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孔子以一己之力扛起的教育改革,看時下教育之路探索

2020-12-18 棒槌三

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伯璟)聯合出品,湖南衛視、北京伯璟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正在熱播。其宣傳片表示,希望此節目能以歷史為聲,與中國青年進行一次觸及心靈的坦誠對話,看過實片就知道他們做到了。

精良的製作班底,讓《中國》這部紀錄片不僅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國「通史」,更是一部帶有濃厚的中國審美色彩的歷史畫卷!

《中國》製作團隊以電影級別的標準來建構了整個紀錄片的視覺創作,片中的構圖、色彩、光線都給人以唯美的高級感!導演李東珅表示《中國》的拍攝是一場艱難的冒險,也是令人激動的嘗試。創作團隊商量了「假定性美學」的方案,基於大量的中國學、油畫審美,並由羅攀(指導過《芳華》《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的電影攝影)攝影指導,使《中國》的每一幀畫面,都像油畫一樣美麗。

該攝影指導紀錄片《中國》的音樂由中日兩國藝術家合作完成,其中日本著名音樂家梅林茂參與了整個音樂的創作。主持人周濤在《中國》中的配音工作可謂是整個製作的亮點,用母親的聲音將故事娓娓道來,聲音低沉、有力,即彰顯了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親切和藹,使《中國》的故事更加人性化,生動、精彩!

孔子以一己之力開啟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舉步維艱、歷盡波折;

「孔子所處的年代,周朝已建立五百多年,國力走向衰弱,周朝所創立的禮樂制度,漸漸鬆弛荒疏,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日漸崩塌;孔子不忍人們的生活和國家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落,他要想方設法地呼喚並恢復周禮,他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禮制碎片一點一點拼起來,重新安放世人心中。這一切從教化做起。」

孔子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襲的官學傳統,向眾人打開大門,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無論出身貴賤,稟賦高下,都應該獲得受教育的平等機會,只要交少許學費,哪怕只有一條幹肉,就可以到他這裡讀書、學習。很快就有大批平民子弟前來求教,孔子為學生們開設了禮、樂、射、御、書、數,六門課程,這被後人稱為「六藝」。

孔子要把廟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禮」,傳播到村野民間。這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孔子學徒三千,儒家思想由此開啟。孔子周遊列國苦難的問學之路也由此開始!

在宋國的匡邑,他們被當地的士兵和百姓圍住五天;

因得罪小人司馬桓魋,孔子被迫化裝出逃;

到鄭國,孔子與弟子們走散了,一個人站在東城門下,被人辱罵得像條喪家犬。

《孔子家語·在厄》還記載了孔子被困陳蔡,絕糧七日的故事:公元前489年,孔子在拜見楚昭王的路上,經過陳蔡,陳蔡兩國掌權者害怕孔子在楚國被重用,致使陳蔡於危險境地,於是,二國圍困孔子,不讓他去楚國。

孔子和弟子一起被兩國發兵困於荒野上,絕糧七日。關於被困的具體情形,有一段是這樣描述的:「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然而在《中國》欄目裡,並未用浪漫的手法演繹「慷慨講誦,弦歌不衰」的狀態,而是採用了更寫實的手法,餓壞了的弟子們,有的困惑焦慮,有的憤然離去,面對此情此景孔子,也開始質疑。

孔子三問弟子,也是問自己:

一問子路,「難道是我們的學說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子路答:「大概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是我們的智謀不夠。」孔子搖頭。

二問子貢,「難道是我們的學說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子貢答:「老師的理想太博大了,所以天下容不下老師。為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標準呢?」孔子還是搖頭。

三問顏回,「難道是我們的學說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顏回答:「老師的學說博大精深,不被天下接受沒有關係的。一個人如果不堅信自己的學說,那是對自己的侮辱。但如果研修的學說正確而不被人所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老師不被天下接受,方顯君子本色!」

孔子聽完,欣慰地笑了。他立即派子貢用計,混出包圍圈,到楚國搬來救兵。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圍困終於解除了。

經歷了廣收門徒、治理魯國、周遊列國被劫、七日之困之苦,孔子依然沒有停止尋找出路,為受困的弟子,為受困的自己,為受困的中國。

後世有言:上天若沒有降生孔子,中國的歷史將萬古如長夜!

從孔子的自下而上艱難的教育探索之路,我們反觀時下,自上而下的打破內卷,多元發展的教育改革,也是困難重重,我們又能否從中獲得一些收穫?

