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何選在敏感時期發動對美戰爭?防止落入法國,遏制北美崛起

2020-12-16 憶沫史事

引言:

英國在1812-1814年選擇對美國進行第二次介入戰爭,美國也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然而此時歐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拿破崙正在橫掃歐洲,而英國面前擺著的卻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美國,能否有機會贏得勝利,英國在宣戰前就已經最好了充分調查和準備,所以這對於英國來說固然是一個好機會,可是對於剛剛成立不久的美國來說卻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在這一次戰役後,英國徹底承認了美國是獨立國家,並享有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的待遇。

之所以選在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時候對美國宣戰,主要還是出於對英國自身安全的影響,當時法國已經聯合歐洲聯軍進攻俄國。如果俄國戰敗,那麼歐洲而言還是重新洗牌對機會。英國不放棄這次機會,一方面在歐洲大陸上與法軍周旋,另一方面則是拿出主力前往了美洲大陸,並同美軍進行決戰。

不過引發英國真正要派出主力前往美洲大陸的事件卻是美國和法國洽談領土出售這件事,而拿破崙之所以要出售授予美國以武器,主要也是想藉助美國牽制住英軍,隨後在拿破崙完全徵服俄國後,則將主力部隊進行集中並更橫跨英吉利海峽,並徹底徵服英國,這一點也是引發英國恐慌的一點,於是便先下手為強,趁機與美國宣戰,奪取在美國的殖民地。雖然在戰爭開始前對美國的局勢並不樂觀,可是美國卻利用拉鋸戰徹底粉碎了英國企圖再次佔領北美殖民地的意圖。

一、法國和美國走近讓英國感到擔憂

法國與美國走近源于波旁王朝滅亡後對美國商品關稅制度的改革,在波旁王朝時期,法國對美國運輸的棉花等農產品關稅一直居高不下,同時美國也在英國主導的打壓下難以喘過氣來,只能勉強度日。到了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選擇了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同時也與美國籤訂了商品貿易協定,這樣一來就確定了美法合作的關係,同時法國還允許對美出口武器,並且提供全套生產技術等,這一舉動讓英國感到甚至恐慌。因為一旦美國擁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就證明了它可以與大英國協叫板,另外會不會對加拿大這塊僅有的英國殖民地構成威脅還不得而知,所以英國選擇了全力打壓美國,不讓美國有一絲喘息之氣。

在英國主導的對美貿易制裁下,法國一直游離不定,到了1802年,法國徹底撕毀了與英國籤訂的貿易協定轉而與美國合作,導致了英法兩國矛盾升溫,最終在拿破崙的帶領下,法國正式對英國宣戰,並且還派出軍艦開往直布羅陀港,不久英國不少海外港口被法軍封鎖,戰爭一觸即發,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正在與法國談判,法國為了籌集軍費將美洲一大塊殖民地賣給了美國,而美國卻欣然接受,這令拿破崙喜出望外,還達成了與美國共同開發礦產以及鐵路修建等領域的合作條約,也是這一時期美法合作全面發展為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二、法國出口武器迫使英國採取反制措施

法國與美國達成新的貿易協定以後,法國開始向美國出口武器,並且不光是出口武器並且還轉讓了整個武器的生產線,這對於剛剛跨入19世紀的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劑猛藥,將美國快速地從一個農業國轉型成了一個工業國。在美國與法國合作正熱的時候,英國卻不得不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來抵消美國獨立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美國購買法國軍艦後,迫使英國採取了封鎖北美航路的措施,可這並沒有影響到美法關係進一步走近,反而是促使英國陷入了被動之中。

