如足材與鬥拱上素枋或羅漢枋相似。由這枋之中心,向上立戧柱三根,一直兩斜,分別頂在上面樓板下三根鋪板枋之下,而成略如Truss之形勢。在各層內柱頭至外柱腳間。或內柱腳至外柱頭之間,亦皆加安斜戧。所以各層主層之內雖全用正角的結構,在每層平坐之內卻用有多數的三角形構架單位。這部分多加的斜戧,是否為原構之一部。尚屬疑問;即使不是原有。其安裝亦必甚早。其於全塔的堅固上有極大的關係,若不是因它的支撐,這塔在今日也許不能如此的完整。為避免混亂故斷面圖中將斜戧省去以醒眉目。薊縣獨樂寺觀音閻平坐之內,亦施用這種斜戧。
在各層柱的旁邊多有輔柱並立項在枋袱或華拱之下,如清代所謂搛柱。這種輔柱固可輔主柱之不足但其更要的功用仍在挽救那些不勝重載的華拱。
材契
清式建築以鬥□□定一切比例。宋式則『以材為祖』在李明仲營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中,開章第一句便說明。由許多與木塔約略同時的遼代建築中,已證明遼代大木,亦以材為標準單位.見思成所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寶坻廣濟寺三大士殿及敦楨、思成合著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諸文中。
木塔用材最大者一七×七二六公分,小者一六×七二四公分,而以一六×七二五公分者為最多,其廣(即高)與厚之比,為十五與一○·四;較清式十五與十之比略肥.茲與著者等所曾實測遼金遺物比較如下:
由上表數字中,可知木塔材契金時代其它遺物的尺寸權衡均約略相同。以尺寸論。在大同善化寺三聖殿與薊縣獨樂寺山門之間,可算屬於較大的尺寸。以比例論與柱高的則在獨樂寺山門觀音閣及華嚴寺海會殿之間。以我們近數年來所知,則此塔材契。與這時代正相符,將我們所知者更加一個充實的證物。(廣與厚)其材之比例,約略為三與二,近於營造法所規定。而契之高,為材高之十五分之七·二,較大於法式所定,而與其它同時之慣例相同。
鬥拱
鬥拱在這木塔上於構及裝飾兩方面,皆佔了極重要的位置。重重疊疊在各層不同的地位上,各將上面廣布的荷載,歸納於下面柱頭之上。因地位及功用之不同,全塔計有鬥拱三十五種,『各司其事』蔚為大觀。
木塔鬥拱各件的尺寸和比例都極標準化;除材契的大小已在上節敘述外,在將各朵鋪作的組成分拆以前,先將分件長短制為尺寸圖並表列如下:
除去瓜子拱及令拱外,各拱長度均較大的營造法式的規定。駝峰的長度為——六或——七公分,承託蜀柱者較高,直接安鬥者較扁。櫨鬥有兩種大小:在柱頭上者方約合三十二分半,略同法式所規定,補間者約合二十六分強,小於柱頭鋪作,是與法式不同處。
耍頭的樣式可分三大類,直截,斜截(批竹昂式)翼形。翼形有簡繁兩種,簡者翼下入一瓣,繁者入三瓣。各層乳袱尾,均斫作入一瓣翼形。
副階鬥拱
(甲)副階柱頭鋪作櫨鬥放在普拍枋上。自櫨鬥口向外伸出華拱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施令拱與批竹形斜殺耍頭相交。令拱上安三散鬥,以承替木;其上為狹而高的撩簷枋。替木在當心間一面與補間鋪作上替木連續不分;在稍間一面則卷殺如通常替木頭。
與華拱相交者,在櫨鬥口內安泥道拱,其上施柱頭枋三層,承檬枋一層。下層柱頭枋上隱出慢拱.中層隱出令拱,上層又隱出慢拱。上層柱頭枋上又安三散鬥,但三鬥間的距離甚近,似按令拱長短排列,鬥上安替木,其上安承檬方。
柱頭鋪作裡轉出華拱兩跳偷心造。第 二跳承託乳袱之下。跳頭施令拱與乳袱相交令拱上施羅漢方。乳袱外端出頭即為耍頭與外跳令拱相交。乳袱上另施繳背上施義手,義手上端插入寺牆內。
(乙)副階轉角鋪作木塔的轉角鋪作,在結構原則上,雖然也如他處所見,由正側兩面的拱枋與角?相交而成,但其相交的角度,正側兩面成一百三十五度,而角拱中線則將這角度平分作六十七度半,所以列拱出跳處,頗與正角的角拱不同。
角柱上的櫨鬥,平面作正方形。但鬥身綻橫中線,不隨正側兩面而隨角拱成正角,正側兩面泥道拱各出跳為鄰面華拱,與角拱相交於櫨鬥口內;正側兩面下層柱頭枋則各伸出為鄰面第二跳華拱。第二層柱頭枋則各伸出為鄰面耍頭。華拱及角拱第一跳偷心;第二跳上之令拱則為鴛鴦交手拱由華拱及角拱共同承託,在角拱上且與鄰面令拱及第三層角拱相交。至於裡轉,則惟出角拱沒尾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施正側兩面令拱與乳袱相交令拱在本間內之一端為拱頭上施散鬥以承羅漢方,但與乳袱相交後而伸至鄰面則卷殺作翼形。這許多伸出至鄰面的拱頭,凡在柱頭□線上者,伸出之一端。俱隨鄰面斫作頭施單拱承託羅漢枋:第四跳跳頭交互鬥上施替木,承託著撩簷枋。因為華拱第一跳出跳的地位較柱頭鋪作上的高出一跳,所以第二第四跳頭皆須減去一拱,以便承託全面相連的羅漢枋及撩簷枋。
後尾華拱兩跳第二跳跳頭施令拱.以承裡跳羅漢枋。至於下昂則與柱頭枋相交後;昂尾便切斷後面並沒有交代;全部鬥拱顯然呈露外重內輕的傾向,由結構方面著眼在一座誠實的建築物上發現這種口強的部分,實在是很可惜的。
(丁)第一層內轉角作塔心因地面狹小故每兩角柱間不用平柱,只有轉角鋪作而無柱頭鋪作;兩轉角鋪作間則同補間鋪作一朵。
木塔各層內轉角鋪作的簷負比外簷轉角鋪作的簷負實在重得多。外簷角柱及其兩旁平柱上所承託的梁,向裡一端均集中在內柱轉角鋪作之上。由地至頂,層層都是如此分酉2。
第一層內柱立在臺基上面,較外柱尚長一材一契。但因內外柱間的乳袱是平置的故外柱上鋪作用華拱兩跳承託袱下,而內柱上則,口用一跳。內柱上櫨鬥口內左右不出泥道拱而用柱頭枋隱出泥道拱形:其在角櫨鬥彼面伸出部分則為斜華拱,因為外面三道乳袱的內端雖全集中在這轉角鋪作上,而同時不能完全集中在櫨鬥口內,故角柱上乳袱尾由櫨鬥,承託而左右兩平柱上乳袱尾,則放在泥道拱上;從鄰面伸出的斜華拱也幫同分擔這部分責任。因為有這樣沉重且集中的荷載,泥道拱將不勝其任。故其代以柱頭枋乃結構上所必須的。
