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嘗之味︱調味罐的故事之醬!醬!醬!

2021-02-17 中古廚房



柴米油鹽醬醋茶,醬油便是其一。

 

醬油,輕則上色調味,重則濃汤滷汁。它存在於每日的料理中,卻又因其日常而被忽視,但醬油確是構成了人們餐桌味道的基礎。

 

醬油源起於「醬」,在周朝時期就以鮮肉、魚類為原料,醃製多種多樣的醬,醱酵生成的油被稱為「醢」。人們制醬時,偶然發現醬的汁液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便是最早的(肉)醬油了,與現在魚露的製作方式類似。

△Kikkoman餐桌醬油

 

「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兩本著作中:

《山家清供》記載用醬油、芝麻油炒春荀、魚、蝦;

《吳氏中饋錄》記載用酒、醬油、芝麻油清蒸螃蟹。

 

到清代,醬油的使用遠超過醬,《隨園食單》中的「蔣侍郎豆腐」和「問政筍絲」,其中醬油的調味作用已是不可或缺。

△古龍黑豆醬油 / 

黑豆釀造醬油,可佐餐涼拌或烹飪

 

袁枚《隨園食單》中多稱醬油為「秋油」:

春天制曲,夏天曬制,秋季出油,冬季儲存。經歷三伏天曬醬,在立秋之時提取的醬油便是「秋油」。

 

△香港八珍 / 

釀造醬油,添加焦糖色後成呈深棕

大豆制曲發酵,藏進醬缸裡,白天高溫日曬,夜裡低溫蔭涼,晝晝夜夜醞釀成這般酒醇酯香。

 

按國際標準,醬油分為釀造和配製兩種;按顏色區分上,多分為生抽和老抽兩種。

生抽呈現較淡的紅褐色,味道較鹹,色淡且清澈,適用於一般的炒菜或涼拌。春夏時的一盤蘆筍炒口蘑,當季脆嫩的綠蘆筍搭配清甜的口蘑,淋上生抽後,蘆筍脆爽,口蘑鮮甜。

 

△Kikkoman特選丸大豆醬油

老抽也稱濃醬油,呈深褐色並帶有光澤。長時的發酵期使它呈粘稠狀,蘸食時有拉絲的現象,入口鮮美微甜,適合料理紅燒、滷製和上色的食材。

 

△新加坡大華 / 

老抽釀造醬油,添加焦糖色

除了以黃豆為原料的老抽和生抽,還有用黑豆經過種麴發酵釀造的黑豆醬油。清甜甘醇的特點,適合料理滷味,用它做道「豆豉牡蠣」即是不錯的選擇。

 

豆豉牡蠣 /用新鮮牡蠣搭配蔥、蒜、九層塔、豆豉和黑豆醬油炒制而成,菜碼再配上一些豆腐,可搭配白粥或啤酒。

△臺灣菇王 / 

黑豆醬油膏,添加甘草味甜

醬油膏是在釀造黑豆醬油後期,熬煮時加入糯米(粉)和麥芽糖等濃縮而成。其狀態粘稠、味偏甜,卻比一般醬油少了醬香味,一般用作蘸醬或是需要勾芡的料理中,「臺式三杯雞」裡也常用醬油膏做調料。

△臺灣金蘭 / 

醬油膏,調入糯米呈粘稠樣

魚露也稱魚醬油,鮮魚醃製發酵而後提取而成。好的魚露除了腥味更多的是鮮,還有漂亮的琥珀色。魚露可以在炒和蒸菜時提升味道。

 

△泰廚樂Thai-choice /

 鳳尾魚魚露

醬油的原料只有黃豆和小麥最好,經汏豆/蒸豆/制曲/制醅/釀醬/榨油/曬油/陳放後,醬香綿柔。黃豆帶來香氣,小麥能給鮮味,還有一點回甜微酸,最後形成風味複合的醬香。

 

時光釀造的醬油有著木納的模樣:搖晃後,瓶底的泡沫細緻綿密且消散緩慢;一開瓶,豆香飽滿,滋味甘醇悠長。

 

△禾然有機 /

釀造醬油,可佐餐涼拌或烹飪

新加坡國菜「海南雞飯」來到南洋有所改良,上桌時都會配上老抽醬油、薑蓉及蒜蓉辣椒醬三小碟。海南雞飯的靈魂——甜味黑醬油,是由南洋特有的醬油膏製成。

 

