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半領土且「順風」的比利時,為何在維也納和會後被荷蘭扳倒?

2020-12-26 騰訊網

關於盧森堡的隸屬權,在1715年之前,盧森堡是哈布斯堡王室的領土,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法國吞併之後成為了法國的隸屬地。

此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815年的維也納和會上,在盧森堡作為一個「不知名」的小國,只有被宰殺的資格,先是奧地利將盧森堡轉讓給荷蘭,當時的荷蘭統治者奧蘭治拿騷家族又轉讓給普魯士其在德意志地區的四塊領地,最後普魯士直接放棄了吞併薩克斯王國的要求。

這時候的盧森堡一直歸屬在荷蘭的統治之下,到了1839年,比利時與荷蘭的聯盟解散之後,比利時成為一個永久中立的國家,盧森堡的西半部分併入了比利時,東半部分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大公國」給了荷蘭,盧森堡的東西部分分裂,作為比利時和荷蘭聯盟解散的獲益。

一、德法兩國的爭奪使得盧森堡和比利時的「中立態度」在歐洲變得尤為重要

1.試圖吞併盧森堡但是以失敗告終的法國

1866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曾經想要直接吞併盧森堡,當時法國在普奧戰爭獲勝中由於維持了中立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就連荷蘭國王也統一直接賣給法國,雙方甚至已經籤訂了秘密協定。

但是由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將這份秘密協定的要求悄悄的告訴給英國首相知曉,英國首相的態度直接將法國陷入孤立的位置,與此同時,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還直接通知法國,吞併盧森堡意味著兩國關係決交。

也是由於這個突發的意外事件,當時在倫敦召開的國際會議就成為了一個溝通的好平臺,眾多列強迫使涉及到的幾個國家進行調節,盧森堡也在倫敦會議的規定和眾多國家的共同保證下,成為了一個可以完全享有獨立和被解除武裝的永久中立的國家。

雖然這一會議的規定使得盧森堡避免了被威脅、吞併的危險,但是也直接使得盧森堡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失去了「利益」,再沒有國家會費盡心思威脅和爭取盧森堡。

2.直接發動戰爭侵入盧森堡和比利時的德國

比起法國來說,德國顯得就沒有那麼溫和了。為了保證自己的「掠奪」完全成功,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設定好了詳細的計劃,其中就包括對盧森堡公國的「爭取」。

1914年,德國直接侵入了完全沒有武裝的盧森堡公國,當時盧森堡能作出的唯一抵抗就是橫置在宮堡橋頭的一輛大公府的汽車。因此德國在不久之後直接將大本營設在了盧森堡。

此時的比利時雖然已經開始動員,但是由於其已經籤訂了保持中立的條約,加上對維持中立的信心,比利時並沒有制定有效的防禦策略,而比利時的軍隊奉奉承的是法國軍隊的「進攻至上」的原則。最終德國還是入侵了比利時,且為了這次入侵,英國和德國也爆發了戰爭,就是為了「維持住比利時中立的態勢」,比利時中立態度的重要性已經超乎想像。

二、為什麼盧森堡始終沒有被比利時吞併?

就如同上述所說的德國的入侵計劃一樣,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能夠打敗法國,法國在一戰之前制定的謀略計劃也是抱著一樣的目的來的,因此,比利時和盧森堡就成為了這兩個國家角逐中決勝的關鍵要素。掌控住了這兩個國家就相當於獲得了半數的優勢。

當時比利時和盧森堡在戰爭中維持的都是中立的態勢,比起比利時來說,盧森堡作為已經失去了一半領土的「盧森堡公國」當時是由荷蘭國王統治的。

因此很明顯,爭取比利時比起爭取盧森堡公國來說,擁有一半領土且維持中立態勢的比利時更有優勢。正是因為比利時和盧森堡之間存在的斬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才有了以後的事情。

1.維也納會議將盧森堡領土分裂為附屬國和「盧森堡大公國」

事實上,盧森堡的領土變遷經歷了複雜的發展歷程,這些我們暫且不提。到著名的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舉行時,戰勝拿破崙王室的幾個國家——俄國、英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在維也納召開的「分贓會議」,除了幾個國家瓜分的戰敗國的領土之外,最重要的會議決議就是關於盧森堡的歸屬問題。

盧森堡升為大公國之後,有諸多列強的保證和會議決議的文書,在尼德蘭王國和普魯士的「關照」下,它名義上還是獨立的國家,但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武裝保護,雖然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作為獨立國家擁有了多重保障,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肉」。

