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盧森堡的隸屬權,在1715年之前,盧森堡是哈布斯堡王室的領土,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法國吞併之後成為了法國的隸屬地。
此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815年的維也納和會上,在盧森堡作為一個「不知名」的小國,只有被宰殺的資格,先是奧地利將盧森堡轉讓給荷蘭,當時的荷蘭統治者奧蘭治拿騷家族又轉讓給普魯士其在德意志地區的四塊領地,最後普魯士直接放棄了吞併薩克斯王國的要求。
這時候的盧森堡一直歸屬在荷蘭的統治之下,到了1839年,比利時與荷蘭的聯盟解散之後,比利時成為一個永久中立的國家,盧森堡的西半部分併入了比利時,東半部分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大公國」給了荷蘭,盧森堡的東西部分分裂,作為比利時和荷蘭聯盟解散的獲益。
一、德法兩國的爭奪使得盧森堡和比利時的「中立態度」在歐洲變得尤為重要
1.試圖吞併盧森堡但是以失敗告終的法國
1866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曾經想要直接吞併盧森堡,當時法國在普奧戰爭獲勝中由於維持了中立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就連荷蘭國王也統一直接賣給法國,雙方甚至已經籤訂了秘密協定。
但是由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將這份秘密協定的要求悄悄的告訴給英國首相知曉,英國首相的態度直接將法國陷入孤立的位置,與此同時,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還直接通知法國,吞併盧森堡意味著兩國關係決交。
也是由於這個突發的意外事件,當時在倫敦召開的國際會議就成為了一個溝通的好平臺,眾多列強迫使涉及到的幾個國家進行調節,盧森堡也在倫敦會議的規定和眾多國家的共同保證下,成為了一個可以完全享有獨立和被解除武裝的永久中立的國家。
雖然這一會議的規定使得盧森堡避免了被威脅、吞併的危險,但是也直接使得盧森堡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失去了「利益」,再沒有國家會費盡心思威脅和爭取盧森堡。
2.直接發動戰爭侵入盧森堡和比利時的德國
比起法國來說,德國顯得就沒有那麼溫和了。為了保證自己的「掠奪」完全成功,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設定好了詳細的計劃,其中就包括對盧森堡公國的「爭取」。
1914年,德國直接侵入了完全沒有武裝的盧森堡公國,當時盧森堡能作出的唯一抵抗就是橫置在宮堡橋頭的一輛大公府的汽車。因此德國在不久之後直接將大本營設在了盧森堡。
此時的比利時雖然已經開始動員,但是由於其已經籤訂了保持中立的條約,加上對維持中立的信心,比利時並沒有制定有效的防禦策略,而比利時的軍隊奉奉承的是法國軍隊的「進攻至上」的原則。最終德國還是入侵了比利時,且為了這次入侵,英國和德國也爆發了戰爭,就是為了「維持住比利時中立的態勢」,比利時中立態度的重要性已經超乎想像。
二、為什麼盧森堡始終沒有被比利時吞併?