由於美國是產出棉花的大國,一旦英國不從美國進口轉而向印度進口,那麼美國富餘了大量的棉花就只能湧向歐洲其他市場,特別是義大利以及荷蘭等手工業發達地區,而一點封鎖北美航路就相當於切斷了原材料輸送的管道,所以這也引發了大量歐洲國家的不滿,因此法國也可以藉此來瓦解反法聯盟。也是基於貿易矛盾,英國與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等國的矛盾,同時也引發了反法聯盟內部的瓦解。而原本漂浮不定的西班牙也加入到了法國作戰的這邊。英國採取的反制措施卻為法國帶來了一系列的福利,不僅讓自身的貿易備受損傷,還刺激了反法聯盟內部的離心,最終引發了系列的戰略失誤,從而讓美國藉機崛起,開始成為了一個工業化大國。

在法國轉讓武器生產線之前,美國的主要武器生產還依賴於英國在殖民地時期留下的工廠,可是從整個18世紀來看,美國的軍工能力並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在獨立戰爭期間一直備受英軍打壓,到了18世紀末,法國在大革命期間出口過武器給予美國,這也使得美國軍事實力有所提升。而到了19世紀初,法國向美國轉讓軍備的生產經營權,這也讓美國迅速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不過這明顯違背了英國締造北美殖民地的初衷,同時這也是讓英國開始具有離心力的開始,並且在整個大英國協都產生了一定的波瀾。

擁有了新式武器生產線的美國在工業上有了一次飛躍,這也是美國自獨立以來工業的首次大規模提升,而美法的合作又讓美國獲得了更多的工業產品的生產經營權,在工業生產能力上有了巨大的飛躍,由此也奠定了後來美國成為工業強國的基礎。美國在擁有新式武器生產權的前提下,大規模在路易斯州進行開廠生產,也是在購買法國在北美領土後不久,美國在前法屬領地的投資就整整比法國殖民期間高出口高出了數十倍之多。所以這也整體的提高了美國工業能力,在後來的二次獨立戰爭中表現明顯,同時由於是在特殊時期讓英軍感到苦不堪言。由於美國的工業能力提升後勤等軍事領域的發展,它再也不是在獨立戰爭中被動防禦的一方了,而是可以靈活地藉助自身軍事優勢採取反攻的軍事力量。

三、英國介入美國問題遇到了滑鐵盧

在介入美國問題時,英國還忙於組織反法聯盟,並對抗歐洲大陸上的勁敵,所以英國一開始並沒有將主力艦隊調往北美,而是組織的臨時艦隊,並且英國打算一舉拿下華盛頓並一路奪取費城,逼迫美國投降,可事實卻是這隻臨時的艦隊在華盛頓登陸都極為困難,這才讓英國不得不調集主力艦隊開往華盛頓,並在華盛頓組織登陸,不過也是在這一次英國整體遇到了滑鐵盧,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還損失慘重也徹底粉碎了英國想要重新奪回北美殖民地的野心。

就在英軍準備調集艦隊開往北美時,由於英軍一直奉行封鎖北美航路,這讓一直從事北美貿易的荷蘭懷恨在心,於是在英軍主力尚在西班牙救火時,荷蘭主力艦隊出發,並與英軍展開決戰。雖然這僅僅只是18世紀英荷海戰中尚未完了的糾結,可實際卻是英國為了阻礙北美的崛起所付出的應有代價,很顯然英國為了重新奪回在美洲的殖民地付出的代價明顯不成比例,而英軍在後來登陸北美之後遇到的沉重打擊也讓英國不得不考慮與美國重新擬定貿易協定,並讓美國成功的退出大英國協。在隨後登陸美國的陸戰,還是在華盛頓海域的海戰,均以英軍失敗而告終,而在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北部海域,荷蘭艦隊雖然被英軍擊潰,可是由於託住了大部分英國艦隊,導致了在歐洲大陸上的英國陸軍慘遭包圍,並大敗於法軍,這也讓英國再也無力增援北美,只好與美國籤訂新的貿易協定,並承認美國退出大英國協的管轄。