2.比利時和荷蘭的聯盟解散,盧森堡被荷蘭和比利時兩個國家瓜分

在維也納會議召開之前,荷蘭和比利時的聯盟一直維持的很好,然而在一戰爆發之後,荷蘭和比利時的聯盟弊端開始逐漸顯現,其聯盟是以犧牲小國之間的利益用以換取大國之間的勢均力敵,以及為了維持歐洲原有的秩序存在的,其在名義上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這一聯盟沒有考慮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興起的民族主義趨勢,以及兩國之間內部存在的深層次的反對聲音和不滿。

因此聯盟的解散也不算壞事,再加上當時荷蘭和比利時的關係已經處於崩盤的臨界點,1830年比利時獨立戰爭的爆發使得比利時直接繼承了當時隸屬於尼德蘭的領土,取得了原本盧森堡大公國領土中的近一半的西部地區,因此,盧森堡大公國的東部地區就成為了荷蘭的隸屬領地。

3.盧森堡小國背後的利益爭取——大國之間的博弈

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規定盧森堡歸屬於一戰之後新成立的德意志聯邦,之後盧森堡領土的斷斷續續的分裂,也始終沒有離開這幾個國家在背後的經營。

在幾乎一個世紀的爭奪中,盧森堡雖然作為一個小國,對於歐洲整體局勢發揮的作用卻是相當重要的,包括盧森堡在內的比利時和荷蘭這三個「小國」一直以來都是法國和德國雙方爭奪的重要部分,也是法蘭西和德意志兩大文化的拉鋸地區。

而與此同時,盧森堡與德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有著密切的聯繫,一方面是法國幾百年來持續不斷的文化同化,另一方面是擁有雅利安血統的德意志民族,盧森堡的重要性至少對於德法兩國是無法或缺的,雙方中任何一方得到了盧森堡的全權支持。對於另一個國家來說都會難以接受的,這也是為何在德法兩大國家的博弈中,盧森堡大公國始終能維持著獨立的態勢一直存在到今天。

三、其實,盧森堡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國」

盧森堡在歷史上應該不能算是一個小國,無論是從領土範圍來說,還是從其存在的歷史和重要性來說,都是對全局能起到關鍵作用的一個國家。

除此之外,盧森堡還是神聖的羅馬帝國盧森堡王朝的「龍興之地」,在這個國家曾經誕生出四位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也算是盧森堡與德國難分難捨的歷史根源。

甚至德國在戰爭爆發前夕,為了確保自己的侵略計劃萬無一失,對於已經在各國列強跟前保證永久成為獨立國家的盧森堡和比利時,不顧世俗和道德的侵擾和看法,「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侵略和佔取。

此外,關於盧森堡和比利時的複雜的關係,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在當時德國的戰爭謀略中佔據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也就是二十世紀開頭的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部中的總參謀長施利芬伯爵制定的謀略計劃是,先讓這兩個「小國」改變當時的中立態勢,讓他們也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掃蕩中來。

等到將自己周圍的情形得到掌控之後,繼而開始向外進行廣泛的掠奪戰爭,保證能夠完全擊敗法國之後,就可以在向東進發,利用德國的優勢將矛頭指向俄國勢力。

四、結論

盧森堡大公國在成立之初並不是一個民族國家,其之後經歷的民族認同也是建國之後漸漸開始建立起來的,因此德法兩個國家也無法再任由盧森堡被比利時吞併,這一決議是雙方考慮到自身利益以及歐洲的全局局勢默認的行為。