外簷鋪作以向外一面為正面,向裡一面為背面,內鋪作則以向內一面為正面,向外一面為背面,一內外鬥拱皆以向內廊一面為背面,而乳袱則為橫跨內廊的聯絡
角柱上乳袱在正面伸出為第二跳角華拱,其上素枋伸出為第四跳角華拱;第二跳跳頭施重拱素枋,第四跳跳頭則直接施素枋一層,以承鬥八藻井。平柱上乳袱後端與第二層柱頭枋相交,施於第一層柱頭枋上所隱出泥道拱頭散鬥口內。袱尾伸出部分,斜斫略如耍頭但隱出翼形雕飾。
內角柱上的結構實為木塔結構上一太弱點,當時的匠師雖然已以柱頭枋替代泥道拱翼以補救,但荷載仍過於集中,非所勝任。在將來保護上,這是個頗難解決的問題。
(戊)第一層內補間鋪作海面只用一朵。普拍枋上施扁長的駝峰,以承櫨鬥。自櫨鬥口內向正面伸出華拱四跳,第一第三兩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施重拱羅漢枋,第四跳跳頭期待鬥承素枋以承藻井。最上層柱頭枋及第二跳第四跳上素枋上皆施小楞,其上平鋪遮椽板。
補間鋪作後尾亦只出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施令拱素枋,以承平棋或第二層平坐樓板。各層華拱均與各層柱頭枋相交,在各層柱頭枋上,也按照高下位置隱出各種拱形。
第二層平坐鬥拱
(甲)第二層平坐柱頭鋪作平坐柱下端騎在草乳袱上,較下一層柱中線略向後退,以促成塔身的收分。平坐柱頭亦施闌額普拍枋。普拍枋上施櫨鬥鬥口內順施柱頭枋,四層相迭:出華拱三跳,計心造。第一跳施重拱素枋,第二跳施單拱素枋,第三跳不用拱施素枋。這三道素枋在同一高度上,承託平坐樓板。第四跳出直斫的出頭木,與三道素枋相交。
鬥拱後尾第一第三兩層華拱尾皆濟斫無卷殺,第二第四兩層則將拱尾引出,與內柱上諸枋相交搭;第四層枋並且簷負二層樓板的荷載。
除去這平面上十字相交的枋拱之外.在這平座柱頭鋪作之上,尚有第二層的簷柱義立著。
(乙)第二層平坐轉角鋪作正面及鄰面柱頭枋相交之後。即伸出為斜華拱三跳,在角上亦施角拱三跳。第一跳跳頭瓜子拱與切幾頭相列.撞在第二層角拱之上而不伸出。其上慢拱在鄰近柱頭鋪作一端與柱頭鋪作上慢拱連拱交隱,其它一端亦不伸出,祗至角拱而止。第二跳斜拱頭與角拱頭上兩令拱並列,為鴛鴦交手拱,伸出至鄰面一端,幫同承託在最外一跳素枋之下。
轉角鋪作後尾亦將第二及第四兩層角拱延長。交搭在內角柱上。
(丙)第二層平坐補間鋪作結構與柱頭鋪作差不多完全相同,唯一不同之點只是櫨鬥較小其下用駝峰承託,而第一跳上的慢拱不與鄰近,鋪作上的慢拱連拱交隱而已。後尾的構造亦與柱頭鋪作相同。因為上面沒有立柱,故沒有義柱。
(丁)第二層平坐內轉角及補間鋪作平坐內柱一周上不用正式鬥拱而將多層構材相迭交搭。契的分位用『□契』填墊以代鬥。材與材相搭出頭處直斫無卷殺。這種結構不免有過於笨重之嫌。
第二層承託樓板的承重梁的位置,與外槽平柱上粱的位置相同,不是直接放在內柱中在線的.每層如是,這也是這塔結構上的一個大缺點。
第二層鬥拱
(甲)第二層簷柱頭鋪作出雙抄雙下昂,第一第三跳偷心,第二跳跳頭上施重拱,第四跳跳頭施單拱。在結構上與第一層柱頭鋪作幾乎完全相同,不同惟數點:
1、第一跳華拱頭卷殺如常拱不似第一層的立斫;2、第二跳重拱素枋之上不用替木及中口的承椽枋;3、耍頭之上雙出耍頭一件,斫殺□冀形;4、草乳袱外端伸出不到撩簷枋;5、後尾第二跳在乳袱上只施單拱素枋而不用重拱素枋,其餘各部結構與第一層柱頭鋪作完全相同無須贅述。
(乙)第二層外簷轉角鋪作與第一層的比較兩層的轉角鋪作雖然抄昂跳數相同.但也有許多變化的餘地。除去第一跳華拱頭的卷殺而外,角拱角昂及其上交塔的各層拱,第一第二兩層是完全相同的。但在斜拱跳頭上卻生出有趣的變化。在第二層轉角鋪作上,泥道拱與慢拱在鄰面伸出為斜拱兩跳。第三第四跳上不出斜拱,但向正面出下昂兩層,上一層昂頭施翼形拱以承撩簷枋。昂尾並不壓在袱不;與柱頭枋相交後即斫齊,如第一層外簷補間鋪作的做法。昂下向內出華拱兩拱跳頭施素枋,以承昂尾。轉角鋪作與內柱上轉角鋪 作之間,亦用乳袱,素枋及草袱,以相聯絡。
(丙)第二層外簷補間鋪作結構甚為簡單。櫨鬥甚小,在第一層柱頭枋之下,其下用蜀柱及駝峰,放在普拍枋上,櫨鬥口內。與各層柱頭枋相交者,惟斜拱兩縫,縫各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施令拱並列以承羅漢枋。裡外跳完全相同;但外跳有翼形耍頭為裡跳所無。在荷載的分配上,撩簷枋的重量並沒有由補間鋪作分擔著。
(丁)第二層內柱頭鋪作與第一層內柱頭鋪作完全相同。沒有重要的差別。
(戊)第二層內補間鋪作駝峰櫨鬥承託著最下層柱頭枋。柱頭枋五層,與之相交的華拱,正面(即向塔心一面)出四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先施翼形拱,其上施令拱以承羅漢方,不似第一層之用重拱:第四跳跳頭散鬥直託在素枋之下,如第一層之制。在第二層這地位上兩柱間的距離已減少很多,所以第二跳跳頭已不能施重拱了。後尾一面只出兩跳,第一跳施翼形拱,第二跳施令拱承素枋。
第三層平坐鬥拱
(甲) (乙)第三層平坐鬥拱柱頭鋪作及轉角鋪作與第二層平坐者完全相同,不贅述。
(丙)第三層平坐四正面補間鋪作(插圖十七)在塔之四正面(即東,西,南,北四面)所用。普拍枋上施櫨鬥,出華拱三跳;第一跳跳頭施瓜子拱,託著由鋪作中心向外左右出的兩斜拱。斜拱與第二跳跳頭上,短令拱共同承著其上素枋。後尾第二第四跳華拱引長為枋子兩道,與內柱上諸枋相固濟,其不引長之華拱,則只直截,不捲殺作拱頭形。