就如同上述所說的德國的入侵計劃一樣,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能夠打敗法國,法國在一戰之前制定的謀略計劃也是抱著一樣的目的來的,因此,比利時和盧森堡就成為了這兩個國家角逐中決勝的關鍵要素。掌控住了這兩個國家就相當於獲得了半數的優勢。
當時比利時和盧森堡在戰爭中維持的都是中立的態勢,比起比利時來說,盧森堡作為已經失去了一半領土的「盧森堡公國」當時是由荷蘭國王統治的。
因此很明顯,爭取比利時比起爭取盧森堡公國來說,擁有一半領土且維持中立態勢的比利時更有優勢。正是因為比利時和盧森堡之間存在的斬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才有了以後的事情。
1.維也納會議將盧森堡領土分裂為附屬國和「盧森堡大公國」
事實上,盧森堡的領土變遷經歷了複雜的發展歷程,這些我們暫且不提。到著名的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舉行時,戰勝拿破崙王室的幾個國家——俄國、英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在維也納召開的「分贓會議」,除了幾個國家瓜分的戰敗國的領土之外,最重要的會議決議就是關於盧森堡的歸屬問題。
盧森堡升為大公國之後,有諸多列強的保證和會議決議的文書,在尼德蘭王國和普魯士的「關照」下,它名義上還是獨立的國家,但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武裝保護,雖然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作為獨立國家擁有了多重保障,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肉」。
2.比利時和荷蘭的聯盟解散,盧森堡被荷蘭和比利時兩個國家瓜分
在維也納會議召開之前,荷蘭和比利時的聯盟一直維持的很好,然而在一戰爆發之後,荷蘭和比利時的聯盟弊端開始逐漸顯現,其聯盟是以犧牲小國之間的利益用以換取大國之間的勢均力敵,以及為了維持歐洲原有的秩序存在的,其在名義上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這一聯盟沒有考慮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興起的民族主義趨勢,以及兩國之間內部存在的深層次的反對聲音和不滿。
因此聯盟的解散也不算壞事,再加上當時荷蘭和比利時的關係已經處於崩盤的臨界點,1830年比利時獨立戰爭的爆發使得比利時直接繼承了當時隸屬於尼德蘭的領土,取得了原本盧森堡大公國領土中的近一半的西部地區,因此,盧森堡大公國的東部地區就成為了荷蘭的隸屬領地。
3.盧森堡小國背後的利益爭取——大國之間的博弈
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規定盧森堡歸屬於一戰之後新成立的德意志聯邦,之後盧森堡領土的斷斷續續的分裂,也始終沒有離開這幾個國家在背後的經營。
在幾乎一個世紀的爭奪中,盧森堡雖然作為一個小國,對於歐洲整體局勢發揮的作用卻是相當重要的,包括盧森堡在內的比利時和荷蘭這三個「小國」一直以來都是法國和德國雙方爭奪的重要部分,也是法蘭西和德意志兩大文化的拉鋸地區。
而與此同時,盧森堡與德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有著密切的聯繫,一方面是法國幾百年來持續不斷的文化同化,另一方面是擁有雅利安血統的德意志民族,盧森堡的重要性至少對於德法兩國是無法或缺的,雙方中任何一方得到了盧森堡的全權支持。對於另一個國家來說都會難以接受的,這也是為何在德法兩大國家的博弈中,盧森堡大公國始終能維持著獨立的態勢一直存在到今天。
三、其實,盧森堡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國」
盧森堡在歷史上應該不能算是一個小國,無論是從領土範圍來說,還是從其存在的歷史和重要性來說,都是對全局能起到關鍵作用的一個國家。
除此之外,盧森堡還是神聖的羅馬帝國盧森堡王朝的「龍興之地」,在這個國家曾經誕生出四位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也算是盧森堡與德國難分難捨的歷史根源。
甚至德國在戰爭爆發前夕,為了確保自己的侵略計劃萬無一失,對於已經在各國列強跟前保證永久成為獨立國家的盧森堡和比利時,不顧世俗和道德的侵擾和看法,「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侵略和佔取。
此外,關於盧森堡和比利時的複雜的關係,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在當時德國的戰爭謀略中佔據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也就是二十世紀開頭的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部中的總參謀長施利芬伯爵制定的謀略計劃是,先讓這兩個「小國」改變當時的中立態勢,讓他們也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掃蕩中來。
等到將自己周圍的情形得到掌控之後,繼而開始向外進行廣泛的掠奪戰爭,保證能夠完全擊敗法國之後,就可以在向東進發,利用德國的優勢將矛頭指向俄國勢力。
四、結論
盧森堡大公國在成立之初並不是一個民族國家,其之後經歷的民族認同也是建國之後漸漸開始建立起來的,因此德法兩個國家也無法再任由盧森堡被比利時吞併,這一決議是雙方考慮到自身利益以及歐洲的全局局勢默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