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活得最幸福?
其中一個回答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點讚:「真真實實地生活著的人,往往會很幸福。」
活了105歲的楊絳先生的人生,正是對這個話題極佳的解釋。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人生起伏,她仍如一朵靜開的茉莉花,優雅地走過了自己的一生。
正如她在《我們仨》中寫到: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楊絳先的走紅,應該是從2003年《我們仨》出版後開始的。在此之前,這位在詩人、學者葉匡政先生眼中「1949年以後大陸最優秀的白話文作家之一」,光芒一直被先生錢鍾書所遮蔽。今天就跟著我 一起緬懷這位偉大的先生吧
1932年春天,在一個風光旖旎的日子,楊絳結識了這位大名鼎鼎的同鄉才子。看到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閃爍著機智和自負的神氣。兩人站在一起楊絳就顯得嬌小可愛。第二年二人談起戀愛,楊絳最後作出決定,與錢鍾書結婚,打算不等畢業就伴隨錢鍾書一同出國。
1935年夏天,兩人舉辦婚禮。兩家都是江南很有聲望的名門之家,錢鍾書又是長房長孫,因此,婚禮張燈結彩、披紅掛綠,辦得極為隆重。
那一年,錢鍾書24 歲,楊絳 23 歲。
許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沒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由於志趣相投,傅雷和錢鍾書,楊絳二人相當熟悉,並建立了畢生的友誼。兩家的交往比較密切。
楊絳回憶說:「我們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飯後經常到他家去夜談。也許鍾書是唯一敢當眾打趣他的人。」傅氏自視甚高,但只佩服一個人:錢鍾書。
除了在文學上的建樹外,楊絳還是一名優秀的翻譯家。她曾經翻譯過多部著名的作品,比如翻譯西班牙語的《唐吉坷德》。
西方文學界裡程碑式的著作
2003年《我們仨》這本書問世了,這本書寫盡了楊絳這一生對丈夫和女兒的懷戀。也在文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為大家對她的尊重所以會叫她為先生,比如楊絳先生、冰心先生、慶齡先生等。
在書的最後,楊絳先生說:「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樣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守,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人。」
有些事,需要早點去做;有些書,要儘早讀;不然的話只會徒增你人生中的遺憾罷了。
《我們仨》這樣一本書,教給我們如何在困難中如何堅強的成長,教給我們怎樣在婚姻中相互幫助,教給我們生活不易,學會珍惜眼前人。
在早已肝腸寸斷,卻極力克制的表達裡,我體會到了人生最深的那種悲。
她的人生何嘗不是每個人的人生,我們終將一個又一個地失去我們至親至愛之人,我們註定要不斷地告別,註定要一生受盡「愛別離」之苦。
作為一本經典暢銷書《我們仨》每年都在重印。《我們仨》全部版稅都寄給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一本溫暖的書,書裡書外,莫不如是。
很多人都是淚流滿面地讀完這本書,媒體書評欄目將它評為「2003年最感人的書」。
如果你也對這本書感興趣,現在點擊下方商品卡就能包郵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