(丁)第一層平坐四隅面補間鋪作與第二層平坐補間鋪作大致相同。但櫨鬥不縮小是因為不用駝峰承託。
(戊)第三層平坐內柱上鋪作,與第二層者相同,不贅述。
第三層鬥拱
(甲)第三層簷柱頭鋪作自第三層以上正簷鬥拱即不出下昂,惟用卷頭華拱。柱頭鋪作櫨鬥口內泥道拱,上為柱頭枋五層。與之相交者,出華拱三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為瓜子拱一層,其上慢拱近角柱一端與轉角鋪作上慢拱為鴛鴦交手拱.近補間鋪作一端則與素枋相列,故雖在形式上尚留半個慢拱,實際上乃枋一道其上承羅漢枋。逐成重枋之形。第三跳跳頭施令拱,拱上為替木,近角柱一端與轉角鋪作上替木相連。替木之上為撩簷枋。與令拱相交者有批竹形斜殺要頭。
後尾華拱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施瓜子拱與乳袱相交。瓜子拱上素枋兩層。下一層近角柱一端隱出慢拱形;上一層與乳袱上素枋相交。
乳袱及草袱之上,更有草袱一道,與最上層柱頭枋相交,其上騎袱安上一層平坐柱向內稍退,如下層之制。
(乙)第三層簷轉角鋪作櫨鬥上出相交的斜華拱及角拱;斜拱乃自鄰面泥道拱及柱頭枋引出。第一跳均偷心。第二跳跳頭瓜子拱,斜拱上者與角拱上者相列,而成鴛鴦交手拱;在斜拱縫上與第三跳斜拱相交;在角拱縫上與鄰面同拱及第三跳角拱相交:伸出到鄰面後,即為角拱第二跳跳頭上斜拱。第三跳跳頭之上,在令拱分位施長拱一;其近柱頭鋪作一端,所作翼形頭,不與柱頭鋪作,上令拱相列或相犯;在兩斜拱縫間,作鴛鴦交手拱,與耍頭相交,然後再伸到角拱第四跳上,相交後至鄰面出令拱。這拱上承替木及撩簷枋。
後尾惟角拱出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施瓜子拱,正側兩縫,與乳袱相交;瓜子拱越過相交點伸至彼面後即斫作翼形。瓜子拱上為素枋兩層;下層隱出慢拱形。
乳袱之上亦用素枋及草袱各一;草袱上騎袱立上層平坐角柱。
(丙)第三層簷補間鋪作在普拍枋上施駝峰櫨鬥。櫨鬥之上,泥道拱與華拱相交:泥道拱上柱頭枋五層,華拱向外出三跳。與柱頭鋪作不同,第一跳華拱是計心的:跳頭施瓜子拱以承託與第三跳同高度的斜拱。斜拱長兩跳。平面與柱頭枋約略成正角,所以第二跳華拱頭的令拱(或瓜子拱,)剛夾在斜拱角內。這令拱與斜拱頭共同負著一素枋;這素枋若非因斜拱之存在,便是慢拱。這素枋與柱頭鋪作上慢拱相連處沒有隱出慢拱或作鴛鴦交手拱形。素枋之上才是羅漢枋。第三跳跳頭施令拱,老老實實的與斜斫耍頭相交,其上則為替木及撩簷枋。
鋪作後尾祗出兩跳:第一跳跳頭施瓜子拱承託斜拱;第二跳跳頭施令拱與翼形耍頭相交,和斜拱共同承託素枋兩層。兩層素枋間用一個散鬥墊託。
(丁)第三層內轉角鋪作與後尾翼形耍頭之外端即為第三跳華拱。至於外耍頭及襯方頭內端,祗至兩層素枋而止。第二層內轉角鋪作大致相同,出跳在正面亦為四跳,在背面亦只用一跳,承託著外鋪作上過來的乳袱角袱。乳袱尾的位置及泥道拱之由通長枋上隱出,與下層完全一樣。兩層的差別只有極微的幾點。在正面華拱出跳的長度,因向上塔身遞減。內槽面積縮小,故跳之長度,第三層較第二層減少約一材的寬度。在正面角拱第二跳上所施慢拱,在第二層為單獨的慢拱,但在第三層,因與補間鋪作迫近,故與鄰近慢拱連拱交隱。正面角拱第二跳上所施瓜子拱,在越過角拱之後,即斫成翼形拱頭。除此以外,第二第三兩層的內轉角鋪是沒有差別的。
(戊)第三層內正面補間鋪作第三層內補間鋪作有兩種,正面(東、西、南、北四面)者較簡而隅面(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面)者較繁,結構亦稍有不同,故分述之。
正面補間鋪作在駝峰及櫨鬥之上,為柱頭枋五層,第一第二兩層隱出泥道拱及慢拱形,與之相交者則斜華拱兩縫。每縫向前面(內)背面(外)均出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每縫各施令拱。但因相近故兩令拱連拱交隱。兩令拱上承素枋但在正面,在兩令拱共同的散鬥上。出翼形耍頭,與素枋相交。
(已)第三層內隅面補間鋪作較正面補間鋪作稍繁,駝峰及櫨鬥之上,在前面及背面,各出正華拱一縫,斜華拱二縫與柱頭枋相交於櫨鬥之上。各縫拱第一跳均偷心,第二跳三縫共同承託一材,在正華拱跳頭上部分隱出翼形拱頭,在斜華拱跳頭則在左縫之左及右縫之右出頭斫作批作昂式耍頭形。其上在各縫上又施散鬥。散鬥上為素枋一層。這下兩跳的結構,鋪作之前面及背面是相同的。但在前面,正華拱第二跳以上,更出華拱兩跳.共為四跳。第三跳與隱出翼形拱兩端作耍頭形之材相交,第四跳與其上枋一層相交.枋上且隱出令拱形。第四跳跳頭上以一散鬥承羅漢枋。
第四層平坐鬥拱
(甲)(乙)第四層平鬥拱外柱頭鋪作及轉角鋪作與第二第三兩層完全相同,詳第二層平坐鬥拱。(甲)(乙)兩條。
(丙)第四層平坐外四正面補間鋪作.即在塔之東、西。南。北四面者,與第三層平坐外四正面補間鋪作完全相同,詳第三層平坐鬥拱(丙)條。
(丁)第四層平坐外四隅面補間鋪作即在塔之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面者,除正出華拱三跳外,其左右更各出斜華拱兩跳,與正華拱第二第三跳在鋪作中心上與慢拱及其上柱頭枋相交;第二跳斜拱頭則與正華拱第二跳跳頭上令拱共同承 託著平坐的中間一道枋子。第一跳跳頭之上,因斜拱的阻礙,不能如柱頭鋪作之施重拱,故只施翼形拱頭,略如清式三福雲狀,其向裡一面。且將角斜抹以免與斜拱相犯。後尾惟將正華拱第三第四(出頭木)兩層引伸為枋子兩道,與內柱上諸枋相固濟。其餘正斜諸拱後尾均直斫,不捲殺作拱頭形。