內捲化,源於美語involution ,又譯為退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用於農業研究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的現象,即邊際效益遞減的方式,沒有發展的增長成為「內捲化」。

最近,「內捲化」一詞頻頻出現在教育領域,泛指極端教育主義、應試化的教育模式,就是我們俗稱的:「只要學不死,就要往死裡學。」人的精力、時間,無限的增加投入,學歷軍備競賽越演越烈,但產出並不是正向的,邊際遞減效應越來越明顯,並開始出現生命損害的現象,改革勢在必行!

教育生態的退化,惡性的競爭,簡單的歸於「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這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的觀點,他表示:像985、211這樣的高端學校一定是資源稀少的,學生的稟賦各不相同,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入這樣的高校,從事高端管理或是研究性的道路。

話雖這樣說,但如果有人問我,你會讓自己的孩子放棄這樣一條永攀高峰的道路嗎?我想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那又是為什麼呢?也無非以下幾點。

一、我國目前的就業要求,通過考學可以高人一等,可以改變命運改變生活,可以掌握最優渥的資源,可以端緊鐵飯碗。現在就業局面確實尷尬,一方面大批高學歷人群在家閒置,另一方面,企業急需高技術高水平人才。這就讓擁有高學歷的人,越來越有競爭力,可學歷資本不是很豐厚的人,又不肯低頭從事其他行業,讓自己高不成低不就,讓教育變得十分尷尬。

二、與學歷對應的技工教育,在現在的中國發展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教育水平、教育資源還不均衡、不平等。

三、教育引導不足。在選擇文,還是選擇工上,我們的相關政策依舊是採取淘汰方式,成績優則學文,成績差則選工。即使對孩子的未來,這種未見的就是壞事,但這樣一種方式,家長們自然難放下期待,去做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如果高中選擇文理那樣,我們同時可以選擇技工,也許會有不同的效果。

好在,我們看到國家越來越鼓勵技工教育,從人民日報批「教育內捲化」,到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舉辦,並由習**為其致賀信,都能看出,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視,而技能教育工作,也將一步一步展開,希望我們的技術教育能早日逾越鴻溝,趕上來,讓教育更加平等,讓孩子們可以更好的依從心靈的選擇。