英國管轄的東部十三州獨立以後,雖然英國採取各種打壓,並破壞其走入正常化國家,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以及拿破崙的遠徵,英國就算與美國籤訂新型貿易協定,也不敢保證美國會不會倒向法國一邊,另外就在1812年美國對英國宣戰的這一年,拿破崙率60萬大軍遠徵俄國,即一旦俄國淪陷,那麼中亞以及印度不久都將落入法國之手,這也讓英國對自身的殖民安全十分擔憂。

因此英國直接與美國交戰將會迫使法國不再向美洲殖民地的問題上得寸進尺了,不過事與願違,拿破崙遠徵俄國失敗,同時英國也在北美的交戰中失利,雖然在美國贏得了獨立戰爭後並沒有倒向法國,而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延續與母國的關係,那就是在貿易協定上去體現。同時英國也在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勝利後不僅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地位,還承認了美國的主權,所以也是在這一次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便與西方國家的獨立地位一樣,成為了英國的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大英國協的意義才真正凸顯出來,並成為一個以英鎊為主體的貿易網中,英國成為了真正的核心,同時也將英鎊推動為了一款國際化的貿易貨幣,同時也讓英國的金融改革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時大英國協的意義也是在二次工業革命以後被放大的,不過這也都歸功於在對北美殖民地喪失後對其進行的反思性改革促成的,可以說這雖然是戰略的滑鐵盧,但卻是經濟改革的轉折點。

結語:

自英國的北美洲殖民地喪失後,英國早期一致採取對抗打壓殖民地的做法,可是卻收效甚微,另外美國是重要的棉花和農產品種植基地,斷絕與美國自貿關係,並且還阻礙美國同歐洲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可這也導致了美國迅速倒向了法國,不僅購買了大片土地還轉讓了大量武器的生產經營權,極大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並由此將美國推向了一個工業化強國。

在英國組織第二次戰爭幹預美國時,企圖以顛覆華盛頓後並一次性併吞整個北美十三州,從而在北美給予法國以沉重打擊。雖然在歐洲大陸上英軍可謂是節節失利,可是英國對自身的海上力量還是很有信心的,雖然勉強擊敗了荷蘭,可是依舊在北美與新興的美國海軍交戰時失利。也是這一次滑鐵盧,讓英國意識到再如同過去一般盲目的統治殖民地勢必是不經濟的,一定要成立一個母國與其他殖民地聯合型的組織,由此英國聯合了它已有的所有殖民地並成立了大英國協,不過成立大英國協的初衷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推進工業化改革,同時英國也利用這個機會進行金融業改革,英鎊由此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並成為了大英國協的通用貨幣,並使得英國經濟在這一改革享受了近百年的貨幣紅利。

參考文獻:

《大英國協的金融改革》

《美國獨立戰爭》

相關焦點

  •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法國為何出兵近10萬人,幫助美國打英國
    到了獨立戰爭的後期,法國、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出於各自利益的考慮,與美軍並肩作戰。在支援美軍作戰的歐洲強國中,法國出兵最多。法國先後投入36000名陸軍,63000多海軍,146艘風帆戰艦,近10萬兵力與英軍浴血奮戰。法軍先後有29500名官兵在獨立戰爭中陣亡。那麼,作為西歐國家的法國為何要千裡迢迢來到美洲大陸,幫助美國打敗英國呢?
  • 海軍、外交、戰爭,英國為何將法國「拉下」霸主寶座
    早在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由於哈布斯堡王位繼承人的空缺,法國和奧地利為爭奪西班牙王位展開了一場橫跨歐洲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與奧地利和荷蘭結成聯盟,以阻止法國的崛起。隨著荷蘭勢力的不斷衰落,以及奧地利對普魯士崛起為頭號敵人的持續恐懼,英國逐漸失去了抗法陣營中原有盟友的堅定支持。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的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更是超過了英國本土,很多人購買北美製造的船隻。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成為最大糧食出口地之一,很多北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屬於一流商品。法國和英國為了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權,爆發了七年戰爭。公元1756年5月20日,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四處攻擊法國船隻,首先挑起戰火。
  • 美國獨立戰爭:歐洲列強削弱英國的權力遊戲
    與之角逐的法國和西班牙,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導致法國在歐洲的霸主異位,西班牙海上強國的沒落。英國甚至搶走了法國在北美最大的殖民地加拿大。但在「英國和法國的七年戰爭」後,才僅僅過了十三年。誰也沒想到,在英國的北美殖民地會爆發獨立戰爭。
  • 北美獨立牽動歐洲各國神經!法國全力幫助卻不願北美獨立的因由
    北美獨立並非單純的獨立運動,其中也夾雜著歐洲列強對英國的海洋擴張的限制!英國即便認識到了如此,但受制於前期爭霸戰爭的財政危機,和對殖民地的管理依然選擇加稅。北美獨立由此爆發,而歐洲各國也適時加入對英作戰,英國霸權遭到遏制。本文重點在於介紹獨立戰爭背後歐洲列強的聯合行動,心照不宣的提供幫助削弱英國。
  •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進攻埃及,為何英國和法國也參與戰爭呢?
    中東戰爭是指中東各國與以色列矛盾,為何英法介入第二次中東戰爭?猶太人復國建立以色列後,中東地區就開始無休止的衝突,從1948年到1982年,中東地區先後發生5次戰爭,給無數無辜平民造成了傷害。中東戰爭是以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但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與法國也參戰了,給中東地區的衝突帶來複雜性。那麼為何英法兩國參加中東戰爭呢?
  • 從百年戰爭到險些合併,英國與法國有何歷史恩怨?
    早在英法兩國各自形成國家之前,纏鬥和戰爭就是生活在這兩處土地上的居民的主旋律,不過這一時期英國的領土並不僅限於英倫三島,換句話說英吉利海峽並不是區分兩國的天然邊界。
  • 你知道真實的美國獨立戰爭,是靠法國打敗的英國
    西班牙的哥倫布於14世紀末發現了美洲,隨後英、法、西這些殖民國家接手了在美洲土著人手裡的北美。這為以後的戰爭埋下了禍根。15世紀末,西班牙人開闢了去往美洲的新航線。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圍繞著北美殖民地的歸屬和海上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搏殺。
  • 美國為何要介入越南戰爭?越南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來了
    ,南揍日本,國家地位空前提高,美蘇兩國的矛盾開始成為當時國際上的主要矛盾。 基於爭霸的需要,尤其是在蘇聯已經佔領半個德國以及幾乎整個東歐的情況下,為了遏制蘇聯,美國需要拉攏法國,因此美國在越南問題上開始向法國靠攏。 1945年8月16日越南共產黨領導的「八月革命」爆發後的8月24日,杜魯門在與戴高樂會談時表示美國不反對法國重返印度支那,並保證今後不給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事務製造障礙。