第四層鬥拱
(甲)第四層外簷柱頭鋪作自第三層以上外簷鬥拱即不用下昂,但用卷頭,而跳數則逐層向上遞減。第四層外簷較第三層減一跳。計華拱兩跳與泥道拱及隱出慢拱之柱頭枋相交。慢拱卻雙與補間鋪作上的慢拱連拱交隱。華拱第一跳跳頭施重拱及羅漢枋,第二跳跳頭施令拱替木以承撩簷枋。令拱與耍頭相交,耍頭作批竹昂式。與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極相似。柱頭鋪作。
柱頭鋪作後尾只用華拱一跳。偷心,直接承在乳袱之下。乳袱外端即是第二跳華拱。在乳袱兩側隱出第二跳華拱及其上交互鬥形;並在交互鬥分位上騎袱施令拱,以承羅漢枋。此外更在袱側隱出第三跳華拱之下半,其上半則用木補足跳頭上施鬥,以承其上與袱平行的素枋。素枋之上便是草袱,其間有一契之隔,草袱與第四層柱頭枋在同一高度上相交。草袱之上義立第五層平坐柱。
(乙)第四層簷轉角鋪作簡單的只是兩鄰面的泥道拱柱頭枋與各層角拱相交。第一跳斜拱之上施瓜子拱及慢拱其與角拱相交接處,只作切幾頭,止於角拱不伸達鄰面。第二跳跳頭上施令拱,由斜拱縫上至角拱上與角拱及鄰面令拱相交;其上替木亦隨令拱交搭,以承兩面相交的撩簷枋。在角拱縫上。角拱多一跳。以承角梁。
轉角鋪作後尾角華拱及乳袱華袱的布置與柱頭鋪作相同,惟乳袱上令拱於越過袱後斫成翼形拱頭。
(丙)第四層簷補間鋪作除櫨鬥之下用駝峰承託外,其外跳與柱頭鋪作完全相同。裡面自櫨鬥口出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跳頭施令拱以承羅漢枋。與裡外令拱相交者有耍頭,外端作批竹昂式,裡端作翼形。在第一層柱頭枋上,隱出慢拱與柱頭鋪作上慢拱連拱交隱。
(丁)第四層內轉角鋪作與第二第三兩層內轉角鋪作大致相同,唯一的差別只在正面(裡面)第二跳跳頭瓜子拱上隱出慢拱的枋子,在越過第四跳角拱之後,不似下兩層之直接搭在鄰面柱頭枋上,而卷殺為短頭,承託著上面的羅漢枋。
(戊)第四層內補間鋪作八面都是同樣做法。駝峰櫨鬥,五層柱頭枋隱出泥道拱慢拱等等,與第二第三兩層完全相同。正面第二跳跳頭上施,瓜子拱以承隱出慢拱的枋子,其上更一層為羅漢枋。背面第一跳安翼形拱.第二跳安令拱承羅漢枋.一如第二層之制,其唯一不同之點只在第四層與令拱相交伸出的翼形耍頭為第二層所沒有。
第五層平坐鬥拱
(甲)第五層平坐柱頭鋪作只出華拱兩跳,第一跳跳頭施瓜子拱,託住承樓板的枋子;第二跳跳頭以交互鬥承託枋子及出頭木;出頭木伸出特長,所以出跳數雖減,平坐的寬度仍與下層無甚差別。
後尾將華拱第二跳及出頭木都引長達內柱上
(乙)第五層平坐轉角鋪作角拱兩跳與左右柱頭枋相交而伸出的斜拱兩縫相交。第一跳跳頭瓜子拱,由斜拱縫上搭置角拱上,但不越過角拱出頭。第二跳斜拱及角拱均用鬥直接承在枋子之下。後尾亦將角拱上兩跳伸出,與內柱聯絡。
(丙)第五層平坐補間鋪作與柱頭鋪作完相同。唯一的差別只在其下無柱.其上不義柱。其內端交搭在內額及柱頭枋上。
第五層平坐內柱較下一層內柱退入少許,不似下面幾層的上下頂貫著。
第五層鬥拱
(甲)第五層一簷柱頭鋪作出跳之數減到一跳半;在櫨鬥口內出形似替木,短而且扁的小拱其背與櫨鬥耳背平,其長不及一跳;在這替木形短拱上又出華拱一跳跳頭施令拱替木,以承撩簷枋。櫨鬥順身口內,亦有替木形短拱與出跳者相交。其上再施泥道拱及柱頭枋。
後尾亦出一跳半跳頭施瓜子拱與乳袱相交;乳袱外端卻斫成批竹昂式耍頭,與外跳令拱相交。裡跳瓜子拱上施慢拱,亦騎袱上,承託著與草袱底平的羅漢枋。慢拱近轉頭鋪作一端.則與其上慢拱連拱交隱。
(乙)第五層外簷轉角鋪作角拱一縫,左右斜拱各一縫,各出一跳半自櫨鬥上出。兩縫跳頭上令拱為鴛鴦交手拱,在角拱縫上兩面相交後,越過角拱伸出至鄰面。令拱之上為替木及兩面相交的撩簷方。
後尾角拱一跳,半上承角袱,跳頭瓜子拱與袱相交。越過至鄰面逐成冀形拱頭。慢拱與柱頭鋪作上者連拱交隱。
乳袱之上,隔一契施草袱。這層草袱上面不承上層騎袱的柱。而承託柁櫞及塔頂。
(丙)第五層外簷補間鋪作櫨鬥駝峰放在普拍枋上。順身口內放替木形半拱,其上施泥道拱,但無半拱出跳,卻在鬥背之上出華拱兩跳,出跳長度極短,第一跳跳頭施翼形拱頭,第二跳跳頭只施替木,託著撩簷枋。
後尾亦出兩跳,但在第二跳跳頭施令拱,與翼形耍頭相交,以承羅漢枋。在以下各層,羅漢枋的位置皆較低;於撩簷枋,但在本層卻較高,表示上面有不同的結構。表示屋頂向上的斜起。
(丁)第五層東面西面內轉角鋪作與第二第三第四各層大致相同,但正面第二跳角拱跳頭之上所施瓜子拱,越過角拱之後,仍繼續伸引直達鄰面柱頭上;在這部分上且交隱連拱。瓜子拱上的慢拱乃在枋上隱出,其上更施羅漢枋一道,實際成為雙層羅漢枋的結構。第四跳跳頭上施平棋枋。轉角鋪作上承託外槽乳袱及角乳袱的做法與下面各層完全相同。
(戊)第五層南面北面內轉角鋪作因為須承託兩道南北放的大梁,所以結構與在東西兩面的轉角鋪作略有不同。大梁安放在第三跳角拱之上,所以第四跳角拱的位置完全被佔去。平棋枋到此亦直接交搭在大梁上。
(已)第五層內補間鋪作正面出華拱四跳,背面兩跳,駝峰櫨鬥,與下面幾層大致相同。正面背面第一跳上皆施翼形拱;正面第二跳上施瓜子拱以承隱出慢拱的枋,情形與下面幾層無大區別。
柱
木塔全部的重量除副階外,完全由外柱一周二十四柱及內柱一周八柱負擔起來。柱質以松木居多,其中亦間有幾根木紋旋捲的柏木。
這內外兩周柱,各自層層向上疊起。除第一層柱特別高長立在階基上外,以上各層柱皆較短一各層平坐柱都騎袱立,而各層主層柱都義立在平坐鬥拱上。在柱的地位上,外柱每層的平坐柱俱較下一層簷柱退入約三十餘公分,內柱則下四層全在一中線上,至第五層平坐柱如退八約四○公分。
