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解讀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日本網友表示對墨家很嚮往

2020-12-23 餃子蝦皮

從「春秋戰國」到「三國」再到「明清」,國內的「讀史熱」不斷升溫。作為歷史上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鄰邦,日本也長期以來熱衷於對中國古籍的整理和挖掘。近日一名日本學者對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進行解讀引來日本網友深刻點評。

其中對墨家的解讀讓日本網友最是嚮往,有網友表示:「從公元前就主張男女平等,果然很厲害啊,中國!」「我非常喜歡墨家,不只空談理想,而為了防禦而戰鬥,智商也很高,聽說還是防禦戰的專家。」

「說起墨家,酒見賢一的《墨攻》很有意思,據說出自兼愛·非攻的思想,會面對大軍固守城池。」

「墨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自由主義吧,不符合時代啊,也許早了2000年左右」

「說實話,比起西方哲學史更容易理解。感覺到日本果然是中華文化圈的同時,更想了解東西方各自的哲學和宗教的關係。」

而對於法家道家儒家的理解更是讓人欽佩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了解。

「如果只用儒教的話,貪汙會蔓延,只用法家的話,大眾會不滿,重用儒教而滅亡的漢朝,重用法家而滅亡的魏國。」「過分重用法家而滅亡的是秦而不是魏吧(回復上面的)」「不重用法家嗎?講究禪讓,不服喪,其它的還有讓孔融倒臺。」「孔融是因曹操的怨恨而被判刑的,並非因為儒家的關係」「領導者的品德的重要性。道德力,雖然不像藥物那樣立竿見影,但就像如果注意到每天的飲食改善,就會變得健康,或者已經一隻腳踏進了棺材裡了,也許就是這麼不可思議的東西吧。」「孔子說只有知識沒有道德就不能稱之為有教養。還說不應該至尊守法律。」「如果沒有一定的參數,就不能選拔品質好的人,因此從結果上看,荀子(義務教育)更能選拔出真正地精英。」

「哲學竟然這麼有趣!最初不知道在說什麼,但每次都會沉迷其中。」

「雖然是小事,朱子學不是由朱子大成的,朱熹大成的是儒教。」

「孔子就是道德的原型,是從孟子的易姓革命和荀子到韓非子的法律得出的結果,明白了只靠法律是會滅亡的,要在法律上加上德,沒有德的人一定不行的。」

「聽說夏目漱石的《心》的出版封面引用了荀子的話,一想到寫了醒惡說就很有意思。」

「中國的佛教哲學真是不得了啊,比西方領先1000年以上的辯論。」

「在日本,比起道德和法律,把上級說的話全部放在心上。我們還需要更新我們的思想,或者說,因為有一種一不留神就被廢除,重新恢復原狀的感覺。」

「失德的國家,是現在的日本啊。這就是想傳達的吧。」

「我個人的看法和解釋是:孔子等於一部分變成同伴,改革現行體制。墨子等於與全部勢力為敵,破壞體制本身。」

「讀高中的時候,雖然讀過論語,但是道家就只知道個名字。」

「實際問題是,推翻秦而生的漢王朝表面上使儒家復權,得到文人的指示,但在實際事物方面卻沿襲了秦的法家思想。」

以上是日本網友的回覆,不過在這裡小編要講一講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可以說是中國人行為的最基本思想內核,中國人做的每一件事,做出的每一個決定,本質上都有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的影子,很多智慧變成了朗朗上口的話,家喻戶曉,源遠流長。中國人自古就講究知行合一,雖然很難做到知行合一,但我們一直把這個當做最高道德準則之一。我想這就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別吧。

