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關注體育
城市 · 賽事 · 品牌 · 傳播
公眾號 | 網際網路+體育
作者 | 駱珍念
魔幻的2020年終於落幕,體育培訓、健身市場卻依舊天雷滾滾。
過去幾年,在政策扶持、資本青睞的多重因素推動下下,體育培訓和健身行業迎來飛速發展期。然而,最近2年,隨著政策紅利消退、資本寒冬以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行業發展進入冷靜期。
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天然注重線下的體育培訓和健身行業雪上加霜。關門、倒閉、跑路的消息幾乎貫穿整個2020年,包括巨石達陣在內的多家知名體育培訓機構陸續宣布倒閉,健身房行業更是慘不忍睹,僅去年上半年就有超過3000家倒閉,矛頭直指預付費模式。
頻頻爆雷後,預付費迎來史上最嚴監管。
上月底,京滬兩地體育管理部門先後發文,預付費模式出手。12月25日,北京市體育局發布了《關於體育行業預付式消費的風險提示》,3天後,《上海市體育健身行業會員服務合同示範文本(2021版)》亦正式出臺,其中,關於「健身會員卡辦卡七天冷靜期」的提法備受關注。
體育行業作為預付式消費的重災區,投訴頻發,為遏制不良態勢,維護廣大體育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體育行業特別是體育培訓、健身市場健康有序發展,京滬兩地適時出手,行使監管、引導職能。
預付費模式走到盡頭了嗎?體育培訓、健身房又會衍生出哪些新玩法?
— 1 —
政府連續發文,加強預付費監管
預付式消費是指經營者通過發行預付費卡、預繳預存等方式收取消費者押金、會員費、課時費(課程費)等預付費用後,消費者兌付商品或者服務的消費模式,即「先交錢、後消費」。
在體育行業中,主要集中於體育培訓和健身市場,包括各類預付式健身會員卡(年卡、季卡、月卡等)、私教、體育培訓、健身課程等。預付費模式在誕生之初本是好意,於消費者而言,通常可以享受到相對優惠的價格,於企業而言,也能夠維持充足的現金流,因為能夠實現雙贏而受到企業和消費者的青睞。
然而,最近幾年,預付式消費相關經營者失信事件頻頻發生,培訓、健身等行業更是倒閉跑路風波不斷,「辦卡容易退卡難」,追討預付款的消費投訴、引發的糾紛甚至是民事案件數量層出不窮,一時間,公眾談虎色變,預付費模式飽受詬病。
湖南省消費者委員會發布《2019年湖南省預付式消費維權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預付式消費最令消費者詬病的問題是經營者跑路,佔比達48.2%,排在最令消費者不滿意問題的榜首。中消協在2019年3月發布的《預付式消費輿情報告》中提及,近年來,預付式消費問題呈現出隱蔽性、惡劣性、群體性等特點。
疫情進一步暴露了預付式消費的弊端。據深圳市消委會統計,去年第一季度,預付式消費等方面的投訴量激增,去年,大量體育培訓、健身機構倒閉,更是引發了嚴重的行業信任危機。
實際上,在疫情這根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臨前,體育培訓和健身行業就已經「重病纏身」。體育培訓和健身行業普遍採用預付費模式,負債率居高不下,對現金流存在非良性依賴,需要不斷獲客拉新。
受此影響,2017年,貴人鳥對威爾斯的收購計劃胎死腹中,此後,預付費模式的弊端開始集中爆發,出現了關門跑路風潮。
預付費模式的濫用引發消費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政府部門愈發重視這一問題,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前年,北京市便出臺了《關於加強預付式消費市場管理的意見(徵求意見稿)》,規定「原則上不應發售有效期超過3個月、面額(預付額)超過3000元的預付健身產品。」北京市體育局體育產業發展處處長祝偉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我市體育健身、體育培訓領域消費者投訴事件高發、頻發,其中預付式消費投訴事件佔很大比例,因此我們出臺了這一提示。」
他還透露,為進一步規範行業,促進市場健康發展,「針對我市體育消費問題的立法工作正在推進中」。可以預見,未來,監管力度仍將進一步強化。
「我相信政府推行的所有政策都是有所考慮的,不會對行業造成太大的波動和影響。長遠來看對行業一定是好事情,有了相關要求和規範,會更好的促使行業更加健康和科學。」 賽普健身董事長林懷慎告訴網際網路+體育。
— 2 —
體育培訓、健身行業真的離不開預付費?