柱身大小均隨木材天然的大小,大概沒有經過多小斫割。柱頭皆『緊殺作覆盆狀』,與別處所見許多遼代柱卷殺法相同。柱頭上皆施闌額,以為左右的聯絡。全塔每層所用柱,大小並不一律,其中最大者徑達六四公分,而最小者徑僅五一公分;平均以五六至五七公分徑者佔最多數。第一層塔身內外兩周柱,因完全收藏在磚牆
裡面。未得測量,其餘各層,則顯然表示當時的匠師在分配木材的時候,曾用過相當的計較,將較大的柱放在下層.較小的在上。
在長度上,約略可按塔身(副階除外)隨層數位置將柱分為三種長短。第一層柱最長;第二第三第四三層次之;第五層較短;而副階簷柱之長。又與第二第三或第四層簷柱(並義在平坐上部分)之通長約略相等。
各層柱平均尺寸列下:(公尺)
層數地位直徑通長露明長:
闌額及普拍枋
每柱與其左右兩鄰柱之間,皆用闌額相聯絡。在角柱上,闌額並不出頭。闌額上施普拍枋.在角柱上出頭相交。
闌額及普拍枋尺寸大小相同.平均大小約為三四至三七公分乘一六或一七公分,就是一足材;但施工欠準確或木料伸縮不勻。所以大小微有不同。這尺寸較營造法式所規定『廣加材一位,厚減廣三分之一』的大小不同;大概因為補間鋪作較輕較少的緣故。
闌額是將木材立置,兩端至柱入柱卯。普拍枋是以同樣大小的木材扁置其上,兩者合成丁字形斷面。在角柱相交處,普拍枋頭並不曾經謹慎的斫削,乃至連長短都很不一律。
梁袱
乳袱
在內外鬥拱之間。有乳袱及其上的草袱為內外柱間的聯絡。
在副階鬥拱上的乳袱後尾搭在第一層外柱的半腰交搭的部分.雖多架都隱藏在牆內.但北面闢門處可以窺見其結構。乳袱高四二公分.約合一材兩契.寬二八公分。乳袱之上更有繳背一層.大小略如一材扁置。乳袱外端斫作批竹昂式耍頭.在鬥拱節內已經詳述這裡無須再贅。內端倚柱立侏儒柱以承承椽枋.並有義手支撐。
自第一層以上直至第四層。內外鬥拱上的乳袱.其長度雖向上遞減,第一層與第四層差到一,一○公尺之多.但其做法卻四層完全相同。乳袱高約兩材(四八乃至五○公分)其上隔兩契的空隙.施平行的單材一道,素枋上再隔一契的空隙施草袱一道;草袱的大小。下二層與乳袱略同上兩層高較遜於乳袱,約合一材兩契四二乃至四四公分。)第五層乳袱草袱之間亦留兩契的空隙,但不施素枋。
因地位不同。各層袱與他部分交接處亦略有區別。乳袱的外端,大多承託在柱頭,鋪作華拱第二跳或第一跳跳頭之上。在鋪作外跳上,第一第二兩層將外端伸出部分斜殺以隨昂身;第三第四兩層則卷殺作華拱,第五層則伸出為耍頭。在向裡的一端,梁尾由第一跳華枋承託。角袱則伸出至內柱頭鋪作上為華柱;平柱上乳袱則與內柱上第二層柱頭枋相交,由隱出泥道拱的第一層柱頭枋承託。梁尾伸出部分斜斫卷圓隱出翼形各層均同。
第一至第四層的草袱,除立上層平坐柱外,還在有扶梯部分,承託平坐樓板或憩腳板。此外則每層平坐內所加的斜戧及橫枋,亦全由草袱擔負著。
承重及樓板
乳袱及草袱雖然尺寸很大,但其機能只在拘聯內外鋪作及承託上層平坐柱;至於樓板及其上的活荷載,則由承重及其他多少枋子負擔起來。
由第二至第五層.在塔心南北面鬥拱之上,施南北向承重粱兩道,及縱橫枋子多道,以承各層塔心樓板及其上所供的佛像。承重的位置並不正在內柱中心線上,而向內略移,與平坐外平柱上下成為一直線。由內周重疊的柱枋承託著。南北面內額及柱頭枋之上,在正中安放補間鋪作的地位與鄰近隅面同樣的地位上面。安放抹角梁一道,以輔助承託承重梁,分擔它的重量。
在兩承重梁之間又施足材枋,其上更施單材枋,直接託著樓板;而內柱柱頭上各枋與承重平行或成斜角者,亦施足材或單材,以承樓板。各層樓極梁架結構雖小有不同,但大致一樣。
外槽樓板的構架則完全由平坐鬥拱上最上一層的素枋承託。其外端伸出即為出頭木內端即搭在平坐內額及柱頭枋上。在內廊粱枋之施用上承樓板之材小而聯絡內外柱頭鬥拱之材大,是這塔和這時代一特點,值得我們注意的。
樓板厚度約四五公分不等,寬約三四十公分,長度多隨承託的枋子定。
屋蓋及其幹架
木塔的屋蓋除去最上層八角攢尖頂外,以下各層都是法式所謂腰簷;但是最下一層則屬於副階一類。
副階簷即第一層周圍廊簷。鋪作上施乳袱,以與第一層外柱相聯絡。其上附繳背,義手短柱,承椽枋等等,已詳梁袱節內副階簷柱鋪作與第一層簷柱之間,用簷椽一架;橡子內端交搭在承椽枋上:外端施飛子。其出簷深度,自柱中計算。約合由簷端至柱礎高度之半。
各層腰簷皆一律用簷椽一架,內端交代在上一層平坐柱間承椽枋上外端施飛子一層。椽子長度因為檬有廊子,故較短。
頂層八角攢尖頂,全部有頗複雜的幹架承起。在內廊周結構比較簡易。其梁架以內外角柱間的斜梁和外平柱與內角柱間的乳袱為主,其上順著塔的八面安放中下層平柁以承橡子。角袱及乳袱之上都有草袱。草袱中段用方木墊起下平專及其下攀間。但在內柱上一周,則用多塊構材墊起到上專的高度。
塔心梁架以南北向的五椽袱兩層為主要幹架袱由南北兩面內柱上鬥拱承託,以華拱第二跳桃起袱與南北面外簷當心間平柱取中。並與內廊草袱銜接。袱上施繳背一層,其上在柱頭地位上安長約兩椽架的構材,略如柁墩.外端託著下平柁,在這長柁墩的中段,在柱頭中線上用一材,沿內柱一周將各柱上柁墩左右聯絡其上再施五橡袱及繳背一層。上層五椽袱較下層五椽袱略大。上袱之上,更用長柁墩,安放三櫞袱。
上層五椽袱之上,自袱之兩端架斜梁達東面或西面內補間鋪作之上。斜梁袱與栿成四個五度角,而與隅面方向平行。斜梁中段之上,也用墩木墊起,用扁置的枋子沿八面聯絡。其上再施實拍兩材,八面相構為上柁在南北兩沿,這兩材的上平柁就剛好放在三椽兩端之上。
三橡袱上施柁墩及平梁兩道,平梁的方向是東西安放的。其間距離僅同上八角架之深度。短粱上施南北向兩短梁,構成方格。其上再施斜粱構成八角架,託承著各面椽子和上面的剎座塔身八面,塔頂八脊。每脊角粱及隱角粱由兩面交接的柁承託,構成塔頂主要的幹架。
柁椽及角梁
木塔各層鬥拱上所用以挑簷的都是撩簷枋,其斷面作長方形不似後世所常見斷面作圓形的挑簷桁或柁撩簷枋斷面平均尺寸約為三二七二一公分,為三與二之比。