△山季 / 

五年曬露冰油,稠而味美,適合紅燒與制滷

廣東人飲食清淡,醬油卻是不少粵菜裡的必備調味料。腸粉、白灼菜心、碟頭飯、清蒸魚,在上桌前澆一勺經過特殊調製的醬油,增鮮提味。

 

△臺灣大同 / 

黑豆釀造醬油,澄清琥珀

紹興、杭州、溫州和寧波,大概是江浙一帶使用醬油最廣泛的地方了。當地與煙燻、醬汁有關的菜品都離不開醬油,如醬鴨、醬香腸、鹽滷等。

 

△Kikkoman濃口醬油 / 

保留原味卻基本不上色

在北方,醬油的意味更加直接。東北是中國大豆的生產區,醬與醬油是日常餐桌的必備,而對東北菜的普遍印象是——吃菜沒吃出啥味道來,滿嘴都是醬油味兒。

在大多數人家裡,料理時老抽上色,生抽給味。老抽醬味大,口感厚重粘稠;生抽醬味則沒有老抽重,鹽度比老抽高,但沒有老抽的粘稠感;好的生抽醬油充滿了鮮甜,空口嘗鹹過之後會回甘。


 / 生抽 / 

△酒糟毛豆/萬字特選丸大豆醬油

食材 | 毛豆、辣椒、生抽 、米酒

步驟 |

1/毛豆洗淨兩頭去尖,水燒開後,將辣椒、毛豆倒入

3/大火煮至沸騰後轉小火敞蓋煮半小時左右

4/撈出放入碗中,倒入生抽、米酒浸泡四十分鐘即成

 

△醬油荷包蛋/萬字餐桌醬油

△單面流心荷包蛋,澆上好吃的生抽醬油,簡單又解饞

  / 生抽 / / 生抽 /

 / 老抽 / 

△秋慄紅燒肉/八珍醬油

食材 | 五花肉、秋慄、八角、桂皮、老抽、生抽、米酒、冰糖

步驟 |

1/五花肉烤皮去毛,洗淨後切成2釐米的方塊

2/熱鍋將肉塊煸炸至微焦金黃,倒出多餘的油,倒入開水沒過肉塊

3/加入八角、桂皮、老抽、生抽、米酒、冰糖一起燉煮40-60分鐘

4/秋慄去殼蒸煮20分鐘,待肉塊軟爛,燉煮收汁即可

 

關於紅燒肉一直存在著「炒糖色」和「老抽上色」兩種說法,其實不如將糖色和老抽結合:減少鹽量,改用生抽,這樣做出來的紅燒肉色澤透亮,醬香味濃。

 

△秋油醬滷/大華老抽

食材 | 牛腱、腐竹、蓮藕、香料(八角、桂皮、花椒、香葉、羅漢果)、老滷汁、冰糖、老抽

步驟 |

1/牛腱肉冷水下鍋煮沸,出浮沫去血水,悶蓋1-2分鐘後冷水衝洗

2/蓮藕去皮,腐竹剪成段冷水泡發備用

3/老滷汁煮開後,放入香料,老抽、冰糖和適當水煮20分鐘出味

4/放入牛腱、藕段小火燉煮60分鐘,關火後將腐竹浸泡入味約15分鐘

5/放涼後,撈出牛腱肉、藕段切片,與腐竹一起擺盤即可

 

 / 醬油膏 / 

△臺式三杯雞/金蘭醬油膏

食材 | 雞腿肉、蔥姜蒜、幹辣椒、羅勒、醬油膏、麻油、冰糖、米酒

步驟 |

1/雞腿肉洗淨切塊,姜切厚片,蒜瓣剝皮,蔥切成段

2/熱鍋倒油煸炒薑片至焦黃後撈出備用

3/加入麻油,將雞塊爆炒至八成熟後撈出

4/留油放入蔥姜蒜和幹辣椒,再倒入雞塊翻炒

5/加入醬油膏、米酒、冰糖一起燜煮20分鐘至收汁

6/砂鍋燒熱後,羅勒與少許油一起煸香,雞塊倒入燜10分鐘

7/出菜可點綴新鮮羅勒葉

/日本醬油/

△醬油炒麵/萬字餐桌醬油

食材 | 油麵、小白菜、雞蛋、日本醬油、蔥

步驟 |

1/起油鍋煸香蔥頭末,放入油麵,淋上醬油大火翻炒

2/汆熟的小白菜鋪底,倒出炒麵,煎顆單面雞蛋即可

 