相關焦點

  • 荷蘭和比利時原本是一個國家,為何在1830年的時候分開了?
    荷蘭和比利時曾經同屬一個國家,一個名叫尼德蘭聯合王國的國家。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除奧斯曼帝國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的代表雲集到維也納,參加了一場重塑歐洲秩序的會議。為此法國被限制在1790年疆界內,且其北鄰比利時被劃入荷蘭。而荷蘭在兼併比利時之後,一個全新的尼德蘭聯合王國誕生了。尼德蘭是荷蘭語「低地」一詞的直譯,指的是萊茵河、馬斯河下遊一帶地勢低洼的地區,大致相當於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尼德蘭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因為聯姻和繼承關係成為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地盤,而後西班牙的橫徵暴斂和高壓政策催生出了尼德蘭的革命意識。
  • 比利時為何脫離荷蘭獨立
    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英、普、俄、奧為了壓製法國,防止其稱霸歐洲,將荷蘭與南尼德蘭(比利時)合併,組建了荷蘭聯合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荷蘭聯合王國瓦解。那麼荷蘭聯合王國是如何興亡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維也納會議
  • 比利時與荷蘭為什麼可以和平互換領土?邊境為何還存在30塊飛地?
    於是,比利時跟荷蘭進行領土互換的談判,劃定新的邊界。比利時與荷蘭兩國此前的邊界是根據1843年籤署的《馬斯垂克條約》確定的。經過2年時間交涉後,兩國決定和平交換土地,由荷蘭接管原本屬於比利時的那塊土地。雖然比利時只能拿到水閘附近的一小塊地,每個人對於交換土地都很開心。
  • 荷蘭是海上馬車夫,為什麼比利時卻不願意留下非得獨立?
    尼德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錯,尤其是北方的荷蘭等地。可以說西班牙國庫收入的一半來自尼德蘭。不過辛苦沒有白費,北方七省成立了荷蘭共和國。 但是尼德蘭南部卻並沒有選擇獨立,反而留在了西班牙的統治下。 建國後的荷蘭經濟發展迅速,如日中天,也開始在各地建立殖民地,很快取代西班牙成為了世界的霸主,一度成為「海上馬車夫」。
  • 比利時:一個被拼湊出來的國家,為何能鬥而不破,長期穩定發展?
    時至今日,打開歐洲地圖,你會發現歐洲可謂是小國林立,多達5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形成大都跟民族主義的興起密不可分,再加上民族自決的推波助瀾,使得建國時間不太長的歐洲國家大都以單一民族為主,且在歷史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 維也納體系時期:拿破崙戰爭與維也納會議
    背景:維也納會議是歐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敗拿破崙一世後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會議。1814年9月,歐洲15個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國沙皇、奧皇、普魯士國王在內,200多個公侯以各國外交大臣都參加了會議。會議的目的名義上是恢復歐洲和平、重建歐洲均勢,實際上是戰勝國劃分歐洲政治疆域和瓜分殖民地,復闢封疆王朝,鎮壓民族運動。
  • 荷蘭首都,為什麼會有兩個?
    而阿姆斯特丹為何會空有頭銜?▲荷蘭政府所在地海牙一、尼德蘭革命爆發,成立聯省共和國阿姆斯特丹與海牙所處的行政區不同,阿姆斯特丹位於北荷蘭省,是荷蘭王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而海牙位於南荷蘭省,是南荷蘭省省會城市,也是荷蘭王國的第三大城市,與阿姆斯特丹的距離僅有60公裡。
  • 荷蘭服裝店巧施妙計,搬到比利時開業
    在荷蘭和比利時邊境有一個城市,叫Baarle-Nassau,兩國只隔著一條街,國境線在街道中央甚至在建築物中穿過。 因此,儘管星期二以來,荷蘭的非必需品商店已經關閉,但是,荷蘭的一家服裝店,卻在250米開外重新經營,因為這裡屬於比利時地段,非必需品商店仍然允許開門營業,儘管也有措施。
  • 飛地趣聞:比利時在荷蘭的飛地、德國在比利時的飛地及土耳其在...
    一,巴勒鎮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飛地,它位於荷蘭與比利時交界處,其內分為許多小塊飛地,在飛地中又存在飛地,形成了世界地理上罕見的飛地中的飛地現象· 小鎮共有比利時飛地22個,荷蘭飛地8個.
  • 比利時:一個被拼湊出來的國家,到底發達不發達?
    既然是講法語的佔據統治地位,法語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法國政府甚至規定法語作為比利時的官方語言,並極力壓制荷蘭語,禁止在公開場合講荷蘭語,這遭到了弗拉芒人的堅決抗議。好在拿破崙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拿破崙的戰敗,1815年,歐洲列強為了瓜分擊敗拿破崙召開了著名的維也納會議,為了答謝荷蘭在戰爭中的貢獻,反法同盟將包括滑鐵盧在內的比利時領土劃分給荷蘭王國。