各層腰簷椽尾皆用承椽枋承託,枋大小略如撩簷枋。塔頂各架斷面也全是長方形,沒有一處用圓形斷面的。
各層腰簷及塔頂屋蓋所用椽子都是杉木,徑約十五至十七公分,外端微有卷殺飛子方形,斷面亦有卷殺。各層橡飛長度比較如下:椽長(自撩簷枋心出)飛子長;飛子與椽長比例:
由上表中得知木塔各層簷椽與飛子並無絕對的比例;其為原制抑或是後世修葺的結果.卻就待考了。
木塔的角梁,為促成角部生出,故在平面上較當心間椽頭多了約三十公分,約合兩椽徑尺寸。角梁斷面則略小於撩簷 枋。每仔角梁端俱有青瓦套獸:梁下懸鐵鐸。
木塔的瓦全部為青瓦,大小約有三種。筒瓦徑約十五公分,隴中至中約三十公分。瓦當作龍紋或連花。滴水瓦不作如意頭形,而為宋以前所通用的拷邊花。
各層腰簷及副階埔脊垂脊。均用瓦瓦橫置以代當溝;溝隙用灰勾抹。當溝之上用板瓦壘砌作脊。如法式之制,其上再覆以筒瓦。最上層頂瓦,柱明清修葺時,瓦曾更改原形,故垂脊不用板瓦壘砌,而在當溝之上,側置簡瓦,以代垂疊的板瓦,做成脊的兩側,其上置仰板瓦—隴,然後覆以筒瓦。
各層垂脊下端,多有用垂獸者,略如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垂脊上所見。垂獸之前,不用蹲獸,第一層及副階上有用勾頭向上放置者有用火焰寶珠者,大概都是原制之得倖存者。剎
木塔頂上立鐵剎先在八角屋蓋頂八角構架之上砌磚剎座,上砌重層仰蓮瓣座。仰蓮每面除角瓣外,正中只一瓣:每層上面另出扁臺,高一磚,以承上面的部分。
鐵剎本身,以剎柱為主。柱斷面正方形。方十公分,最下端作釘頭形,由南北向的兩枋子夾看,交搭在平梁之上到木構八角架最上層處,又用兩單材,亦南北向放置,夾看剎柱。再上則通過重層的仰蓮座,向上伸出。剎柱全長一四·二○公尺蓮座以上露明部分長九·八五公尺。
上層磚仰蓮之上,先為鐵仰蓮,周十八瓣,託著近乎鼓形的覆缽。覆缽和以上的相輪,圓光仰月等,全用剔空花紋的鐵片合成,其花紋為卷草,古錢不等。覆缽的本身由鐵筋多道構成道架計劃箍一道,將覆缽分為上下兩半。立骨十六道,分作瓜瓣形。每瓣裡再由剔空鐵板,上下口五板合釘而成。相輪五重。也是用同樣的鐵板相綴而成,層層向上逐漸減小。最上層相輪頂上作成極低扁的圓錐形頂,周垂下如意頭花紋。
再上為圓光仰月,也是剔空鐵板做成。剎的最上一段綴寶珠四個,小圓傘一個,和其他零星部分。仰月下面垂下的鐵煉,本來牽引塔頂八角的,現在徒然垂掛下來,為登剎的人攀執的方便而已。
十幾年前的舊照片表示剎部頗有毀壞處。今曰所見很完整的剎,想是民國十七八年所重修。
藻並
塔內惟最上和最下層用藻井中段三層內鬥拱上雖有算程方。但沒有平棋或藻井。全塔上下既無藻井曾被破壞的痕跡,且最上最下層藻井都尚完整,中三層之完全不用,料屬原形,並非後世所毀。
第一層內廊一周施平棋分九格或六格不等。背版方格中畫團龍紋。不似舊物。當屬同治重修時所作。內部門八藻井最下一周八面為算程枋;八角鋪作角拱跳頭上施鬥八陽馬.在頂心相交。陽馬中段加施橫枋一道,將海面畫成A字形。上半三角形內。小欞與兩斜邊平行,相交作稜形下半梯形內,在四隅面者,小欞與底邊平行及成正角,相交作正文武;在四正面者小欞與底邊成四十五度角,也相交成斜置的正方形。欞子之上始施背版。
第五層內廊一周不施平棋。塔心在南北放置的兩道五椽袱之外側,及袱間之前後部分施方格平棋正中施鬥八藻井門八藻井的做法。略如法式卷八之制,在兩袱之間。上層五椽袱之上,架成方井,其大小略遜於袱間之寬度。方井之上,再施隨瓣枋,『抹角勒作八角』成為八角井。井上更施侏儒柱及隨瓣枋一重,其上始施鬥八陽馬。陽馬上不似第一層之用小欞,西直接釘置背版。這裡所見的藻井雖無鬥拱,做法卻與法式所規定者大致相同。
裝修
木塔第一層圍廊南面當心間副階平柱與塔身外簷平柱之間。用磚牆築成小vestibuie;其正面全部為大門兩扇兩平柱之間所立的立頰(清式稱抱框)緊接廊牆的裡皮,上施額(清式稱上檻),下施地袱(清式稱下檻)。地袱兩端之下施扁而大的門砧石;額上近兩端安門簪兩件。沿額及立頰的外周,另加起線框子一道。
北面外簷平柱之間,也安門一道,計兩扇,大致與南面門相同,惟因額上距主簷闌額還很遠,故須安走馬板。
門扇完全無飾。沒有門釘,也沒有鋪首。門簪只安兩個為遼代特徵。不似法式及後世用四個之多。南面門簪/立面長方,平面正方,每邊斜抹角,下面雕出四葉花形,頗為別致。北面門簪正面卻作稜形。六角形的門簪在明清時期間繞盛行起來的。
門框四周所加的邊框,在宋代許多磚塔和宋元很多的木構殿字上,也常看見,而是明清以後所沒有的特徵。
自第二層以上,原來每層在東西南北四正面當心間闢格子門其餘各間俱為籬笆抹灰牆。但去歲再度赴應調查時,則各牆已一律改作格子門。現在只就原物論。
第二層以上各層的格子門。俱不另施額。而利用塔身的闌額及地袱。闌額地袱之間立簪柱頰,頰間安格子門四扇。門上既無額,所以門簪兩枚就直接插在闌額之上。門簪亦作長方形,上下面刻作四入瓣,左右作三八瓣,背面繫著雞棲木(清式稱連楹),但地袱背後也用連貫的雞棲木貼放在樓板上以承下纂,是別處所未見過的。沿柁柱頰之外,側及額上邊加安邊框。如第一層南面門之制。
門扇狹而高,每面四扇。上下共用腰串(清稱抹頭)六根,除格眼(花心)及障水版(裙板)外,計腰花版(絛環板)三塊。格眼為斜列方格,無球文等雕飾。
新改的門扇大致與原有者相同。
勾欄
第二層以上,各層平坐周圍均有勾欄。勾欄的式樣,為遼代所通用,見於薊縣獨樂寺觀音閣者。在平坐跳頭羅漢枋上施地袱,地袱在八角上相交出頭,相交處上立望柱。倚在望柱的兩側及望柱間,更立鬥子蜀柱。蜀柱中段安盆唇。上段為鬥子撮項,鬥上承尋杖。地袱盆唇及兩蜀柱之間,施素板,平淨無華。巡杖盆唇及兩鬥子撮項之間,卻是空的。