  •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十七世紀後半葉,法國是歐洲大陸的霸主。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為了對外侵略和挽救本國日益嚴重的封建制度的危機,在歐洲大陸上曾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欺侮過不少周圍的弱國。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統治者都在法國面前戰戰兢兢,屈服於它的威力。但是,英國不願看到法國的強大,竭力利用歐洲同盟國家來打擊法國的霸權。 對海洋和殖民地的爭奪也是英法之間爭霸的一個重要方面。
  • 二戰德國發動戰爭的原因,幕後有這兩個國家鼎力相助
    二戰德國為什麼敢於發動戰爭?除了德國自身的原因,也與這兩個國家的姑息縱容有很大的關係。然而世事難料,這兩個國家到頭來一個被德國打殘,一個直接滅國,也沒落個好下場。這兩國家就是英國和法國。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先說說德國發動戰爭的內在動機,這與一戰遺留的不平等條約有關係。一戰德國戰敗,很多權益被其他強國瓜分,民眾普遍不滿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希望改變現狀。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一直是戰爭史愛好者,談論的焦點問題,本次筆者將試著,從當時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德國國內情況兩條主線,簡要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歡迎廣大讀者一起探討!第一組矛盾是法國和德國的矛盾!法德主要矛盾還是由於之前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導致了國土被德國搶佔,法國失去了歐洲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都抱有一雪前恥的復仇心態。德國對此也高度警惕,為防止法國報復也一直在擴充軍備。
  • 北美殖民地居民大都是英國人,為何還會爆發獨立戰爭
    從1606年第一批殖民者在大西洋西海岸登陸開始,在隨後百餘年時間內,英國共在北美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與印度等殖民地不同,在北美地區這些殖民地上居住的,絕大多數都是英國本土遷移過來的,當地原有的土著即印第安人已經被趕殺殆盡。
  • 日本打中國已很吃力有何底氣敢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這是個死局
    當時觸動美日關係的節點,正是日本對中國愈演愈烈的侵華戰爭。 二戰期間的整個太平洋區域,說白了起主導作用的只有美國和日本。兩強對峙的局面下,出於遏制潛在對手的需要,美國打從心底裡不希望一個太過強盛的日本出現。
  • 法國當年曾想併入英國,這樣的大好事,英國為何卻不願接受
    然而英國在經過慎重考慮後,仍然拒絕了法國的提議。 按說一個是歐洲最強陸軍,一個是全球海洋霸主,兩強結合,成為超級強國,重振輝煌指日可待。那樣的話,他們再也不用看美國、蘇聯的臉色行事,豈不是天大的好事,為何英國堅決不同意呢?
  • 英國入侵阿富汗之謎,明為遏制沙俄,實際卻為了鴉片貿易
    在阿富汗種植鴉片成為了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也是出口亞洲地區的主要鴉片來源,相比於英國的其他的鴉片種植園,阿富汗種植的鴉片可謂都是上品,這也是英國為何如此重視阿富汗的原因,最終不惜重兵拿下阿富汗,同時也是將鴉片貿易進一步擴大至整個亞洲地區。
  • 你不知道的北美獨立戰爭:不法者和宗主國之間的利益爭奪
    這份宣言是美國重要的建國文書,也定義了美國獨立戰爭的正義性。在我們的歷史認知中,北美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人民為了反抗英國殖民者對北美的剝削,而發動的一場爭取自由的戰爭。但這場戰爭的本質並非為爭取自由、反抗壓迫,而是北美殖民地的不法者與宗主國(英國)之間因為利益糾紛而產生的戰爭。
  • 法國曾想主動加入大英國協,領土也送給英國,英國為何還拒絕
    (愛德華三世畫像)一、英法之間的歷史情仇。而且兩國的國王原本就是親戚,只是後來鬧起了矛盾,才引起了長達百年的英法戰爭。這還得從14世紀時說起。當時,法國卡佩王朝的老法王突然去世,由於他生前沒有兒子,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打算以外孫的身份繼承法國王位,如果是那樣,英國和法國早就合併成一家了。但是還沒等他到法國繼任,腓力六世就以老法王侄子的身份,搶先繼承了王位。
  • 英國如何開啟崛起之路,榮膺「日不落帝國」百年之久
    為何英國能夠從一個海島邦國變成西方的強國,是什麼激發了英國的潛力,使其能夠迅速崛起?其中必然是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少不了國際環境、國內自身的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發展等的支撐,這些緊密聯繫的各要素之間的共同浸潤下,才能夠滋養出這樣一個強國。
  • 法國的崛起之路,是歐美國家淪陷的開始
    02帝王中世紀到近代,地球是日不落帝國的時代,很少有人知道:英國只是一個失敗者。1337年之前,日不落帝國只是法國的臣子,他們試圖沾染法國奪取更多的土地,於是一場「百年戰爭」爆發,1453年大英帝國被趕出歐洲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