  • 「歐洲首都」比利時,大國妥協的產物,為什麼列強都沒能力獨吞?
    將荷蘭語、法語和德語同時列為官方語言,由此可看出,比利時與周圍這三個鄰居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那麼,比利時這個後起之秀是如何從「低地」脫穎而出的?當年獨立時為何還要經過英法德等歐洲列強點頭?歷史上又經歷了怎樣的曲折?
  • 比利時擔心荷蘭和德國的跨境購物
    昨天,荷蘭宣布收緊疫情措施,「非必要商店」關閉,馬上引起比利時方面對包括荷蘭和德國在內的跨境購物者的警覺。 比利時不歡迎荷蘭的興趣購物者,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魯(Alexander De Croo)敦促他的荷蘭同事呂特採取措施。
  • 荷蘭和比利時,如何在英法德的夾縫中獨立?
    「低地國家」通常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統稱,以荷蘭為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都位於海平面以下,依靠發達的水利設施和攔海大壩才,不至於變成一片澤國。單就體量而言,低地三國中面積最大的荷蘭也不過4.1萬平方公裡多一點,人口更是只有1740萬上下,但就是這樣一個蕞爾小國卻曾經主導全球的海上霸權。17世紀無疑是屬於荷蘭的時代,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靠商業立國的荷蘭建立起此前從未有過的信貸和股份合作模式,這種開創性的嘗試不僅為現代商業規則奠定了基礎,也促使荷蘭成為碾壓歐洲各國的貿易巨頭。
  • 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19期—比利時:懲罰奴隸,只對婦孺下手
    一、簡史比利時與荷蘭同源,都屬於尼德蘭,也因此,他們的早期歷史是一致。具體可參詳我的上一篇文章《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18期—荷蘭:兩個半北京大,卻稱霸世界》16世紀的尼德蘭是歐洲最富庶的地區,商業發達城市化率高達50%。1581年,信仰新教的北尼德蘭宣告獨立,建立了荷蘭共和國。而信仰天主教的南尼德蘭(比利時)則繼續接受西班牙的統治。
  • 同樣是中立國,為什麼德國會打荷蘭、比利時,卻不打瑞典、瑞士?
    瑞士於1815年籤訂《維也納會議宣言》,宣布自己成為永久中立國,其後,比利時和盧森堡分別在1831年和1867年先後籤訂《倫敦協約》成為永久中立國,再之後荷蘭、芬蘭、瑞典、丹麥、挪威、奧地利等國也紛紛宣布中立。
  • 比利時恐襲後對荷蘭的影響有多大?
    襲擊者使用了「骯髒的」重磅釘子炸彈,許多傷者因有釘子嵌入體內而傷勢嚴重,預計死亡人數還會繼續上升。襲擊瞬間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襲擊也將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恐怖襲擊帶來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荷蘭、比利時之間火車恢復運行昨日恐襲後,荷蘭-比利時之間的火車運輸因安全原因而中斷。今早荷比之間的火車又恢復運行。
  • 荷蘭+比利時
    check-out成功刷卡後可以看到當次消費金額和卡的餘額。OV CARD能坐的火車車種是SPRINTER和INTERCITY(IC),坐直達車INTERCITY DIREC 需要補差價,而從阿姆機場去市區可以不補差價。等我們輾轉到酒店,天已經朦朦亮,那就洗漱一新化好妝,悠哉悠哉吃個早飯,再一起去探索阿姆的美好吧!
  • 這個市場就是比利時和荷蘭。
    這個市場就是比利時和荷蘭。作為荷比盧經濟聯盟(Benelux Union)中的兩個成員國,比利時和荷蘭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零售電商。雖然兩國相互接壤,但市場特點不盡相同。因此進入比利時、荷蘭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兩國的市場概況。 比利時:電商數據和消費趨勢 比利時的網購消費者佔到總人口數的74%。
  • 歐洲中心四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哪個更容易移民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這四個面積雖小卻佔據歐洲心臟地位的國家,擁有開放且足夠國際化的強大經濟。 正是因為頗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這四個國家吸引了大量跨國企業入駐,它們有的在當地設立了公司的歐洲或區域總部,有的則視其為共享服務中心、客戶關愛中心,以及物流和分銷中心,還有創新研發中心。
  • 同為「永久中立國」,為何瑞士能免於戰火,而比利時慘遭入侵
    比如說比利時成為永久中立國到被打破永久中立,那都是來自大國的安排。 1815年維也納會議召開建立了著名的維也納體系,之後歐洲列強決定把荷蘭和比利時這倆國家合併變為所謂的「尼德蘭王國」。當時荷蘭國王威廉一世是作為尼德蘭王國的首腦。比利時人屬於是二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