這種勾欄的用材及結構都極簡單:地袱。盆唇、蜀柱都是用同一大小的構材。望柱圓形,項上截齊無雕飾:巡杖也是圓形,長貫全面,均屬宋遼做法。
樓梯
各層間都有樓梯通達上下。由各主層到上一層平座的樓梯,距離較長。用材較大;但下到本層下平坐者則較短較小。樓梯的位置,除第一層上簷內部一段在塔之正西面外,其餘均放在塔之斜面,以讓出各正面闢門的位置。
樓梯的構造先在樓板上安小方臺,樓梯的兩頰下端放在方臺上。兩頰之間有攏頰幌『卯透頰外,用抱寨』將兩頰拘攏;兩頰之間安促版及踏版。鉤闌不用地fu,直接安於兩頰上。由各主層向上梯之下端,皆安望柱,立在小方臺上梯之全長用蜀柱分作若干間,有望柱處則蜀柱倚望柱立。但上端及平坐內梯之上下端均不用望柱,杖盆唇均伸出蜀柱以外。蜀柱為鬥子蜀柱鬥上承巡杖,蜀柱盆唇及頰間則安素版。
第五層平坐內梯上端現無蜀柱,也沒有望柱,為後世修理時因陋就簡的拼揍起來。梯口三面的鉤欄則用地袱,素版地位,代以臥楞兩根。其餘各層梯口,現在均無這種三面的繞欄。是否原形,尚是疑問。
牆壁
塔身最下層內外柱兩周,皆用磚牆 砌。牆的高度約合厚之三倍海面斜收,約合百分之五;頗與營造法式卷十五壘磚牆之制相似。牆下段之裙肩,高約合牆之十分之一。為遼代建築中常見的比例。
自第二層以上,各主層簷柱一周,除四正面闢門處外,都用袱枝編為籬笆,外抹灰泥,如現代板條抹灰之制。其做法先在柱間樓板上安地袱。倚柱兩側立柁柱然後安斜戧一根。柳枝及粗繩編成籬笆,在兩面抹上灰泥。這種灰泥牆壁。可避風雨,斜戧對於構架尤能增強其堅固。最近應縣士紳。擅將牆壁拆除,代以格子門,不惟毀壞了可貴的古壁畫,改變了古建築的原形,而且對於塔的保固方面,尤有莫大的影響。在最近的將來,必須恢復原狀,否則適足以促短塔的壽命而已。
彩畫
木塔外面的油飾彩畫已完全剝落,全部木構架呈現深褐色,古意蒼然。各主層鬥拱內面及內部粱架均畫清式旋子彩畫.為同治五年七月所畫。各層梁下版板記著施主及畫工姓名。
第一層南面內額之下有橫披形的走馬板,三格,畫三菩薩像,頗饒古趣,也許是原繪而經後世描補的。三格門的短柱畫略似卷草寶相華一類的花樣,格內四周的難子(清稱仔邊)則畫團窠。頂上一道難於,四瓣卷作壺門樣。
第一層內鬥拱向外一面彩畫是通常的青綠退暈,向裡一面卻是較富於古趣的五彩遍裝,與營造法式卷三十四所見者頗相似。算程枋上畫卷草紋。鬥八藻井上陽馬的花紋,作左右相對的曲線,與高昌唐代壁畫佛像背光上的紋樣完全相同。藻井小楞相交處則完全節以古錢花紋。
第五層塔心五椽袱兩頭畫清式旋子,枋心及袱底畫卷草寶相華。上層五椽袱露明的一段也如此。鬥槽板(?)分三格,畫釋迦像。隨瓣枋亦畫旋子,其上八角部分鬥槽板畫行龍。鬥八背版畫八角壽字錦(鉸),間以四出菱花;海面近尖處,且飾以八卦。
塔內全部彩畫大概都是同治五年所重畫。粱架上圖案多為清式旋子,其他部分則間有保存古意者,尤其是第一層內部,幽暗無比。同時又不受雨水的滲漏。保存一定相當完整,所以重修時大概無須大規模的改畫。
壁畫
第一層南面外廊入門處左右兩壁及內室南面入門處左右兩壁畫四天王像拱衛。這四像並非密宗的四天王。內兩像及外兩像,在布局和筆法上皆血然異其趣旨。
外兩像除主像外,有多數惡鬼或童子挾侍。像的姿勢較內兩像活動。但衣褶及雲紋皆略生澀.呆板遠遜於內兩像,年代亦似較近。大概因為地位近門口,損壞亦較甚。
內兩像畫幅較狹,各祗畫天王一尊.背景用雲紋襯託。天王頭光發出火焰,其上有寶蓋。這兩尊像,活動之中顯著沉靜,衣褶雲紋皆生動流利,藝術上的價值,無疑的高過外兩像,在年代上也許較古,至少有元;乃至金之可能。
第一層塔心內室的牆壁,除南北兩正面闢門外。其餘六面都畫充滿全壁的釋迦趺坐像。水浪上浮著蓮花,釋迦端坐其上,背光頭光皆作正圓形,其彩畫紋樣與頂上鬥八陽馬花紋相同,頭光之兩側各有飛仙一尊,飄然挾侍,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塑像背光也有同樣的花,紋正中佛像背光上亦有飛仙飄翔,雖然有繪塑之別,但有極多相似之點。至於釋迦本身,其額褶,眉目,耳朵的下垂部分,頸下的皺紋,乃至衣服的褶紋,都與塔心塑像相同,兩者似屬同一時代。塔心內室既無光線,又不受風的雨滲漏,本是最宜於保存古壁的地位,所以這幾張釋迦像大有原物之可能。即使後世補描,亦必沒有多改原形,因為在這地位。補描是幾利不必須的。
上四層扎枝抹泥的牆壁,在民國二十四年已被拆換為格子門,原來壁畫也同歸於盡。二十三年秋,我們初度調查時,各斜面當心分為八兩壁,梢間一壁;各正面梢間各一壁。每壁畫諸天或菩薩或阿羅漢像一尊每層二十四像,上下共九十六像。由構圖及筆法方面看,各像與第一層內壁入口處天王像及壁內面像佛頗相似;但許多地方顯示著補描的筆跡。據縣立中學王校長說,拆除的時候,壁畫剝落下來,露出內面舊壁上更有較古的畫像,已為無知的紳士及寺僧毀壞無遺了。現在不惟壁畫失亡,且因改換格子門,拆去斜戧,危及塔身的結構,比民國十九年戰爭中彈時損害尤烈,可謂為木塔八百餘年以來最大的厄運,然而當時的破壞卻是籠罩在重修的美名下面的。
塑豫
木塔的正名為『釋迦塔』,所以上下五層所供養以釋迦像為主。
第一塔正中供龐大釋迦像一軀連連座通高約一二·三○公尺。像趺坐,寬額。圓臉,螺發,環形硬而長耳朵,筒形瘦而短頸,胸部坦裸,肩披袈裟。頭面及兩手顯然經過了無數次的重樁,已非本來面目,但在全身姿態及衣褶紋路上,尚充分的表現較高的藝術標準。像下為須彌座及仰蓮。須彌座頗簡樸,八角形平面,並其上仰蓮瓣,高逾兩公尺。現在塔內墁磚地面,與下層方澀上皮平,混肚上承層頗扁的合蓮。束腰部分深入,上疊澀兩層,八角有力神肩擎,每面正中用蟠龍間柱一根。上疊層澀的八角且微翹起。須彌座上蓮座用仰蓮瓣三重;下兩重瓣面畫寶珠紋,最上重每瓣畫釋迦跌坐像一軀。