相關焦點

  • 在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下,諸子百家的誕生
    諸子百家誕生的時代背景這是一個烽煙四起、風雷激蕩的大變革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發展時期,諸子百家流派紛呈。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思想極為開放,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孔子創立的儒家、老子創立的道家、墨子創立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等等。這些流派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是顯學,到了了漢以後怎麼失傳?
    春秋戰國是一個充滿硝煙的時期,也是一個充滿英雄、充滿學者大能的時期。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春秋戰國時就是一個文化上的「春滿園」時期。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子百家,百家爭鳴。這些學派大多產生於春秋戰國時,而這些學派,每個學派都有其非常獨特的中心學說思想,是其他學派無法模仿甚至是無法接受的。之所以讓人覺得春秋戰國時期是寶貴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對於思想的包容性與接納性。
  • 《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擂臺賽》,儒、墨、道、法、名……諸子百家
    聽了本書的名字《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擂臺賽》,相信大家就對本書的內容是什麼方向的,應該是有一個了解了,這本書從春秋時期儒家和墨家經世哲學的核心觀點和論戰入手,以儒家思想從孔子到孟子的重心轉變和學問進一步的發展和補充,正式擺開「思想擂臺賽」——儒、墨、道、法、名、陰陽、兵、農……諸子百家「你方唱罷我登場」。
  • 中國的春秋戰國與日本的戰國截然不同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貧乏,信仰詭異。號稱800萬鬼神,戰亂必將成為一個常態,在最強者倒下之後,日本迎來了一個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把中國的戰國名,套用在日本這段混亂的歷史上是不準確的。
  • 春秋戰國著名人物一覽表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 【諸子百家】 一篇微信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諸子之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 春秋諸子百家思想文化的大交流
    百家爭鳴為何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主要有以下的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的廣泛應用以及牛耕技術的運用,解放和發展了勞動力,為諸子百家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政治變革的推動。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使民無知無欲;莊子主張恢復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尚賢」「非攻」等,反映了下層社會人民的利益。法家。戰國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後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法家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思想流派。
  • 【諸子百家】一篇微信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諸子之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 春秋戰國很混亂?知足吧!看看被稱為「村長打架」的日本戰國時代
    中國古代有一段極為動蕩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距離現在大約兩千多年。從春秋初期的140多個諸侯並立,到戰國初期的20多家,並出現了七個強國,並稱為戰國七雄。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混亂的一個時間段,最終秦始皇滅六國,終結了亂世。
  • 告訴你日本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真實差距到底多大丨中日歷史
    日本戰國名將被吹的這麼高,是因為人家八九十年代經濟發達,有錢,有吸引力,能編,有錢編,文化軟實力真的很重要啊。而中國戰國時代明明這麼盪氣迴腸,英雄輩出,可是在傳播度上還是遠遠不夠的,日本一個光榮公司就已經把遊戲做夠了。而實際呢日本本州島的面積大概和河北省差不多,日本戰國時期就是:「滄州之虎」武信玄經過十年奮鬥終於統一了滄州地區,正在雄心勃勃準備上北京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生的宿命敵人---「塘沽之龍」林謙信!兩個人展開了長達十五年的宿命之戰,幾次大戰不分勝負!
  • 假如歷史大亂戰,中國拿什麼對付歐洲的騎士,拿什麼擊敗日本的武士
    許多小夥伴有這樣的疑問,歐洲有騎士,日本有武士。五千年文明的華夏好像沒有類似的組織。假如歐洲派騎士出戰,日本派武士出戰,我們該派誰呢? 這邊有小夥伴說了:中國的四大門派可以與之一戰。拜託,咱再不濟,也不能拿小說裡的人物跟人家pk吧。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春秋戰國時代專題史
    秦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日益成為「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的強國,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戰國末年,周室已接近崩潰。秦便於公元前256年出兵兼併王畿,滅亡了東周王朝。不久,秦王嬴政即位,更加緊進行兼併之事業。他用了十年時間,先後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終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戰國時代,使中國歸於一統。
  • 歐洲派出騎士,日本派出武士。輪到中國了,我們應該派誰?
    歐洲派騎士出戰,日本派武士出戰,我們該派誰呢?這邊有小夥伴說了:中國的四大門派可以與之一戰。拜託,咱再不濟,也不能拿小說裡的人物跟人家pk吧。如果是文鬥還好,九陽真經肯定所向披靡,如來神掌也是群挑的神器;如果是武鬥,傳武大師肯定表示,吾不屑與外夷一戰。到時候沒人出戰,這就很尷尬了。
  • 2021北京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諸子百家思想
    代表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 《戰國野心家》主角攜一公斤種子魂穿戰國,結社、農耕,加入墨家
    似乎現在很多讀者對於歷史文有種審美疲勞了,尤其是是首次穿越至墨家的文,無非穿越過去就是一部朱元璋發家史,爭霸天下,最後又重複中華歷史幾千年的循環,抑或有相當一部分人想打破這個怪圈,強行把議會那一套移植過來。而這本書另闢蹊徑,可以看得出做了很多功課,值得一讀。
  • 春秋戰國,儒家和墨家是顯學?發展為何大相逕庭?思想和實踐矛盾
    導語:春秋戰國,儒家和墨家是顯學?發展為何大相逕庭?思想和實踐矛盾春秋戰國時期,赤縣神州滄桑巨變,皇皇周朝分崩離析;於是乎,一批掌握了時代智慧精華的思想家們大聲疾呼,尋覓社會真諦,諸子百家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群人;在先秦諸子學術流派中,尚有三六九等之分。
  • 日本的「大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有啥區別?
    日本戰國時代(公元1467—公元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大概140餘年的斷代史。在這段時間裡日本被全國的大小軍閥割據,戰爭不斷,直到德川幕府建立。中國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在此期間,東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國戰爭兼併不斷,最後發展到戰國七雄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
  • 日本人剛拍完春秋戰國,又要拍三國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全書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中以魏國曹操、吳國孫權、蜀國劉備為代表,有各種各樣個性豐滿的人物登場,在日本也大受歡迎,生產出不少以《三國志》為題材的漫畫、遊戲、小說等。