@棒槌三,用《中國》的臺詞結尾,希望我們都能:在偉大的歷史發展道路中,找尋中華民族的勇氣之源、力量之源、自信之源。#紀錄片中國#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於北京召開,探索未來教育的無限可能
    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作為學術支持單位,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聚焦教育前沿動態,解讀教育改革政策。現場嘉賓及線上觀看的業界同仁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攜手共繪未來教育的新藍圖。
  • 探索改革 推動教育發展的「和順實踐」
    「十三五」期間,和順縣圍繞「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目標,全面啟動教育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在全縣形成了「黨政重教、政策助教、名師興教、全民幫教」的良好教育發展環境,探索實踐出了一條山區特色教育改革發展之路。擁有75年辦學歷史的和順北關示範小學,一直都以自主教育為辦學特色。
  • 教育創新看慈暉
    「隨著《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先後發布,職業教育發展迎來『黃金時代』。」王格楠說,考上一本、二本院校是絕大多數學生的理想,但根據歷年的錄取率,目前學校的大部分生源,很難擠上這座「獨木橋」。
  • 探索師範教育高品質發展之路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教師節重要寄語精神筆談回望百年師範教育發展歷程,紮根中國大地,探索新時代師範教育高品質發展之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蓄勢待發,聚焦教育改革 共話未來教育
    再出發:聚焦教育改革 共話未來教育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以 「聚焦教育改革 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核心議題包括:1.最新教育政策文件解讀與理解基礎教育改革七十餘載,中國教育正一步步趨於成熟,新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也正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進步、迭代。作為國家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工程最新政策有哪些?
  • 【關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2020)
    、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承辦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論壇(2020)」,於2020年12月7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他強調:回顧「十三五」,我國教育發展歷程和成就我們深受鼓舞,也為參與其中做出貢獻、助力發展感到光榮和自豪,面向新時代新階段,我們要把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到各自的教育工作中,把五中全會精神貫徹到教育議政建言中,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建言獻策。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十年的探索,積極探索高端智庫建設規律和工作方式,積極探索高校和參政黨合作共建新模式,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 論教育自信視角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系的建構
    這種心態很快轉為不自信,並由「師夷長技以制夷」轉向盲從國外——在師範教育甚至整個教育領域都是如此。如果將清末張之洞等人主導下「以日為師」師範教育體系的探索(包括創立三江師範學堂[4]和全國性師範教育制度體系建設)歸結為積極心態下的學習國外,那麼20世紀20年代的「以美為師」以及其後的「以俄為師」甚至包括近些年的學習歐美,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育發展的不自信,從而影響了師範教育本土化進程。
  • 2019「教育改革」之路,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 教育回眸
    你是否還記得,我們披著朝霞,在五星紅旗下,捂著胸膛,高唱《我和我的祖國》時的樣子?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開局之年。
  • 探索職業教育提質培優之路 新華網職業教育論壇在京舉辦
    國家職業教育指導諮詢委員會委員高林在致辭中表示,要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需要教師隊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水平和思維能力,創新綜合能力培養環境,使學生真正學會工作,勝任工作,具有創業、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能力。此外,還要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創新中國特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新進路
    理論建構:彰顯中國特色  中國的新聞教育發軔於新文化運動及西學東漸的背景下。1917年,蔡元培建議徐寶璜給北大文科各系開設新聞學的選修課,介紹歐美各國新聞概況與理論,培養新聞人才,這標誌著中國高等新聞教育的開端。但中國尋求發展自身特色新聞學的努力一直未間斷。
  • 中石大黨委中心組專題學習《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
    11日下午,中國石油大學召開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擴大會,專題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他重點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四個評價方式,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個主體,介紹了《總體方案》的主要內容,指出《總體方案》體現了教育思想、理念、政策的有機統一,要結合學校實際,在執行、優化、調整、探索、創新中,抓好《總體方案》的落實落地。
  • 改革!教育評價指揮棒將怎樣變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改革!教育評價指揮棒將怎樣變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解讀  新華社記者胡浩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
  • AI賦能教育的中國探索
    把人工智慧裝備引入課堂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請來機器人「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歡樂愉快的氛圍中,啟發孩子們勤於思考,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去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正式發布,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向人們展示了變革教育的巨大潛能。幫助每個人獲取駕馭新科技、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正是教育的使命所在。
  • 探討疫情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 第三屆東方醫學教育論壇在復旦上醫舉行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培育卓越醫學人才本次大會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培育卓越醫學人才」為主題,來自各大醫學院校、醫院從事醫學教育工作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通過線上線下共聚,探討疫情影響下我國醫學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
  •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圓滿閉幕,向未來教育新藍圖再出發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暨第十九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在北京景園假日酒店圓滿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作為學術支持單位,以"聚焦教育改革
  • 抓住教育改革「牛鼻子」才是根治「啞巴」英語的「先手棋」
    畢竟當我們遇到外國人時,是直接與其語言會話而不是拿紙筆行文交流。由此看來,當前英語教學重筆試輕聽力甚至無口語會話的做法是與實際應用需求相背的。所以當前英語考試應增加口語會話內容,同時聽力、口語佔該科目總分應不少於二分之一的分數值。畢竟當前教育呈現的是應試教肓,「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對當前教學實踐是能起到絕對指導、引導作用的,所以改革教學內容當以改革考試內容為先。
  • 英語教育改革的理念問題——李寶忱老師訪談錄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政治影響擴大、國際地位提高,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顯著增強。整個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變化,極大地增強了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推動全球範圍內的「漢語熱」持續升溫。此外,孔子學院也帶動中國語言大踏步走向世界。截至目前,已在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6所孔子學院和1076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各類學員210萬人(含網絡學員55萬人)。
  • ...如何走好下一程? ——半月談舉辦「教育改革對話會」聚焦在線教育
    告別疫情期間的大規模網課,中國網際網路教育如何走好下一程? ——半月談舉辦「教育改革對話會」聚焦在線教育 9月15日,半月談聯合瞭望東方、瞭望智庫舉辦的「教育改革對話會——『十四五』規劃視野下的網際網路教育」在北京舉行。來自政府教育部門、教育研究機構和從事中小學一線教育的專業人士參與了研討。
  • 高明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同時,高明大刀闊斧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力度,以區級統籌為切入,優化教學育人模式,釋放辦學活力,翻開「優教優學高明」教育發展新篇。優化教師隊伍培育高素質人才傍晚時分,更合鎮中心小學校長黃越球站在校門,與放學學生逐一揮手道別,校園漸漸重歸靜謐,師與生、校與人的和諧畫面,讓黃越球心生微瀾。
  • 教育智慧視角下的學前師範藝術教育改革
    第三,學前教育的藝術教育不等同於專業的藝術教育,在課時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進行理想的學前師範藝術教育也是一個兩難問題。一方面,藝術教育課時量和課程內容安排過多影響理論課程學習;另一方面,安排過少學生則可能難以把握藝術的真諦和技能,難以勝任未來幼兒園教師的職業要求。在「朝向教育智慧師範教育改革」的系列文章中,筆者討論了學前師範教育理念變革、[1]目標重構、[2]教學方法改革[3]和教育實踐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