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英國在1812-1814年選擇對美國進行第二次介入戰爭,美國也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然而此時歐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拿破崙正在橫掃歐洲,而英國面前擺著的卻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美國,能否有機會贏得勝利,英國在宣戰前就已經最好了充分調查和準備,所以這對於英國來說固然是一個好機會,可是對於剛剛成立不久的美國來說卻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在這一次戰役後,英國徹底承認了美國是獨立國家,並享有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的待遇。
之所以選在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時候對美國宣戰,主要還是出於對英國自身安全的影響,當時法國已經聯合歐洲聯軍進攻俄國。如果俄國戰敗,那麼歐洲而言還是重新洗牌對機會。英國不放棄這次機會,一方面在歐洲大陸上與法軍周旋,另一方面則是拿出主力前往了美洲大陸,並同美軍進行決戰。
不過引發英國真正要派出主力前往美洲大陸的事件卻是美國和法國洽談領土出售這件事,而拿破崙之所以要出售授予美國以武器,主要也是想藉助美國牽制住英軍,隨後在拿破崙完全徵服俄國後,則將主力部隊進行集中並更橫跨英吉利海峽,並徹底徵服英國,這一點也是引發英國恐慌的一點,於是便先下手為強,趁機與美國宣戰,奪取在美國的殖民地。雖然在戰爭開始前對美國的局勢並不樂觀,可是美國卻利用拉鋸戰徹底粉碎了英國企圖再次佔領北美殖民地的意圖。
一、法國和美國走近讓英國感到擔憂
法國與美國走近源于波旁王朝滅亡後對美國商品關稅制度的改革,在波旁王朝時期,法國對美國運輸的棉花等農產品關稅一直居高不下,同時美國也在英國主導的打壓下難以喘過氣來,只能勉強度日。到了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選擇了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同時也與美國籤訂了商品貿易協定,這樣一來就確定了美法合作的關係,同時法國還允許對美出口武器,並且提供全套生產技術等,這一舉動讓英國感到甚至恐慌。因為一旦美國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就證明了它可以與大英國協叫板,另外會不會對加拿大這塊僅有的英國殖民地構成威脅還不得而知,所以英國選擇了全力打壓美國,不讓美國有一絲喘息之氣。
在英國主導的對美貿易制裁下,法國一直游離不定,到了1802年,法國徹底撕毀了與英國籤訂的貿易協定轉而與美國合作,導致了英法兩國矛盾升溫,最終在拿破崙的帶領下,法國正式對英國宣戰,並且還派出軍艦開往直布羅陀港,不久英國不少海外港口被法軍封鎖,戰爭一觸即發,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正在與法國談判,法國為了籌集軍費將美洲一大塊殖民地賣給了美國,而美國卻欣然接受,這令拿破崙喜出望外,還達成了與美國共同開發礦產以及鐵路修建等領域的合作條約,也是這一時期美法合作全面發展為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二、法國出口武器迫使英國採取反制措施
法國與美國達成新的貿易協定以後,法國開始向美國出口武器,並且不光是出口武器並且還轉讓了整個武器的生產線,這對於剛剛跨入19世紀的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劑猛藥,將美國快速地從一個農業國轉型成了一個工業國。在美國與法國合作正熱的時候,英國卻不得不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來抵消美國獨立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美國購買法國軍艦後,迫使英國採取了封鎖北美航路的措施,可這並沒有影響到美法關係進一步走近,反而是促使英國陷入了被動之中。
由於美國是產出棉花的大國,一旦英國不從美國進口轉而向印度進口,那麼美國富餘了大量的棉花就只能湧向歐洲其他市場,特別是義大利以及荷蘭等手工業發達地區,而一點封鎖北美航路就相當於切斷了原材料輸送的管道,所以這也引發了大量歐洲國家的不滿,因此法國也可以藉此來瓦解反法聯盟。也是基於貿易矛盾,英國與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等國的矛盾,同時也引發了反法聯盟內部的瓦解。而原本漂浮不定的西班牙也加入到了法國作戰的這邊。英國採取的反制措施卻為法國帶來了一系列的福利,不僅讓自身的貿易備受損傷,還刺激了反法聯盟內部的離心,最終引發了系列的戰略失誤,從而讓美國藉機崛起,開始成為了一個工業化大國。
在法國轉讓武器生產線之前,美國的主要武器生產還依賴於英國在殖民地時期留下的工廠,可是從整個18世紀來看,美國的軍工能力並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在獨立戰爭期間一直備受英軍打壓,到了18世紀末,法國在大革命期間出口過武器給予美國,這也使得美國軍事實力有所提升。而到了19世紀初,法國向美國轉讓軍備的生產經營權,這也讓美國迅速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不過這明顯違背了英國締造北美殖民地的初衷,同時這也是讓英國開始具有離心力的開始,並且在整個大英國協都產生了一定的波瀾。