以傳統健身房為例,按照財務口徑核算,只有約5%的健身房能盈利,關門跑路是常態,始終難以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目前,健身房的收入主要依賴卡費和私教費。健身房賺的是那些辦了卡後來了一次兩次便不來的會員的錢,對於經常健身的會員,健身房是虧錢的。」 林懷慎認為,可持續的生意模式,一定能實現雙贏,於會員而言,花錢得到的價值要超過付出的費用;於健身房而言,在幫助會員實現目標價值的同時,能賺到錢,「目前的卡費模式無法實現雙贏。」
私教是健身房的另一項主要收入來源,尤其在一線城市,一對一的私教服務屬於高端服務,北京一節私教課的費用在300-600元,但高昂的價格限制了公眾的持續購買力,只有這兩種模式的健身房很難盈利。
在這種行業環境下,預付費模式猶如飲鴆止渴。光豬圈健身創始人王鋒認為,健身行業屬於高運營成本行業,需要預付費帶來的充足現金流以保證運營,若草率取締預付費模式,在高房租、高人力成本的經營重壓之下,隨著資金鍊的斷裂,大部分健身房可能迅速倒閉,對行業發展構成毀滅性傷害。
「政府對預付式消費的發文監管在更像是敲山震虎。」桑尼體育創始人兼CEO宋成龍透露,一線體育培訓市場並沒有感到明顯的變化,但政府釋放的希望減少預付費風險的信號十分明顯,很多體育培訓機構都響應號召,將原來的年卡改為3個月的季卡,「行業需要一個過渡期,各退一步對市場是件好事。」
由於行業內還有相當大比例的傳統模式,因此在實際執行層面,留有一定的緩衝地帶,給予了企業寶貴的經營調整時間,同時由於行業存在課程周期的屬性,短周期的預付費依然需要。
「預付費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如果包括人員工資、房租在內的運營成本是合理的,預付費與否都不成問題。」宋成龍認為,如果企業能夠完成從銷售屬性到服務屬性的思想轉變,持續提供優質服務,將短期小課包做到精緻,於自身而言反倒是件好事。「長周期的預付費對機構而言不見得是件好事,不僅需要持續做確認收入,還考驗機構的長期規劃能力。」
有鑑於此,付費模式本身也在不斷革新。目前,國內體育培訓、健身市場出現了按次付費、以及區別於傳統年卡的「年卡月付」的新付費方式,引發消費者好評,並逐漸推廣。
「新付費方式的出現意味著跨行業人才的湧入,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對行業發展非常有價值。對用戶而言,新付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進入健身房的門檻,有助於培養公眾健身意識,對企業而言,能夠擴大健身用戶群體,加強行業對全民的影響力。」林懷慎分析道。
「所謂的新付費方式,其實也不新,早已在其他行業中應用。核心問題依舊是如何引導消費者參與到產品課程中來。」宋成龍認為,體育培訓是個強運營領域,傳統的銷售導向已經不再適用於行業發展需求。
但新的付費方式在推廣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國內健身市場的會員滲透率相較國外發達國家仍有顯著差距,運動是反人性的,按次付費很難形成捆綁,或將影響用戶的持續消費能力。這也更加要求體育培訓、健身行業在產品供給端和需求服務端苦練內功。
— 3 —
未來,更考驗企業的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
疫情讓體育培訓、健身市場洗牌加速,市場環境得以淨化。在公眾對預付費模式保持警惕,以及新付費模式推陳出新的情況下,企業唯有以人的服務為核心供給的產品,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滿足用戶的消費需求,才能增加續費和二次傳播。其過程,無疑是緩慢的,但確實企業乃至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企業要快速擴張、快速增長、快速變現,但最終,什麼樣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活下來呢?我覺得核心問題是讓企業慢下來。」宋成龍表示,企業的發展最終會回到商業的本質——口碑,而口碑建立在產品的基礎上,是在與客戶的不斷溝通、市場反饋中打磨出來的。「企業的運營調整要快,緊跟市場風向,但實際發展要慢,一步一個腳印。」
「兒童體育培訓行業橫跨體育和教育,是一個馬拉松賽跑般的慢行業。我們無法在一次觸達客戶時就解決所有問題,因此,需要及時調整現有的產品體系,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在拓達更多的用戶同時,產品體系也得以不斷豐富。」宋成龍說。
內容與課程的研發能力,成為了誰能在競爭激烈的體育培訓、健身行業存活下來,發展壯大的關鍵。目前,國內健身房的課程內容大同小異,而針對更加垂直的健身市場,需要個性化定製符合本地健身人群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在行業中脫穎而出,保持長久的競爭力,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甚至一躍成為行業巨頭。
具備課程創新和研發能力還不夠,教練作為連結產品和用戶的橋梁,其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用戶滿意度,具備專業技能和服務意識的優質教練團隊同樣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預付費模式的不斷收緊實則加快了體育培訓和健身企業自我革新的腳步,只有經營健康,擺脫預付費模式依賴症的企業才能最終存活下來,打鐵還需自身硬,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在任何時代都能在市場競爭中佔得一席之地。
換言之,苦練內功也是企業在為未來發展做預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