切蔥蒜燙青菜,倒生抽炒油麵,再煎麵半熟的荷包蛋,和著熱乎的氣拌著面,簡單卻有味。

/泰國魚露/

△魚露醬汁芥藍/泰廚樂

食材 | 芥藍、蒜、姜、魚露、料酒、糖

步驟 |

1/芥藍梗斜切片,葉芯摘成適口大小備用

2/姜去皮磨成蓉取汁,拌料酒和糖成醬汁酒

3/熱鍋倒油,加入蒜片和芥藍梗翻炒

4/炒至八成,放入芥藍葉芯,淋上醬汁酒,魚露翻炒即可

 

無論餐飯為何,總要添幾根蔬菜調試口味。此時的芥藍青翠欲滴,一把姜蒜,一碟魚露,勾出了山味清爽。

 

 還記得小時候的打醬油嗎?


每隔一段時間,孩子們從大人手上接過兩毛錢,連並一個空空的醬油瓶子,去到糧油店續一瓶「二級醬油」。最愛趴在斑駁老舊的木質櫃檯前,看售貨員打醬油,用天然竹製的量筒——連著一段很長的筒柄,可以深入盛著醬油的大陶缸。整套動作嫻熟而優美,不落一滴在外。

 

△淺漬黃瓜


那時候的糧油店,醬油、醋都是用上了釉的大陶缸盛著。一旁的紹酒、加飯酒都用酒罈裝著,膠泥封著壇。如今回想,過去的市井生活親切又有趣,那時的醬油讓菜香純正,食味意滿。

 熱米飯裡拌什麼最好吃?


一切紅燒類的醬汁都能滿足,紅燒大排、獅子頭、紅燒魚,只要有「醬+油脂」紅撲撲亮晶晶的形態,拌飯都好吃。

 

還有那碗一點醬油的豬油拌飯:剛剛煮好的飯揭開鍋蓋,熱氣騰騰舀一碗,和著一勺白白滑滑的豬油,再淋上一些醬油,趁熱拌勻。油光閃閃,香氣撲鼻,若還有豬油渣,簡直是童年的人間美味,讓一個不愛吃飯的小孩愛上米粒的香甜軟糯。