擁有了新式武器生產線的美國在工業上有了一次飛躍,這也是美國自獨立以來工業的首次大規模提升,而美法的合作又讓美國獲得了更多的工業產品的生產經營權,在工業生產能力上有了巨大的飛躍,由此也奠定了後來美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基礎。美國在擁有新式武器生產權的前提下,大規模在路易斯州進行開廠生產,也是在購買法國在北美領土後不久,美國在前法屬領地的投資就整整比法國殖民期間高出口高出了數十倍之多。所以這也整體的提高了美國工業能力,在後來的二次獨立戰爭中表現明顯,同時由於是在特殊時期讓英軍感到苦不堪言。由於美國的工業能力提升後勤等軍事領域的發展,它再也不是在獨立戰爭中被動防禦的一方了,而是可以靈活地藉助自身軍事優勢採取反攻的軍事力量。
三、英國介入美國問題遇到了滑鐵盧
在介入美國問題時,英國還忙於組織反法聯盟,並對抗歐洲大陸上的勁敵,所以英國一開始並沒有將主力艦隊調往北美,而是組織的臨時艦隊,並且英國打算一舉拿下華盛頓並一路奪取費城,逼迫美國投降,可事實卻是這隻臨時的艦隊在華盛頓登陸都極為困難,這才讓英國不得不調集主力艦隊開往華盛頓,並在華盛頓組織登陸,不過也是在這一次英國整體遇到了滑鐵盧,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還損失慘重也徹底粉碎了英國想要重新奪回北美殖民地的野心。
就在英軍準備調集艦隊開往北美時,由於英軍一直奉行封鎖北美航路,這讓一直從事北美貿易的荷蘭懷恨在心,於是在英軍主力尚在西班牙救火時,荷蘭主力艦隊出發,並與英軍展開決戰。雖然這僅僅只是18世紀英荷海戰中尚未完了的糾結,可實際卻是英國為了阻礙北美的崛起所付出的應有代價,很顯然英國為了重新奪回在美洲的殖民地付出的代價明顯不成比例,而英軍在後來登陸北美之後遇到的沉重打擊也讓英國不得不考慮與美國重新擬定貿易協定,並讓美國成功的退出大英國協。在隨後登陸美國的陸戰,還是在華盛頓海域的海戰,均以英軍失敗而告終,而在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北部海域,荷蘭艦隊雖然被英軍擊潰,可是由於託住了大部分英國艦隊,導致了在歐洲大陸上的英國陸軍慘遭包圍,並大敗於法軍,這也讓英國再也無力增援北美,只好與美國籤訂新的貿易協定,並承認美國退出大英國協的管轄。
英國管轄的東部十三州獨立以後,雖然英國採取各種打壓,並破壞其走入正常化國家,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以及拿破崙的遠徵,英國就算與美國籤訂新型貿易協定,也不敢保證美國會不會倒向法國一邊,另外就在1812年美國對英國宣戰的這一年,拿破崙率60萬大軍遠徵俄國,即一旦俄國淪陷,那麼中亞以及印度不久都將落入法國之手,這也讓英國對自身的殖民安全十分擔憂。
因此英國直接與美國交戰將會迫使法國不再向美洲殖民地的問題上得寸進尺了,不過事與願違,拿破崙遠徵俄國失敗,同時英國也在北美的交戰中失利,雖然在美國贏得了獨立戰爭後並沒有倒向法國,而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延續與母國的關係,那就是在貿易協定上去體現。同時英國也在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勝利後不僅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地位,還承認了美國的主權,所以也是在這一次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便與西方國家的獨立地位一樣,成為了英國的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大英國協的意義才真正凸顯出來,並成為一個以英鎊為主體的貿易網中,英國成為了真正的核心,同時也將英鎊推動為了一款國際化的貿易貨幣,同時也讓英國的金融改革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時大英國協的意義也是在二次工業革命以後被放大的,不過這也都歸功於在對北美殖民地喪失後對其進行的反思性改革促成的,可以說這雖然是戰略的滑鐵盧,但卻是經濟改革的轉折點。
結語:
自英國的北美洲殖民地喪失後,英國早期一致採取對抗打壓殖民地的做法,可是卻收效甚微,另外美國是重要的棉花和農產品種植基地,斷絕與美國自貿關係,並且還阻礙美國同歐洲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可這也導致了美國迅速倒向了法國,不僅購買了大片土地還轉讓了大量武器的生產經營權,極大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並由此將美國推向了一個工業化強國。
在英國組織第二次戰爭幹預美國時,企圖以顛覆華盛頓後並一次性併吞整個北美十三州,從而在北美給予法國以沉重打擊。雖然在歐洲大陸上英軍可謂是節節失利,可是英國對自身的海上力量還是很有信心的,雖然勉強擊敗了荷蘭,可是依舊在北美與新興的美國海軍交戰時失利。也是這一次滑鐵盧,讓英國意識到再如同過去一般盲目的統治殖民地勢必是不經濟的,一定要成立一個母國與其他殖民地聯合型的組織,由此英國聯合了它已有的所有殖民地並成立了大英國協,不過成立大英國協的初衷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推進工業化改革,同時英國也利用這個機會進行金融業改革,英鎊由此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並成為了大英國協的通用貨幣,並使得英國經濟在這一改革享受了近百年的貨幣紅利。
參考文獻:
《大英國協的金融改革》
《美國獨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