第二層在塔心正中略偏南,置方約□□二○公尺而底扁的木質佛壇。壇上偏北正中立釋迦趺坐像一軀,左右菩薩立像挾侍,其前兩側則為文殊普賢坐趺像釋像亦座高約四公尺強。須彌座上下各疊澀二重。束腰作四象伏馱,像首向四正面。座上仰蓮三重,以承趺坐佛像。佛像全體姿態笨拙,衣褶欠流暢,頭部比例小,其中能保存多少原形,已難辨別。文殊普賢兩像,座之最下層為方澀兩重,平面作十六瓣,每瓣為凹弧線。方澀上面,各以其獸—犼及像:替代束腰,上層疊澀省去,直接承託蓮座。文殊普賢及侍立兩菩薩體態衣紋雖尚略存古風.但頭改面換,俗不可耐。
第三層佛壇平面作八角形,每邊長約二·八○公尺,壇上坐釋迦像四軀,各面向東西南北。上四層佛壇中,惟第三層做成須彌座下用混肚合蓮,束腰海面作壺門九間,上疊澀。四座佛像雖大致相同,但南北兩像與東西兩像須彌座做法卻兩樣。佛像的本身,除各個手勢不同外,南面像的袈裟祗披在左肩,其餘三像則並右肩亦披上。南北須彌座方澀兩層之上,南像以馬,北像以鴿(?)替代束腰;上面沒有疊澀,而由馬或鴿馱著豐滿的三層仰蓮座;在前面幾瓣上,佛的衣袍且垂掛在蓮瓣上。東西兩像上下澀各兩重,壺門內東像為象,西像為鳥;東面蓮瓣三重.西面兩重。各像背光都是馬蹄形,頭光圓形。
第四層佛像的布置是全塔中最富於戲劇性者。佛壇為近於正方的長方形,狹面向南北,在室內位置略扁南。正中唯盧舍那像並座高約四·八五公尺,在上四層中為最大;須彌座上下兩澀,蓮瓣三重。迦葉阿難立侍左右。文殊普賢在兩阿難羅漢之前。犰及象都是立像,作邁步走動狀,背蓮座上兩菩薩,一足下垂,一足趺坐。此外壇上尚有四童子兩番人像,都作舞踏姿勢,與兩獸同樣的生動,但與釋迦,羅漢,菩薩的幽靜卻是極端的反視。
第五層佛像的布置最為莊嚴整齊。佛壇近正方形較下面任何層的都大,幾乎充滿內室之全部。壇上供像共九軀,正中為大曰如來(?)佛,其餘四正面及四角上菩薩八軀全體趺坐。佛像頭面部分,似較下面各層佛像所保存古意多一點。須彌座則上下各兩澀,束腰有瑞獸伏馱,蓮瓣三重。四正面菩薩座是沒有上疊澀而以花紋為束腰的那種;菩薩都有雙重披肩。四上菩薩則用上下各兩澀的須彌座,一層披肩,兩乳上有圓甲(?)摭護。
由下至上各層塑像無疑的都是後世所重塑,但由大體上看,我們可以信得過都是就原形加塑的。最後一次的重樁,當民國十八年冬季。
匾顫
木塔上下各層,外簷或內額上懸掛牌匾約六十餘方,其中較頗有歷史或美術價者。
第三層南面正中『釋迦塔』牌,在全塔諸匾額中最為重要,直書豎懸;除去主文『釋迦塔』三大宇外,兩側各有方約五公分小字三行如下:
六行小字之中,共有七個年號。這匾是金明昌六年(公元一○九五),昭信校尉,西京路鹽使判官王□嶽(?)所書。元明重修時均就原牌上加刻重修或重建字樣。
第五層簷下。南面橫牌,文曰『峻極神工』正中小字曰『世祖文皇帝御題』。豎牌三面,東曰『玩海』,西曰『掛月』北曰『拱辰』款罟『奉直大夫協正庶尹知應州事關西薛敬之書,弘治三年(公元一四九O)歲在庚戊春三月吉旦立』南面闌額內面尚懸『□嵩』一牌,與其他三牌同式,大概是因讓避世祖御題額,故懸塔內。
第四層南面簷下額『天下奇觀』為明正德三年,(公元一五○八)武宗御題。第二層南面簷下有『倚天獨立』匾一方,萬曆丙戊(公元一五八六)立下款不辨。第二層西北面內額上有萬曆辛刻。(公元——六——)郭顯忠詩匾一方。此外,各層大小六十餘匾額,大多屬於清康熙以後,有關史績的,已詳史略節內不必——贅述了。
出自: 《建築創作 》 2006年4期
【中式營造記錄】
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築
中式營造 | 尋蹤中國現存五代十國時期木結構古建築
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宋代木結構古建築
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遼代木結構古建築
中式營造丨尋蹤中國現存金代木結構古建築
【中式營造往期分享】
鬥栱系列 | 中國古建築鬥栱的前世今生!
鬥栱系列 | 告知您古建鬥栱細部的真面目!
鬥栱系列 | 古建築鬥栱種類知多少?
技藝傳承 | 分清古建築上架與下架!
傳承技藝 | 如何分清中國古建築宋代與清代鬥拱
懸山建築的主要特徵和形式
營造技藝丨北方官式建築—大木結構
營造技藝丨攢尖建築的主要特徵及形式
營造技藝 | 《營造法式》隱藏千年的美學密碼
技藝傳承 |《營造法式》與晚唐官式栱長制度比較
問道尋源 | 中國古建築的歷史時代風格特徵
問道尋源 | 中國古建榫卯種類及其構造!
營造技藝|古建築的模數與權衡制度
營造技藝|中國古建築的形制
營造技藝|古建築中門窗牆面構件詳解
營造技藝|古建築中的角梁構造解析
營造技藝 | 鬥栱在南方叫做牌科?
營造技藝 | 古建築的大木歌謠(口訣)
【營造技藝】中國古建築南北方常用術語對照表
【古建築術語】宋式與清式主要構件名詞對照表
營造技藝|中國古建築—梁架結構
營造技藝|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即為八大作
營造技藝|七踩單翹重昂平身科
營造技藝丨傳統木結構建築角梁榫卯圖文解析
營造技藝|常見柱類榫卯||製作安裝技術要點
營造技藝 | 圖說中國古建築木柱
營造技藝 | 中國古建築名詞圖解辭典
技藝傳承 |《營造法式》與晚唐官式栱長制度比較
營造技藝 | 地方作法與官式作法,大式建築與小式建築、雜式建築的區別
小木作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營造之法|通過用√2,看古人如何在營造中把握尺度關係
丨中丨式丨營丨造丨
傳承傳統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