編輯|一撮

      圖片|LIN KEN

插畫丨二肉

本文可同步在合作夥伴好慷《在家》雜誌上閱讀


推薦閱讀

日嘗之味 |「姜姜姜姜」的登場

不時不食︱蟄蟲驚而出走,喝碗湯一解春燥

相關焦點

  • 日用之器—醬
    醬,不僅讓我們做飯燒菜調味時更加便捷,而且能夠獲得我們自己可能無法調製出的美味。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把糊狀的調味品,都稱作醬。如豆醬、面醬、番茄醬,牛肉醬,辣椒醬,果醬等等。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類,其一是中國人獨有的,經過發酵的醬;其一是混合各類調料及食材配比,經過烹製得到的醬;再有就是將植物、水果直接搗碎或碾磨製成的醬。
  • 【醬!醬!醬!】奈曼東胡老壇醬的起源,這篇文章讓你了解!
    歷經2300年歲月滄桑,東胡老壇醬也象燕北古長城一樣,漸漸逝去了原有的雄偉和輝煌,漸漸淡出了歷史的熱寵和記憶。而今,人們只知道南山有斷續殘垣,但不知道那就是古萬裡長城之祖,人們只知道家中有老壇豆醬,但不知道那就是東胡老壇醬之續。
  • 今天的推送就醬哦!
    醬,很少被單獨看作一種美食,卻又能讓無數普通的食材煥發出全新的滋味,它既可以昂貴,也可以家常;醬,往往也代表了一種家鄉的味道,漂泊在外的遊子,一口熟悉的醬便能解開鄉愁。在吃醬這件事上,全世界都有不同的見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下,世界上那些有趣的醬料。
  • 全國名醬大全
    ,還有「無靈之醬」。香味醇厚卻未加一點香料,色澤油潤卻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細的加工技術和原料的優良而達到色、香、味俱佳的標準,具有辣味重、鮮紅油潤、辣椒塊大、回味香甜的特點,是川味食譜中常用的調味佳品,有「川菜之魂」之稱。其製作技藝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製作披薩的醬料丨完美搭配的紅醬
    今天我們就來侃一侃披薩底醬的那些事兒吧,看看成就一張美味的披薩餅,底醬能發揮多大的功用,打下怎樣的基礎……披薩麵餅幾乎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味道的,除了自身淡淡的小麥香味,發酵產生的酒精、酸味、以及其他淡淡的芳香氣味,披薩麵餅的味道還是比較淡的,這就需要我們以口味醇厚的醬料來提味添香,比如紅醬、白醬、咖喱醬、羅勒醬、松露醬、蘆筍醬、巧克力醬等
  • 宜賓科普:探索僰人製作蒟醬的歷史之謎.
    | 網絡圖源 從現代詞義的角度來看,「蒟」肯定是一種植物,而「蒟醬」都應該是一種以蒟為原料製成的醬,是一種食物佐料、調料、調味品。宋人就曾說過,蒟是一種南方人稱為浮留的植物,「和以為醬,五味告宜」。孝宗曾問大臣:「昔漢武感蒟醬而開南越,想其味極美,朕欲問蜀中士大夫,其味如何?」宰相周必大對曰:「想不過如今之醬耳。」
  • 從醢到醬三千年
    從周朝開始,才有關於「醬」的食用和製作過程比較詳細的記載《周禮·天官冢宰·酒正·掌次》中寫道:「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 zū)、醓醢、昌本、麋臡( ní),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醓醢、蜃、蚳醢、豚拍、魚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羞豆之食,酏食、糝食。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客、喪紀,亦如之。為王及後,世子共其內羞。
  • 中華飲食:醬文化
    於是就有制醬法是西王母傳與人間的說法。這自然是傳說。另有說法,說醬乃周公所創,但《周禮》中已有「百醬」之說,醬的製作發明,應該在周之前。醬剛開始並非作為調料,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食品而誕生的。按張岱《夜航船》中對飲食創造歷史的回顧:有巢氏教民食果;燧人氏始鑽木取火,作醴酪(通過蒸釀而成熟食);神農氏教民食谷,加於燒石之上而食。黃帝始具五穀種。神農的兒子開始種莊稼,教民食蔬菜瓜果。
  • 玫瑰醬剁椒醬香菇醬,盤點李子柒一年四季做過的醬料_綜合_江西網絡...
    除了香菇,視頻中李子柒做香菇醬還用到了春筍、辣椒、薑片、蒜瓣這幾種材料,李子柒將它們油炸後再剁成末,在油鍋中和香菇一起翻炒後進行調味。春夏之交,正是玫瑰盛開的季節。玫瑰不僅是一種極具觀賞性的花卉,特殊品種的玫瑰還可以用來食用。在「玫瑰的一生」的視頻中,李子柒便用玫瑰花做了一桌的食物,玫瑰花茶、玫瑰米酒、玫瑰牛軋糖等等。
  • 讓世界愛上中國醬酒 酣客酒業海外粉絲探秘中國醬酒之鄉
    讓世界愛上中國醬酒 酣客酒業海外粉絲探秘中國醬酒之鄉 2020-10-30 15:42: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於曉 責任編輯:於曉
  • 遵循醬料文化,李子柒秘制香菇醬剁椒醬,感受中華美食
    美食的種類有很多,而醬在中國料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醬的歷史,比較悠久,並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變更,醬料的種類也變得更為繁多了。特別是一些醬料,更是經過不斷改良後,一次次帶給人們味蕾不同的享受。在春夏之際,玫瑰盛開之時,李子柒就做過玫瑰花茶、玫瑰米酒、玫瑰牛軋糖等等,這些美食,不僅傳承者古典文化,更是李子柒美食才藝的表現。而且,李子柒在用新鮮的玫瑰花瓣製成了玫瑰醬。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在夏季的時候,李子柒也會做各種果醬,比如,用白糖醃製出膠的黃桃醬,還有一些時令水果,比如用桃子、菠蘿、野草莓、覆盆子等水果做成的各種水果醬。
  • 瞄準「北方第一醬」,2021春糖,這家醬酒的選擇是?
    如今,醬酒市場風起雲湧,品牌競爭高潮迭起。當整個白酒行業的目光都投向貴州,北派醬酒卻在悄然發展中表現出了崛起之姿。11月29日,作為「中國醬酒國家標準」三大制訂者之一的雲門酒業,在濟寧舉行雲門醬酒五星系列產品上市發布會,發布了戰略大單品五星雲門醬酒,以及新團隊、新產品、新模式三大戰略。
  • 中國醬的源遠流長
    從「猿酒」的歷代文錄以及文化的人類學、民俗學研究中可以看出,發酵食物最早以酒的形式出現,遠古就已有之。中國人是歷史上最早掌握髮酵技術的族群。中國古代醬類食品是中國歷史上發酵食品的大宗之一。其中,「以豆合面而為之」的原料製作加工的「中國醬」,在人類發酵食品史上更是獨樹一幟、極具魅力。其不僅根植於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數千年,而且對亞洲許多國家和民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昔日網紅:不談Papi,只談醬
    似乎醬很重要,但事實上,醬在以往,比我們想像中的更重要,它過去,確實很紅很紅。現如今說到醬,我們能聯想到的,就太豐富了,從黃醬大醬甜麵醬,到麻醬果醬魚子醬,無論葷素,只要是黏糊糊的一坨,且能調味,都可以稱作醬。但在遙遠的過去,醬,完全不是這樣的。據說從遠古開始,具體點兒吧,就是堯舜禹那會兒,就有了醬。
  • 誰才是「醬中之王」?黃豆醬、甜麵醬、豆瓣醬,網友:它當之無愧
    醬的釀造最早是在西漢。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論語 郷黨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此段文字或亦有涉及養生者,然「不得其醬不食」等亦看出孔子是多麼講究飲食,而與尭帝之「糲粢之飯,藜藿之羹」則判若霄壤。
  • 哥倫布與永昌蒟醬的消失
    令人不解的是,明代以後,蒟醬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及至後來,人們不知蒟醬何物,更有一些人妄自猜測、「論證」蒟醬即山胡椒醬、蒟蒻(魔芋)醬、油雞嵏等。事實上,蒟醬消失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著直接的關係。如今,製作蒟醬原料的蘆子樹在保山還有分布,只是早已失去調味功用,成了一味普通的中藥。
  • 韭菜花醬的好處與做法
    韭菜花醬以往一直是北方民間自製的一種醬,現在北方地區的調味品廠也常有生產,或瓶裝、或袋裝。北方人很愛吃韭菜,用韭菜包餃子、炒雞蛋、拌豆腐、攤煎餅,以及韭苔爆肉片、炒豆腐乾等等,怎麼吃都很香。可是北方所處的緯度高,無霜期短,只有夏秋兩季才能買到價廉物美的韭菜。於是,北方人便在寒冬來臨前的秋季把韭菜花磨成醬,常年食用。
  • 「香臊海虎蝦」炒制香臊時加入海鮮醬、蠔油、柱侯醬;調味巧做小變化,創出流行菜.
    用香臊焗菜,宜選用去皮的豬五花肉切成小丁,炒制的同時加海鮮醬、蠔油、柱侯醬等調味,這也是它區別於巴蜀民間常見臊子的地方。原料(4人份):冰鮮海虎蝦4隻 去皮豬五花肉200克 蒜苗粒20克 豆瓣醬、海鮮醬、蠔油、柱侯醬、薑末、蒜末、料酒、鹽、老抽、味精、雞粉、香油、蔥油、色拉油各適量製法:1.把豬五花肉切成小丁後,下入五成熱的色拉油鍋裡
  • 「素未謀面 醬新有李」:記錄一場以「醬」為核心的大賽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堅持十年以「醬」為核心的食品大賽。本次大賽以「素未謀面、醬新有李」為主題,就是鼓勵參賽團隊以李錦記醬料產品為原輔料、從成品菜餚的角度設計研發方便型植物基醬料包。由於疫情因素,今年5月7日大賽啟動採用了「雲」啟動的方式,之後持續受到各地高校開學延遲及時間不確定等種種影響,儘管如此,仍得到了來自各參賽高校的熱烈反響和積極配合。
  • 黔鬍子品牌故事-好醬酒從制曲開始
    黔鬍子(王興華)清末年間人,因發現總結歸納制曲方式與釀酒3秘,被後人尊稱為:醬酒源祖,為醬香酒的發揚光大,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開啟了醬酒新時代。如今,這散發著醬之史源的匠心之釀,將在更多的飲家口中,歷久彌新,愈發酒韻。王興華釀酒技藝高超,獨創大曲醬香,去世前為後人留下「以曲養曲,以糟養糟,以酒養酒」等釀酒秘方並廣為傳頌。當時釀酒師傅為紀念他所做出的無私貢獻,尊稱王興華為黔鬍子,並開始以留有鬍子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